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婧++周晓维
摘 要:融资需求旺盛但融资难度大的矛盾一直使中小企业融资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供应链融资的出现无疑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曙光。但是,鉴于中国供应链体制的不完善及其他种种因素,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极为有限。试图结合目前证券市场新兴热点——资产证券化,探讨这种新的形式能否用于供应链融资,如果能破解其目前的困境,又将为其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159-02
中小企业是现代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数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9%,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了国家近一半的税收。显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不仅利于其自身发展,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供应链融资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方法。
一、供应链融资
1.供应链融资的定义。供应链融资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银行在这个过程中跳脱出单一企业限制,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为考察对象,为核心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或销售商品阶段,对其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由于核心企业实力较强,如果核心企业提供担保或反担保,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就能得到提升从而获得融资。
2.供应链的本质。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其实是一条信誉链,是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连接体系,因为供应链上企业的关系是依靠承诺、信任和相互利益维持的,处于同一信誉链上的企业具有同一边际信誉度,一旦信誉链稳定之后,该链上企业的筹资方式将有所改变,即不再以传统的单一企业进行筹资,而是以整体进行筹资,即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不仅能使核心企业获得信誉的乘数效应,更能使中小企业享受规模及范围经济效应。
3.供应链融资模式。供应链常用的有三种融资方式,分别是应收账款模式、存货模式和预付账款模式。应收账款模式一般用于供应链上游企业发出货物等待收款的期间,中小企业以其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为质押,向银行申请短期融资。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提供反担保。存货模式又称融通仓模式,适用于供应链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企业。首先企业以其合法拥有的如存货、原料等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保管,然后银行根据物品的情况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提供担保或者承诺回购。第三种预付账款模式又称保兑仓融资,适用于下游中小企业预购货物时期。首先由银行开出收票人为核心企业的承兑汇票,然后由核心企业向银行指定仓库发货,中小企业以提货权为条件向银行融资。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提供回购的承诺。
三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无疑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4.单纯的供应链融资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赊销成为商业中的主要交易方式,市场必然对供应链融资有极大的需求。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供应链融资只集中在如煤炭、石油、钢铁、汽车等核心企业实力较强,上下游企业整固性较好的行业,实在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究其原因,首要的是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淡薄。由于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缺乏制度性手段,中小企业对其归属感不强,供应链整体呈现松散的状况,导致银行可供开发的链条有限。其次,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信息透明度较低以及普遍缺乏抵押和担保,核心企业对其提供担保及反担保必然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约束,从而对供应链的优化缺乏积极性。再次,供应链融资的顺利进行要求上中下游企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实现物流、资金流与商流的对接,可信息技术发展的滞后对其产生了制约,形成了各自发展的技术孤岛现象。
可以看出,供应链融资诸多问题的根源是管理意识及信用风险,而提供融资的银行也会受到诸如资本充足率方面的限制,可以考虑将以表外融资和风险分离为特征的资产证券化运用于供应链融资。
二、资产证券化
