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又春 贾泽颖 刘 邓
(北京三元集团畜牧兽医总站,北京 100192)
2011~2013年北京地区主要猪病流行情况和免疫效果分析
郭又春 贾泽颖 刘 邓
(北京三元集团畜牧兽医总站,北京 100192)
通过对2011~2013年北京地区主要猪病流行情况和疫苗抗体效价水平的分析,了解北京地区主要猪病的免疫情况如下:猪瘟免疫情况参差不齐,总体免疫水平不高;高致病性蓝耳病抗体效价水平合格率较高,部分猪场已停用疫苗开展净化工作;口蹄疫抗体效价水平较好,也无临床发病病例。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展望2014年猪病情况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北京地区;猪病;免疫;抗体效价;疫病防控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猪病的防疫形势越发严峻:新病不断出现,防疫应接不暇;疾病的表现趋于非典型化,给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多种病原共同感染以及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存在,导致疾病复杂化;猪群持续感染和带毒综合症越来越严重;病原变异和多种血清型的存在,增加了疫苗研制的难度。从2011年以来,猪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口蹄疫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给我国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国规模化猪场抵御疫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进行免疫接种,笔者选取了北京地区的8个规模化养猪场(分别位于海淀、昌平、怀柔、密云、大兴等区县,1~7号猪场均为种猪场,存栏量在3 000~5 000头之间;8号猪场为种公猪场,存栏量300头左右),场内均有严格的免疫消毒制度,生产管理水平较高。笔者对此8个猪场进行了连续3年的猪瘟、蓝耳病、口蹄疫免疫抗体效价的定期监测,实时监控猪群的免疫效价,以观察北京地区近3年来主要猪病的流行状况及疫病免疫效果,并将结果反馈猪场,为猪场优化免疫程序提供帮助,并通过猪只抗体水平提示可能的感染风险。
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特点是:流行范围广,呈散发流行;发病日龄小,成年猪不发病但长期带毒;发病时多呈现非典型症状和繁殖障碍,混合感染严重;免疫失败导致的猪瘟发病时有发生。近3年,北京地区猪瘟流行状况比较稳定,主要散发于小型农场和散养户,而大型规模化养猪场因为生产条件较好和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到位,很少发生猪瘟。但是,鉴于猪瘟长期持续存在的现状,我们对猪瘟的控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一旦疏忽大意,猪瘟很可能卷土重来。
1.1 免疫情况
此8个规模化养猪场均使用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进行免疫,具体免疫方法如下:基础公猪:2次/年(4、10月),2头份/头次;基础母猪产后15天免疫接种2头份/头次;后备公母猪使用前(即6月龄)免疫1头份;空怀和早期断奶的母猪及时补免;仔猪25~35日龄(首免)1头份;56~60日龄(二免)1头份;以上全部采用肌肉注射。各猪场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猪瘟抗体效价水平的连续监测,采集的血清样本涵盖仔猪、保育猪、中大猪、母猪。
监测方法:使用Idexx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1.2 监测结果
从监测结果(图1)可以看出,此8个猪场中,只有8号猪场猪瘟抗体合格率基本都保持在80%以上,其他猪场都在不同时期存在合格率低于70%的状态,有的猪场在部分监测时间点的合格率甚至低于50%。一旦监测到猪瘟抗体合格率低于80%,猪场需要提高警惕,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查分析猪瘟免疫水平低下的原因并及时处理,避免猪瘟的发生。
1.3 免疫结果分析
根据2011~2013年对此8个猪场猪瘟抗体效价的监测结果,猪场的整体抗体效价水平并不乐观。造成猪瘟免疫效果不良的因素除了疫苗本身质量和运输保存不佳之外,首先要根据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和猪只的个体差异,尽量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确定好自己猪场合理的首免日龄;其次,在猪群患有免疫抑制疾病如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时,猪群免疫力低下,免疫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猪瘟抗体效价水平低下提示猪场可能近期被强毒感染或者存在持续的潜在性感染。猪瘟隐性感染在这些猪场长期存在(特别是母猪),但不表现出临床症状,这些猪的生产水平低下,更严重的是,带毒母猪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仔猪,仔猪长大后成为持续感染后备猪,进而在猪场形成恶性循环。
8号猪场为种公猪场,猪瘟免疫效果明显好于其他7个猪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猪场硬件设施更加完善,群体较小,管理更加严格,防疫要求和防疫水平高于其他7个猪场,另外,种公猪场其他垂直传播疾病的情况要明显好于种猪场,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的发病概率也相对较低,所以8号猪场的猪瘟免疫效价水平明显好于其他猪场。
通过对猪场猪瘟疫苗抗体效价水平的定期监测,掌握猪场猪瘟的免疫情况,是猪瘟控制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只有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搞好猪场硬件设施建设,充分掌握免疫猪只的抗体水平,选择有效的猪瘟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免疫后抗体效价水平低的猪只及时采取措施,剔除猪群中的隐性感染猪只,同时切实加强猪场内外的卫生消毒工作,做好防疫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猪瘟免疫成功率,减少猪瘟的发生。
