古艺儿
(中山市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血清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与胎膜早破患者并发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研究
古艺儿
(中山市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与胎膜早破的关系以及对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足月胎膜早破患者73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54例,足月及未足月健康孕妇各50例,检测血清PCT及IL-6。所有孕妇分娩后对胎盘、胎膜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足月PROM组与PPROM组的PCT、IL-6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患者中有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无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血清PCT及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血清PCT及IL-6均阳性的比例高于无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对诊断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88%、70.59%、68.25%、75%,IL-6对诊断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05%、67.65%、69.01%、82.14%。联合检测PCT和IL-6对诊断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80%、82.35%、76.92%、78.67%。结论PCT及IL-6都是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较好的诊断指标,联合二者检测比单独检测无明显优势。
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
在临产前胎膜破裂,称为胎膜早破。胎膜早破可分为足月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ROM)及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u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ROM)。妊娠满37周后的胎膜早破发生率10%,妊娠不满37周的胎膜早破发生率2.0%~3.5%。孕周越小,围生儿预后越差,因此对妊娠<34周的患者宜选用期待疗法。但是破膜后,阴道内的病原微生物易上行感染。绒毛膜羊膜炎(chorioamnionitis,CAM)是胎膜早破危害母儿健康的重要并发症。如并发绒毛膜羊毛炎,则需终止妊娠。多数绒毛膜羊膜炎呈亚临床经过,症状不典型,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PPROM羊膜腔感染的发生率为13%~60%,而PROM发生率仅1%左右。寻找一些间接的、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预测宫腔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白细胞介素-6(IL-6)均为非特异性感染的炎性介质。尽管PCT在临床炎症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但其与妊娠及PROM的关系研究尚少。IL-6是比CRP产生还要着的炎性介质,主要参与机体的炎性反应过程。胎膜破裂后,病原体首先逆行感染宫颈内口处蜕膜及胎膜,刺激蜕膜细胞产生和释放高于正常量的IL-6,并使白细胞聚集;随着病原体侵入宫腔,感染加重,白细胞聚集增多,产生更多的IL-6,并可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从而引起母血中IL-6含量增高。本研究旨在探讨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与胎膜早破的关系以及对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意义。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产科病房住院分娩及门诊产前检查的孕妇,分为4 组。PPROM组73例,妊娠28~36+6周;足月PROM组54例,妊娠37~42周。2组均无宫缩,无其他母儿并发症及合并症,入院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卧床抬高臀部,妊娠不足34周者给予促胎肺成熟及抑制宫缩治疗。选择同期在我院产科检查及住院分娩的健康的未足月孕妇及足月孕妇各50例作为对照组。4组均为单胎初产孕妇,年龄20~35岁,均无合并症及并发症。
胎膜早破诊断标准参考《妇产科学》第7版[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确诊为胎膜早破:阴道窥器检查见阴道后穹窿有羊水积聚或羊水自宫颈口流出;测定阴道液pH值>6.5;阴道液涂片检查,干燥后镜检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B超检查羊水减少可辅助诊断。
1.2 研究方法
对入院后胎膜破裂6 h内的足月PROM组及PPROM组孕妇,用药前抽取静脉血行PCT(采用荧光定量法)及IL-6(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对照组孕妇于住院后或产前检查时抽取静脉血检测PCT及IL-6。所有孕妇于分娩后取胎盘胎膜,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显微镜检查。
1.3 结果判定
1.3.1 PCT及IL-6水平测定:PCT以>0.5 ng/mL为阳性,IL-6以>7.9pg/mL为阳性。
1.3.2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诊断标准 绒毛膜板及羊膜组织中,白细胞呈弥漫性聚集,中性粒细胞浸润每一高倍镜视野5个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PCT及IL-6阳性率:足月PROM组PCT、IL-6阳性率分别为46.57%、53.42%,PPROM组PCT、IL-6阳性率分别为53.70%、59.26%,而对照组PCT、IL-6阳性率分别为6%、11%。足月PROM组与对照组、PPROM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73例足月PROM患者中胎盘、胎膜病理检查存在绒毛膜羊膜炎27例(36.99%),无临床绒毛膜羊膜炎表现;54例PPROM患者中病理检查存在绒毛膜羊膜炎32例(59.26%),3例有临床绒毛膜羊膜炎表现;对照组中无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均无临床绒毛膜羊膜炎表现。