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除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外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国内外学者对其的定义不一,总的说来,资产证券化是指聚集当前缺乏流动性但预期未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入的资产,在对其进行重组和增级之后,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可供交易的有价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有三个本质内涵:(1)物质基础,即可证券化的资产或资产组合;(2)技术基础,即特有的交易基础及交易技术。一般指将资产进行打包、重组、增级或真实出售,再由特殊目的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向投资者发行有价证券;(3)交易基础,即发行的收益来源于资产未来收入的可交易、可流动的资产支持证券(ABS),给予投资者流动性方面的保障。
2.特殊目的机构(SPV)。提到资产证券化,就不能不提特殊目的机构。所谓SPV,是专门为资产证券化过程而设立的机构,有公司和信托两种形式。SPV从原始权益人处购买资产,之后以自身的名义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实现基础资产与原始权益人之间的隔离,提高了信用等级,增加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3.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过程。首先由发起人将资产出售给SPV,此处的出售必须是“真实出售”,防范投资者对原始权益人的追索权及破产请求权,达到风险隔离的效果。然后,SPV整合收购资产,形成满足特定收益和期限的资产组合,以支持将要发行的标准化证券。之后,对标准化证券进行信用增级,方式包括结构化、远期收购承诺或差额支付承诺,然后对其进行信用评级。等到证券发行之后,对其提供售后服务。
4.资产证券化的优势所在。资产证券化相比传统的融资方式,共有以下六个优势:(1)通过资产的打包出售,使企业获得了流动性。由于其并不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在资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资产存量,财务结构得到优化;(2)实现了风险隔离。通过破产隔离、真实出售等技术手段,基础资产从企业整体资产中完全剥离,该资产的信用也从企业资信中分解出来。投资者对原始权益人没有追索权或破产求偿权,实现了证券化资产与企业经营风险的隔离。(3)降低了融资成本。与向市场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相比,资产证券化融资将资产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了增信,其信用要求比股票及债券有所下降。另外,虽然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涉及的中介机构较多,但支付中介的费用较低,进行增信的担保费用也较低,再加上结构化分级的特点减少了利息支出,使得证券化融资有了明显的成本优势。(4)对企业的约束性和控制力度不同。由于资产的真实出售,投资者对原始权益人并无直接投资关系,也就无从对其经营活动施加影响或限制。(5)降低了企业融资资格的限制程度。企业融资最大的门槛莫过于融资资格,若要进行直接融资,企业自身的规模大小、业务能力及财务状况都面临极为严格的要求,对于情况并不占优的原始权益人,可能将面临较长的融资期限。资产证券化采用的是“隔离”的模式,将证券化的资产与企业自身的资产分离开,投资者在决策时只需关注被分离出的资产,而不必关注原始权益人自身的资信水平。这样,本身达不到融资要求又急需资金的企业可以很快以高于自身信用水平的评级获得融资。(6)降低了企业泄露核心信息的风险。传统的融资方式是以企业整体状况为融资基础,为了监管便利及保护投资者利益,融资企业被要求披露相关信息,很可能造成核心信息的泄露。而资产证券化具有独立的信用体系,只要求企业披露证券化资产的相关信息,有力地保护了企业的商业机密。endprint
既然资产证券化优势明显,那么是否有将供应链融资与资产证券化结合的可能?
三、探讨结合的可能性
可进行证券化的资产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未来可预期的现金流、确定的支付方式、分期偿还以及较低的违约率等,那么供应链融资资产是否满足这些条件?
1.从基础资产而言,供应链主要是应收账款及实体资产未来收益权。前者有信用限制和相对确定的回收期限,后者主要靠销售获得回款,在还款期大致可以确定的基础上,两种资产都能确保未来收益的流入。另一方面,无论是基于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还是指定仓库中资产的收益权,都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如果融资企业的还款出现困难,银行可以出售资产以弥补贷款的损失。
2.从期限方面看,企业的资金一直处于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应收账款不断地发生与偿还,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有一个稳定的预算,应收账款每期偿还的数额相对稳定。而以销售回款为基础的存货模式和应付账款模式中,假定一定时间内的需求不变,企业销售额也保持一定,则每期的偿还数额也有保障。三种情况下,均能符合证券分期偿还兑付的特性。
3.从企业资质来看,核心企业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还款能力较强,其应收账款违约的可能性比较低。而中小企业以货品收益权为抵押,使银行的贷款获得了一定的担保。总体而言,两种资产的违约率相对较低,银行的贷款收回是有一定保障的。
综上所述,供应链资产违约率较低,未来的收益有一定保障,并且具有分期偿还的特性,都与有价证券的内在属性不谋而合,在供应链下进行资产证券化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从国外的实践看来,供应链金融上的多数产品都是良好的证券化标的,资产证券化途径大有可为。考虑到实际状况,无论提升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还是升级技术水平都需要一定时间,且现在银行风险标准升高导致市场流动性收紧,供应链金融推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难题,而且是将其产品推向市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威.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及其经济效应[J].证券保险:资本观察版,2012,(1).
[2] 王娟,牛晓健.中国供应链融资中的资产证券化研究[J].时代金融,2013,(3).
[3] 周萃.农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成效显著[N].金融时报,2011-03-16(2).[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