图1 2011~2013年8个猪场猪瘟抗体合格率变化
对8个规模化养猪场进行PRRSV抗体效价水平进行连续监测,采集的血清样本涵盖仔猪、保育猪、中大猪、母猪。
监测方法:用Idexx PRRSV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我国高致病性蓝耳病(HP-PRRS)经过2006~2007年的大流行以后,随着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普遍使用,暴发的可能性逐年降低,但仍然存在零星散发和小范围内的流行。最近一次局部流行是在2009年,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最近几年虽然疫情比较平稳,但是研究表明,病毒出现新的基因变异和遗传变异特征,这些变异株是否能导致HPPRRSV的致病力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监测结果
1、2、3、5、6和7号6个猪场2011~2013年PRRS抗体合格率都大于70%,能对PRRSV形成有效的抗体保护(图2)。4和8号猪场在2012年7月之后监测PRRS抗体合格率下降很快,是因为这两个猪场在2011年实施了HP-PRRS净化方案,逐步检测和剔除阳性猪,控制引进猪只,保证阴性猪进场。
2.1 免疫情况
此8个规模化养猪场均使用JXA1-R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具体免疫方法如下。基础母猪:普免,每年2、6、10月份免疫,1头份/头次;基础公猪:每隔6个月免疫一次,2头份/头次;后备猪:于120~150日龄免疫接种2头份/头次;仔猪:10~15日龄免疫,1头份/头次;以上全部采用肌肉注射。各猪场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
2.3 免疫结果分析
最近几年,此八个猪场均未发生过HP-PRRS,而条件较好的4和8号猪场开展的HP-PRRS净化也取得初步成效,通过监测逐步减少疫苗的使用,进而逐步开展HP-PRRS的净化和根除工作。通过对这些猪场PRRS抗体水平的检测,能更好的为各猪场制定个性化控制方案提供帮助。
PRRS的防控应实施个性化的控制方案,猪场应依据自身的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水平、PRRSV感染状况、猪群发病情况等,制定出适合猪场的控制技术与防控措施。防控重点是HP-PRRSV感染,从生物安全、免疫管理、控制继发感染、监测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控。特别是在疫苗的使用上,一定要合理、科学和规范使用现有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实行强制性免疫。猪场应在对PRRS状况监测与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
图2 2011~2013年8个猪场PRRS抗体合格率变化
猪口蹄疫(FMD)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其症状同猪的水疱病类似,都会引起病猪的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疱和烂斑。FMD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至今难以有效控制,是由于FMD具有以下特点:易感动物种类繁多;病原变异性极强。现已知FMDV有7种血清型,每个主型也有多个亚型,各个主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同型不同病毒株抗原性也有所不同,一个主型之间的多个亚型也不可全部交叉免疫;新病毒不断出现;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极强;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多样,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可传播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潜伏期短,发病急,免疫应答程度较低。
猪口蹄疫发病主要是由O型口蹄疫病毒所引发,由于在猪群中长期反复流行,致使病毒对猪的毒力增强,年幼仔猪的发病率可达到100%,病死率可超过80%,成年猪病死亡率也很高,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并造成部分母猪死亡。有的猪群存在O型口蹄疫与亚洲1型口蹄疫的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提高了发病率与病死率。
流行病学分析表明,Mya98毒株是当前最主要的流行毒株,我国目前使用以Mya98(GD/BY/2010)毒株为疫苗种毒研制的疫苗,对目前我国流行的O型所有流行毒代表株都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
2012年年底至2013年年初,我国多个地区暴发了猪口蹄疫,确诊并由农业部发布的口蹄疫疫情有:辽宁大连1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江苏常州1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四川广元1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广东茂名1起A型口蹄疫疫情、西藏拉萨曲水1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可见目前全国口蹄疫疫情防疫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
免疫抗体的监测是反映动物免疫状况的一项指标。强化群体免疫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免疫低下猪只,进行补免,能有效的提高群体抗感染能力。我们同样对北京地区此8个规模化养猪场的O-FMD抗体效价水平进行连续监测,定期了解这些猪场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各场优化免疫程序、预防口蹄疫暴发提供帮助。
3.1 免疫情况
使用疫苗: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MAY98)。
