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校本教研“怪现象”

2017-03-07 21:45于国卫吴洪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题教研

于国卫+吴洪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实实在在做过研究的人都会深有体会: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组织得力,借助于专业引领,教师完全有能力通过智慧碰撞,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当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要求开展的活动,管理者往往虚与委蛇,敷衍塞责;教师则冷眼旁观,消极应付,以至于校本教研“怪事”连连。

一、校本教研“耍花枪”

“耍花枪”原指练武时舞弄好看的枪法,不用真功夫,借用来形容一些校园内喧闹的“校本教研现象”真的是恰如其分。校本教研“耍花枪”是当前“校本教研现象”中最惹眼的“一怪”。这类教研“怪”就“怪”在“工于外,懈于内”,常常是只要是想到的、见到的,不管是适宜的不适宜的,只管信手拈来,“型一回”“秀一把”,其花样之多,“欲迷人眼”,而揭其面纱,则败絮其中。其实质作秀是真,研究是假,只追求“校本教研”形式上的包装,而并无脚踏实地做研究之意。

典型案例:

时间都去哪了

多年来,我一直恪守着教师的本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因为各方面做得比较优秀,所以我的工作成绩一直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也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但是新课程背景下,我越来越感到迷惘,教材的改革带来的困惑自然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不仅课堂上我不知所措了,而且工作中我越来越感到劳累。以前我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课,最多的时候,一天四节课,还要研究教材,备课、批改作业,但从来没有这种感觉。现在,不仅学生的作业不能批改的那么及时,而且备课的时间都觉得难以挪出来。一开始我怀疑是自己的年龄大了,后来我才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原来是我们参与的活动多了。

现在想想,有时候,我们一周参与的活动多达好几项,其中还不包括班主任工作,有时为了参与统一组织的活动,课程表都需要调好几次。今天一个观摩课,明天一个研究课,要不就来一个公开课,有时根据学校的安排时不时地还要开展几次教研活动。有时为了活动的需要,轮到我们教研组哪一名教师执讲课,还要组织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研课磨课……说实在的,什么是研究课、公开课、观摩课,我们并不是很明确,实际参与的过程也没感受到太大的差异,最苦恼的莫过于,好多人坐在一起,要么你一言我一语,老生常谈;要么叽叽喳喳,没完没了,花费一两节课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需要三四节课,可是到头来自己还是疑惑着自己的疑惑,期间没有见过有人“问诊”“把脉”,只不过是收获了一大堆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材料而已。

有人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我觉得有时自己实在是挤不出一点时间,我的时间去哪儿了?说实在的,有时感觉真的需要有人指点一二,但看眼前的研修活动,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摘自教师的工作日记)

真的是“爱你不容易”,也真的是难为这些教师了。案例中,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不能不说是大手笔。且不说教师还有教学任务要完成,仅仅这些活动如果倾心投入的话,也足以让教师精疲力竭。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替教师想一想,每天工作的时间是一定的,固定的工作量是一定的,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的工作,这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试想,如果一个教师教两个班级的语文课,按照目前的课节分配,一周一个班级至少是7~8节课,其中有时一天要上4节课,占去了一半的时间,而课总是要提前准备的,如果精心准备一节课,大约需要2节课,剩余两节课用来批阅学生的作业还需要精打细算,如果是批阅作文,那是万万不行的。如此一来,“校本教研”怎么能让教师静心、经心地去做,难怪教师只有挤占应有的教学时间去“造假”了。如此教研,表面看起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实际上只不过是“银样镴枪头”罢了。

当下,教研形式名目繁多,有名的,没名的;历史沿袭下来的,现实杜撰出来的,让人眼花缭乱,如果一所学校不加分析,不加选择的一一上演,这样的场景将会是什么?现实实践中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存在,究其原因,无外乎一些学校领导者工作缺乏冷静的头脑,脱离实际,盲目追风,形式主义思想严重,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似乎活动名堂越多,才能说明工作开展的越精彩;似乎活动次数越多,越能说明工作做得越到位,越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知道,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善我们的教学,而这种“耍花枪式”教研则百害而无一利,不仅不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添墨加彩,而且还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里需要告诫的是,任何教研形式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我们无法去考证,但并不是存在的都是适用的。再则,有些形式上的东西本质是一致的,只不过是花样翻新,换了一種说法罢了,我们完全可以因地制宜,择其良者,或者“师法百家,形成一家”,打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实用模式,去坐实,去做细,这样才会实现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预期的目的,成就我们的特色。