2.3 胎膜早破患者中有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无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血清PCT及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血清PCT及IL-6均阳性的比例高于无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研究组及对照组PCT、IL-6比较
表2 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非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血清PCT、IL-6比较
2.4 PCT与IL-6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的各项评价指标(表3)。
导致胎膜早破的原因很多,其中感染起主要作用,胎膜早破与感染常互为因果。绒毛膜羊膜炎是胎膜早破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对母体及胎儿均有很大危害,尤其合并早产时危害更大。妊娠<34周的胎膜早破患者宜选用期待疗法,但前提是排除绒毛膜羊膜炎。绒毛膜羊膜炎可分为临床CAM和组织学CAM,组织学CAM也称亚临床CAM。有研究表明组织学CAM占无症状足月分娩的10%~20%,早产的40%~70%,发生率是临床型的2~3倍[2]。由于多数绒毛膜羊膜炎呈亚临床经过,症状不明显,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参与炎性反应的诸多细胞因子包括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抗炎因子(IL-10、TGF-β)、炎症趋化因子(IL-8、MCP-1)等已在众多实验中被证实其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但循证医学的分析同时发现,由于炎性反应可能受到环境、行为、个体差异及不同病原体等多种因素影响,单一使用某种因子来诊断绒毛膜羊膜炎是不可能的[3]。
表3 PCT及IL-6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降钙素原是由1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是降钙素的前提蛋白质,其结构稳定,不受体内激素水平影响,生成快,随感染加重其浓度升高,感染控制后迅速下降。现用于全身系统性炎性反应的临床常规指标中,PCT是最理想的早期特异性诊断指标。IL-6是比CRP产生还要早的炎性介质,主要参与机体的炎性反应过程。妊娠过程中,单核细胞、蜕膜及滋养层细胞是羊水及血中IL-6的重要来源。中晚期妊娠妇女羊水中可检出IL-6。当胎膜早破并发感染时,除蜕膜和绒毛外,机体对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应答,巨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的IL-6直接释放入血和羊水,从而引起母血中Il-6含量增高。
实验结果表明,胎膜早破组患者血清中PCT、IL-6值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PROM组患者血清PCT、IL-6值阳性率高于足月PROM组,PPROM组发生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比例也高于足月PROM组,支持胎膜早破感染病因学,且破膜时孕周越小,感染概率越大。
在胎膜早破患者中,存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血清PCT、IL-6阳性率比无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患者高,有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血清PCT及IL-6均阳性的比例也高于无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对诊断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88%、70.59%、68.25%、75%,IL-6对诊断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05%、67.65%、69.01%、82.14%,说明单独检测PCT或IL-6均有预测价值。实验中联合检测PCT和IL-6对诊断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80%、82.35%、76.92%、78.67%,其预测价值与单独检测PCT或IL-6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但特异性增加。
综上所述,PCT及IL-6都是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较好的诊断指标,联合二者检测比单独检测无明显优势。母血采集简单、方便,对胎膜早破患者,可进行动态检测,如能及早发现绒毛膜羊膜炎,及时终止妊娠,可改善母儿预后。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7-138.
[2] Edwards R,Duff P. Singleadditional dose postpartum therapy for women with cgirioamnionitis[J]. Obstet Gynecol,2003,102(5 Pt 1):957-961.
[3] Menon R .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 a clinical dilemma: etiologic,pathophysiologic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ies and racial disparity[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8,87(6):590-600.
R714.443
B
1671-8194(2014)16-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