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贺彦凤 张连娜
摘 要:通过对专家访谈、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等方式对高校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与引导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针对现阶段部分大学生信仰偏失的原因,提出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教改方案。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研究主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作为切入点,从信仰的角度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探索和理论性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54-02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精英群体,他们的信仰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些新变化使大学生在思想层面产生了困惑,导致部分学生受到消极因素影响。在现阶段如何建设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能力;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扩大主流识形态在学生中的影响;如何弘扬积极健康道德风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一、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我们随机抽取牡丹江两所省属高校学生对其信仰情况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共发放四百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94份,来自城市170人,来自村镇乡为224人;其中中共党员为29人,团员为354人,群众11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信仰的为218人,除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其他信仰的为38人,没有信仰的138人。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主流是好的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仍旧是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达到臆测的“大规模信仰危机”,有55.33%的学生的信仰仍旧是马克思主义;调查问卷中的68.78%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过时,有90.8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真正地指导中国、我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承认中国现在快速经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表明近些年来中国及我党重视思想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依旧是正确的、科学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
(二)少数学生存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等信仰偏差现象
改革开放前对毛泽东主席的个人崇拜对扭曲了马克思主义;苏东剧变让人们对能否达到共产主义产生了质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世人震惊的成就,但是也导致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信仰偏差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困惑、迷失、动摇,甚至出现了信仰的物化或异化。尤其是在信息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强烈冲击的现今,官员腐败、国民诚信缺失、政府效率低下等问题被放大在公众的视野下,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利用新媒体对于个别阴暗事件,断章取义,根本不需要求证,直接臆断,不断“说怪话”对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抹黑,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极容易被误导。
(三)部分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
问卷没有信仰学生占35.03%,说明高校的信仰问题现在必须重视起来。学生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反而不知道信仰什么,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一幅精神恍惚的状态。另一种信仰缺失的后果更为严重,什么都不信,则会无视纪律和道德,不懂得尊重和畏惧,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表现淡漠,很可能成为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法无天、独断专行的人。
(四)部分学生存在信仰多元化现象
问卷中有51.78%认为现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及偏离的原因是多元文化的影响,可见现如今多元文化对信仰的冲击力度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必须要在多元中坚定主导,在多元中谋求共识,加强主流信仰,弘扬主旋律,进行积极正确引导,以免大学生的产生错误的追求观、价值观,出现盲目模仿、跟风错误信仰的现象。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多元化已经渗透、弱化、侵略中国原有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弱化或缺失。多元文化使少数大学生在强烈文化冲击中迷失精神方向,丧失思考或错误选择,甚至有些学生失去信仰,失去人生的价值目标。
(二)苏东剧变的影响
苏东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挫折,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极化格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发展低潮,但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却表现活跃,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力量相较资本主义处于劣势。苏东剧变后一时之间对中国是否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路要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在中国坚持不懈等等问题使部分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迷茫,马克思主义推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心问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转型的加速期,虽然在经济方面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经济市场化、经济全球化改革多年积累的社会问题矛盾进入到了凸显期,某些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人口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官员腐败问题、信用危机、环境问题等引起广大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成为了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道路上的负面影响因素。对于社会存在的丑恶的、畸形的、有悖道德及法规的沉疴社会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阶段性的特殊社会问题,虽然具有严重性,但是却无法回避的[1]。
(四)网络环境的冲击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2]网络的超强影响力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日益加深,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但同时对事物的判断力却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易产生摆动。大学生对于不良信息辨别力和抵抗力均较差,更容易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曲事实、甚至危及国家安全信息的工具。
(五)教育体制及教学内容、方法的制约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牡丹江市两所省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调查发现,学生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的学习热情一般,效果并不如预期。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同时他们竞争意识日益增强,学生往往会根据未来招聘企业所需要的具体人才需求进行价值取舍,更加重视专业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的学习,而轻视理想、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涉及范围广,论述内涵深刻,它的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非常强,导致学生感觉这门课程较难。虽然中国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进行改革,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应时性、合适性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开阔的视野。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环境建设
高校教师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消除高校消极文化的主渠道。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教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依托,重要的是要做到紧紧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抵制消极文化影响。大学生的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但是对自身的控制力还比较薄弱,容易沉迷在网络或游戏的世界里产生网络依赖症。丰富现实生活,可以将大学生课余文化变得精彩,具体内容可以非常广泛,例如文娱体育、心理教育咨询、考研指导、职业技能培养等。大学生适度地参加兴趣小组或社团组织不仅能开阔眼界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高校学生提供方法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化育。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从扎实学生的基础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必须“精”,做到“够用”,同时还要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增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国际国内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的不断调整,力求达到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马克思主义教学是涉及“三观”的意识性较强的学科,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一板一眼的理性知识,教师的“体验”及“表达”直接关系到课程效果。教师作为信息的主要输出源,为了传播信息无衰减及歪曲,必须要求教师自身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治的政治解读能力,避免因自身理解能力导致对理论的的误读。所谓“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只有教师“真信”,才能自信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3],课堂教学中才能思路清晰、得心应手,学生才能更容易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认同。
(四)加快网上思政教育阵地建设
目前中国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扩招要求,光靠“两课” 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网络成为了信仰教育的有益补充。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平台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阶段已有部分网站初步建成,例如中南大学的“升华网”、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新疆大学“红湖网”、广西省的“高校思政教育在线”、江西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等等,这些网站正在为传播、引导、继承马克思主义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立洲.裂变与重生:当代人信仰危机的文化哲学探析[J].求实,2012,(4):34-3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2.
[3] 戴月波.真信·整学·正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J].江苏高教,2013,(4):87-88.
[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