二、校本教研“抱佛脚”

唐朝诗人孟郊的《读经》诗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其中“抱佛脚”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在这里,如果我们假借“抱佛脚”之意隐喻一些“校本教研现象”可谓名副其实。说起来,校本教研“抱佛脚”也是“校本教研现象”中最雷人的“一怪”,这类教研“怪”就“怪”在“做表面文章,搞临时突击”,有短期行为而无长久效益,有虚名而无实惠。时下,一些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真正目的并不在于通过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而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煞有介事的组织几个人整点材料,然后其他人如法炮制,校本教研工作就算是万事大吉,以下案例可见一斑。

典型案例:

“造假”是我们的“拿手戏”

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突然接到教务处的临时通知:学科教研组长到教务处开会。我作为级部语文学科教研组长,按时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内容比较简单,中心议题是为迎接局里的年终检查,每个学科组补交六次教研活动记录。为了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使材料做得逼真一些,分管领导特意对六次活动的具体时间进行了特别强调,不允许出现时间集中的现象,更不能把时间安排在休息日,那样的话就会暴露出“造假”的嫌疑,至于其他的内容各学科可以“灵活”安排。其实,对于这件事,大家早已心照不宣,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已轻车熟路。

活动的表格,教务处的干事早已经为我们准备好,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按照表格中相应的项目完成相应的内容。说干就干,回到办公室,我马上对同学科教师(共三人)做了简单说明,并进行了分工,每人两份。为了节省时间,我翻出了以往的记录,分发给大家抄写,很快,半个小时内大家都完成了任务。我收齐后大致翻阅了一下,虽然由于时间短,教师信手涂鸦,字迹有些潦草,但表格中涉及的项目填写的还算齐全,尽管有些内容看起来简短,当然,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些不是问题。我按照时间顺序把材料整理妥当,及时上交到教务处。分管领导翻了翻,只简单地说了一句:“速度挺快啊,除了个别字潦草之外,整体还可以。这样就行,目标考核中这一项你们得分了。”听领导这么一说,我心里顿时释然了,我们的目标就是挣考核分。(摘自教师的工作日记)

案例中从分管领导到教师,“精彩”的表现不能不令人“折服”!一项复杂的工作跟玩似的一会儿工夫便轻松搞定,如此的“行家里手”,校本教研工作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这需要经过多少年的培养?再走近观察,翻看一些学校一摞一摞的校本教研“成果”,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其中哪能读出“真经”,看出“门道”,要么是编写“流水账”,套话连篇,耳熟能详,要么是大念“糊涂经”,言辞隐晦,不知所云。试想,如此教研,于我们的工作又有何益处?应该说,“抱佛脚”式教研,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且不说浪费了人力物力,牵扯教师的精力,关键是对教师进行了误导,产生极坏的消极影响,而且所谓的校本教研不仅不会医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疑难杂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长此以往,相互效尤,还将陷入“死地”。难怪有的教师谈“教研”色变,心生厌恶,怨声载道了,也难怪一些学校十年课改,课堂上依然“涛声依旧”,课下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透视案例,我们不难解析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背后潜藏着的问题。时下,校本教研“造假”,对一些学校而言,俨严已成为一道“风景”。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能牵扯好多方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说到底,都是不作为惹的祸。一方面,学校领导理念滞后,认识不到校本教研活动的意义,对开展教学活动不重视,甚至抵触,再加上突击抓、应急抓的习惯性思维在作怪,执行力大打折扣,是造成部分学校当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流于形式,不做深度考究,缺乏问责制度,从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这一风气的蔓延。实践证明,校本教研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我们不仅要善于对一些虚假行为当头棒喝,更要善于有周密的规划、详尽的步骤、完备的检查和严厉的处罚来做保证,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执行。

三、校本教研“跑单帮”

“跑单帮”一词旧时是对“倒爷”的另一种称呼,今天已逐渐演变为“一个人单干”的意思。在这里用“跑单帮”形容当前一些校本教研现象,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这其中隐藏着的“猫腻”。校本教研“跑单帮”同样是“校本教研现象”较为荒诞的一“怪”。这类教研“怪”就“怪”在一些校本教研活动中有些教师只是孤军作战,单打独斗,其中没有相互协作,没有思维碰撞,呈现的“成果”要么是个人的一些“想法”,要么是东拼西凑的“拼盘”。校本教研“跑单帮”主要表现在课题研究方面,虽然呈现的过程性资料看起来也有模有样,其中组织健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只是主持人一人在“忙活”,而为了课题验收时能够蒙混过关,不得已在一些项目研究材料上署上了别人的名字罢了,所谓的课题研究组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典型案例:

打铁还得自身硬

2013年10月,我申请了小课题研究。说实在的,在课题研究方面,我的行动慢了已经不止半拍,学校好多的同事,早就下手了。我之所以迟迟未动,主要是心里打怵,求学时语文学的就不够好,参加工作又一直从事数学学科教学,平时很少有这方面的锻炼,一直以来,提起写东西就头疼。但让人揪心的是,时不我待,小课题研究不仅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还成为教师晋升职称积分的一个条件,既然如此,我自然没理由不做,只能是硬着头皮往前闯。

可是毕竟心里发虚,自小课题立项公布之日起,这件事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好在后来市教科所组织小课题主持人培训,我那惴惴不安的心才稍稍有了一丝平静。那次培训的内容,虽然听得不是十分的明白,但关于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做法还是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不像一开始那样茫然不知所措,晕头转向了,更重要的是,会议要求小课题研究必须成立课题组,而且小组成员必须参与共同研究。想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我那颗紧张的心终于得到了宽慰。

谁知道事情的发展并不是我想得那样单纯,当我拿着课题找到同学科教师探讨时,所有人无一例外地让我吃了闭门羹。同事们跟商量好了似的,口径竟然惊人的相似:“课题主持人是你,评职称积分只有主持人有份,虽然学校考核能给加点分,但少的又太可怜了,不够辛苦钱,我不想参与。”大家可以想象的出我当时该是怎样的一个窘态,我真的蒙了。又过了一阵子,感觉自己那颗受伤的心恢复了平静,我去找学校分管领导反映这件事,谁知分管领导听我气愤的说完这件事,竟然哈哈大笑,然后心平气和地对我说,“老伙计,你是新来的户不知路啊,以前小课题研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不用指望别人,慢慢自己摸索着去研究吧。”当时,我真的无语了。

唉,没办法了,既然没有了其他的路可以走,只有自己趟这“火焰山”了。(摘自教师的工作日记)

应该说,小课题虽“小”,但“五脏俱全”,我们并不能因为课题“小”就偷工减料,为所欲为,否则,就会使小课题研究“去研究”,徒有虚名了。案例中“我”的遭遇,的确让人痛心,但同时也折射出目前开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积弊。据了解,具体的实践中,以上案例并不是個案,一个人独立“研究”小课题,时下已蔚然成风,业已成为小课题研究的潜规则,每一个小课题主持人虽然在课题验收时也能拿出一摞貌似“合乎要求”的过程材料,但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而细究其研究过程真的是不堪。

我们知道,新课程背景下,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而进行小课题研究讲究的不仅是有理有据,也需要彰显一定的过程,恪守一定的规范,在研究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思维碰撞,这样一来,才会保证小课题研究能够研有所得,得之可信,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果一个人闭门造车,主观臆造,即使偶尔悟出一招半式又怎么会经得起推敲?更何况很多的情况属于无病呻吟,试想,这样的研究成果怎么会转化成生产力?从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这一点可以得到求证,所谓的小课题研究徒见一些锁在档案柜里的“材料”罢了。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功利心作祟,对小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认识模糊。另一方面,上级督查不严,学校监管不力,指向不明,也是造成校本教研“跑单帮”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小课题研究“跑单帮”现象,只是校本教研的一个侧面,其他形式的一些校本教研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校本教研倾向于集体活动,需要分工协作,需要思维对话,这样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其成果才会求真、尚善、臻美,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才会产生实践力,从而推进我们的教学焕发出别样的“精彩”。这样一来,校本教研才是实至名归。因此,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对一些工作要“吹毛求疵”,严格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强化工作落实,加强过程监管,杜绝校本教研“走过场”。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更需要校本教研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真抓实干,把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放任自流,随其发展。当然,新课程改革尚“在路上”,许多的工作还在探索中,校本教研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点“怪事”,其实也不足为怪,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善于发现,敢于面对,相信一切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山东海阳市留格庄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校本课题教研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