免疫方法:基础母猪:每年3、9、 12月份分别对母猪群进行普免,3 mL/头次;后备猪:转入种群前1个月接种口蹄疫高效灭活苗3 mL/头;仔猪:5~6周龄(首免)免疫一次,2 mL/头次;9~10周龄(二免)免疫一次,3 mL/头次;16~17周龄(三免)免疫一次,3 mL/头次。以上全部采用肌肉注射。各猪场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采集的血清样本涵盖仔猪、保育猪、中大猪、母猪。
监测方法: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
3.2 监测结果
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图3),8个猪场O-FMD抗体合格率基本都大于70%,免疫效果一直较好,猪群整体的健康状态,良好的管理和卫生,优质的疫苗和合理的免疫程序都能更好的提高猪群O-FMD抗体水平,特别是2012年初,随着猪O-FMD高纯化疫苗的使用,抗体效价水平更加理想,免疫副作用更低,使得这些猪场在全国暴发口蹄疫的严峻形势下没有受到影响。
3.3 结果分析和讨论
对FMD的防控,国际上采取的措施一般有以下6种:1)对病畜、同群畜及可能感染的动物强制扑杀;2)对易感动物实施免疫接种;3)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及其他染毒物的流动;4)严格和强化动物卫生措施;5)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6)进行疫情预报和风险分析。
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疫情状况、经济实力、地理条件和对本病所持态度等,对上述防控措施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的防控策略。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控策略是以免疫接种措施为核心,辅以其他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流行。其中,免疫是保证畜群不发生重大疫情的前提,如果没有免疫,必然形成暴发性大流行。当免疫群体中存在一定数量免疫水平低下的动物时,这些动物可能成为野毒感染的突破口。目前,我国的口蹄疫疫苗质量基本可以保证,为了使疫苗的免疫更科学、合理和经济,充分发挥疫苗效力,FMD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动物的生长周期、疫苗效力、免疫持续期、疾病流行规律和严重程度制定。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总结以及2013年猪病流行状况的分析,2014年猪病防控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猪瘟、伪狂犬病、高致病性蓝耳病仍然是威胁我国养猪业最为严重的疾病,猪流感、病毒性腹泻和霉菌毒素中毒对猪群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013年我国多地发生口蹄疫疫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2014年需要更加重视口蹄疫防控。总体来讲,我国猪群普遍受到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整体抵抗力较弱,继发感染、混合感染严重,从而使得我国的猪病错综复杂,防控治疗愈发困难。由此,建议猪场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如下。
4.1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
图3 2011~2013年8个猪场O-FMD抗体合格率变化
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员工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及合理薪酬,培养和留住人才,提升员工整体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
为猪群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要注重场址的选择,栏舍条件、饲养区环境卫生、温湿度、空气质量等都要严格控制,环境中有害物(蚊蝇虫鼠等)要降至最低标准,要加强环境消毒,去除杂草等。增强猪群自身免疫功能,加强饲养管理,强化营养,选用优质、全价、营养均衡的日粮,保证机体对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的需求,预防继发感染,减少猪只发病和死亡。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用生产数据去指导生产和分析问题,实现数据化管理。
4.2 合理使用疫苗和使用免疫佐剂
针对目前的猪病流行状况,猪场一定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的免疫工作,建立有效合理的免疫程序,还要根据本场和周边地区的情况有选择性的使用疫苗,做到“需免则免,可免可不免则不免”,避免滥用疫苗,结果适得其反。
4.3 强化药物预防与保健计划
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疾病,猪场要建立合理、完善的药物防治方案。避免盲目用药、长期预防性用药、滥用混用药物等现象的发生,杜绝饲喂含抗生素饲料,不能将兽药原粉直接添加到饲料或饮水中,更要杜绝多种兽药原粉混用及人药兽用。
4.4 做好猪场疫病的定期诊断与检测,制定针对性强的有效防控措施
猪场在做好疫苗免疫的同时,一定要定期对重要疫病的免疫情况进行监测,了解免疫效果是否理想及疫苗是否有效。在可能的情况下,定期采集部分病料进行病原学检测以判断本猪场流行的病原类型,为下一步采取针对性强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4.5 做好综合防治
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保健程序,做好消毒工作。当前猪场流行的疾病多是混合感染,疫病预防的重点是综合预防,不能单纯注重某个疾病忽略其他疾病。
总之,要把猪养好核心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团队,一批高素质的人才,牢记养大于防、防大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满足猪的基本需求,让猪吃好、住好,并做好猪只的预防保健。
S851.31+3
B
1673-4645(2014)02-0038-04
20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