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及途径探析

2014-04-23 10:16江婷婷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转移途径农村

江婷婷

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很大比例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以和县为例,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困境,进而提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为农民增收和实现中国城镇化建设谋求出路。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71-03

中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阻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和县为例,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和县地处皖东,濒临长江,隶属马鞍山市,与南京、芜湖山水相连,南京长江三桥、芜湖长江大桥和马鞍山长江大桥以及规划中的更多过江通道,使和县与上述城市主城区联系更加紧密。和县距省会城市合肥也只有120公里,是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群的交叠之地,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公路、合马高速、巢宁公路、滁芜公路以及规划中的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宁芜高速航道等穿越境内,区位十分优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县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尽快地脱贫致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不再安于传统农业经营带来温饱的现状,纷纷外出务工,实现农村这些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一、和县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截至2011年底,和县国土面积1 3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44 495人。其中,农业人口459 315人,占全部人口的84.4% 。

从年龄结构看,和县人口中18~60岁的占总人口的62.9%,因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从劳动力素质来看,和县劳动力总体受教育、培训的年限少,素质不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5 513人,占0.93%;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29 758人,占5.03%;接受初中教育的173 436人,占29.32%;接受小学教育的245 949人,占41.58%。其中,绝大多数农民只接受初等及以下教育。因此,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普遍较低。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农艺也得到迅速地推广,单位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农产品。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比例下降,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求从农业部门转移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到其他部门。

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来看,2010年以来,和县的沿江大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传统农产区被国家、省、市、县规划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造成大批拥有丰富种植技术的农民失地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闲置,使本来就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尖锐。从人均占有土地来看,和县人均耕地面积1.1亩,低于全国和安徽省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流通、消费、建筑、教育和其他服务性领域需要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这些行业的工作。

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的差距来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城乡经济长期发展不平衡,农民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明显。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在整个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许多风险。辛勤耕耘未必就有美好的收获,而高收成也不一定带来高收入,“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56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 917元,前者是后者的3.1倍,基尼系数指数逐年增大,早已突破警戒线,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处境,追求现代城市文明生活,部分农民转移生产方式,开始走向城市寻找其他发展的机会。据统计,和县有剩余劳动力近20万人,有近14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

三、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制度缺陷、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以及劳动者自身的因素,进城的农民在工作、生活、子女就学等诸多方面存在障碍,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究其原因:

(一)制度障碍

1.户籍制度。中国存在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由来已久,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打破两者之间的区别,城乡人口之间的不平等因素依然存在。长期以来,农民在中国不仅是从事农业产业人群的职业归类,更是一种具有等级差别的身份特质。农民和非农民存在着公民权利和社会福利明显的事实差别。

2.土地制度。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由于主体产权不清,农民土地权利不能分割,难以流通,农民户口一旦迁离他所属的集体,也就自动失去了土地产权和增值的潜在利益,因此导致农民对土地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出现了“兼业”情况,农闲时纷纷外出打工而农忙时又返回农村,还有些农民虽然人进城了,户口还在农村,甚至在城市有了稳定收入的职业也不愿变为市民。

3.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后称呼上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农民工,他们拥有农村户口却是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却被社会保障制度无情地拒之门外。在养老保险上,大多数农民工只想到拿到现金维持生计,很少能与企业签订正规合同享受养老保障,在失业时,城市居民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在失业期间大部分是靠过去的积蓄,亲戚朋友的帮助或是借钱度过,或是返回农村,很少有特定的组织或措施来帮助他们。在医疗保障上,纵使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对于外出务工人员也常常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繁杂的异地报销制度增加了这些人的额外负担。在住房上,农民更是无缘享受政府的廉租房、商品房。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移途径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