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竹
看病难,看病贵,这其实是两个概念。
看病贵,说的是钱;看病难,说的是人。
钱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医保制度、废除免费医疗、增加政府投入,然后增加低收入人群报销比例、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来解决。
“看病难”是人员结构问题,人力资源是最难解决的。医护比、床护比、医患比,这是三个概念,目前“三比”在我国均处于严重失调状态。相对来说,前两个好解决,因为一个医院在建设时就已经规划好了设多少张床位,医护比、床护比是有限的、可知的。但“医患比”却是动态的、未知的。
医患比,恐怕短期内很难解决,也因此,解决“看病难”,堪比蜀道难。
局面恶化 招生断档
近年来,医院暴力袭医事件不断,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报道说:“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受害者。山东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遇刺,凶手是13年前死于肝癌的一名患者的儿子;福建省一名儿科医生因跳出五楼窗口逃生而受伤,起因是这名医生接手治疗的新生儿因故死亡而受到愤怒的患者家属的暴力攻击。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
2014年3月6日,辽宁省大连友谊医院,骨科刘主任做了一例接肌腱手术并获得成功,仅因恢复期疼痛,患者就把为他接好肌腱的刘主任打得右眼前房出血,左眼缝合7针,视物不清。 3月8日,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的单医生,在医院电梯内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一患者家属暴打,事后该家属说:“没有什么原因,就是看见穿白大褂的想打”
护理专业更不容乐观,护士经常成为暴力伤害的对象。2014年2月25日南京口腔医院,陈护士被袁亚平、董安庆夫妇殴打一事,轰动全国。医学动态网报道:“护理行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北京市医疗机构2011年护士流失率达到7%,其中80、90后成为流失护士的主力。上海市医疗机构5年来约有10%的护士流失,个别医院甚至高达30%。如何有效弥补护理行业缺口,成为当务之急。”
不佳的医疗环境,也在向局外人展示着什么,它将影响诸多学子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医学招生已出现断档现象。看近几年的新闻:2010年---《医学院校生源断档,医生吸引力锐减》:“广东今年高考招生,医科类院校意外断档。北京协和医学院计划在广东招10名理科生,但批次投档只有4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招理科生1808人,只投出674人,招文科576人,只投出140人,断档2/3。”
2011年---《重点医学院校断档严重》:“中国医科大学缺额15人,哈尔滨医科大学缺额13人,沈阳药科大学、温州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普遍存在缺档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广东招生计划为3000人,仅理科缺额就达1300人。”
2012年---《医学院招生惨淡,中国医学未来堪忧》:“协和医科大学在广东招5人只有1个上线,分数是568分,也就是一本投档线,而清华是666分。广东中医院计划招1807人,投档人数只有485人,降分在所难免。而一些医学院校的过线人数居然为0”
201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计划招生1322人,投档776人,缺档546人。南方医科大学计划招生58人,投档41人,缺档17人。广州中医药大学计划招生681人,投档137人,缺档544人。
这提出了一大问题:我国医疗行业会不会走向低素质化?
患病人群激增
我国医学界的怪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钱,二是人。财政方面的怪现象是“投入少,结余多”,这决不表示我国医疗不需要投资,造成这种怪现象的原因是“总额预付制”等等在控制着医保基金的使用。人员方面出现的怪现象是,一方面医院人手不够,另一方面医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工作难也是医学院校招生难的原因之一),这也决不表示医学界不需要人才,造成这种怪现象的原因是编制制度等。
与医疗从业人员紧张呈相反趋势的,是患者人数的快速增长。纽约时报中文网2012 年9月12日《中国人看病为何难》说:“中国的患病人口激增。根据官方预测报告,从2000年到2025年,中国患者人数将增加近70%,住院量增加超过43%”。
同时,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加宽,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人均就医次数也在增加。打个比方:原先是100人每年就医1次,现在是200人每年就医2次。人民网2013年3月19日报道:“北京2012年人均就医7次,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
医疗队伍的绝对数确实是提高了,可与就医人群的增长速度不相匹配,这就决定了中国医生的劳动强度---堪称世界之最。于是,怕上厕所耽误时间连水都不敢多喝、加班加点,成为许多医务工作者的常态,医生过劳死的案例并不鲜见。
医患比例失调
一边是需求量加大,另一边是从业人员不足,医患比例失调难以有效缓解。
据卫生部2011年统计公报,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46.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含助理)医师1.82人。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193个国家中,中国的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排名80位。
新浪微博@医生哥波子:“美国排名第一的麻省总医院,床位898张,员工超过21000名。麻省的床位不到国内一般三甲医院床位的一半,员工则是7倍。再说梅奥诊所一年预算接近浙江省一年的卫生预算。中国某院,床位超过5000张,在编员工2000人。”@出国看病蔡强评论道:“北京协和年接待患者226万,员工总数4000多人。与此相比,梅奥诊所2012年接待患者116万,员工总数61100人。梅奥诊所的员工总数是协和的15倍,但只接待了协和一半的患者。”
这意味着1位中国医生的工作量顶30位美国医生。
新浪网友@天山冰人发布微博:“我院现已取消内科的二线值班,原因很简单:1.内科医生能走的全走了。2.招不来新人。目前人员匮乏,不得已取消了二线班的安排。”网友@北界松评论道:“真的招不到人了。主要问题第一是编制,第二是待遇,第三缺乏安全感。”
医患比例失调,已成既定事实,短期内难以解决,“看病难”也就难以解决。
网上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其实3小时算少的,带着铺盖卷睡在医院大厅里排队挂号的情况,各大医院屡见不鲜。难不难?真难---患者,首先成为医患比例失调的受害者。
一起又一起的袭医案,可能促使医疗从业人员更加不足,加重医患比例失调,而医患比例失调,又会进一步加剧“看病难”。所以,如果说“看病贵”主要是政府责任的话,那么“看病难”并不都是政府责任,除了编制制度属于政府责任外,随意践踏医疗人力资源的个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即使医疗报销制度公平了,合理了,“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但“看病难”,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阶段。
事实上,国外解决排队问题,用的是预约制,除急症外就医均需预约,排队等3个月很常见,只是把在医院的排队,变成了回家排队。
预约制可以有效缓解人们在医院排队时产生的焦躁情绪,缓解医患比例失调造成的医生过劳,应可成为未来中国诊疗方式的一个发展选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