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海内第一桥

2014-04-22 01:20周传馨
海峡摄影时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桥基蔡襄万安

周传馨

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这里所说的洛阳桥,并不是位于河南洛阳的洛河之上,而是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东北约18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的一座古桥。泉州与洛阳相隔千里,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一种说法是,东晋末年“永嘉之乱”,致使中原动荡,大批中原士族汉人南渡入闽避乱,部分洛阳籍士人辗转来此,沿江尤其选洛阳江万安渡口周围安居。因怀念中原、怀念故土洛阳,故将此江、此地以洛阳为名。

南朝时,泉州就有与国外进行友好往来的记载。到了元朝,泉州与海外交流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泉州港不但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大港,更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那时,来泉州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00多个,古人形容“涨海声中万国商”,其盛况可见一斑。

洛阳桥古时地处粤、闽北上的陆路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货物都要经过这里。没有建造洛阳桥时,如果走陆路,必须绕道走洛阳江上游的小路,不但要多走很多路,还要翻山越岭。如果要走水路,那就得在万安渡口等候轮渡,故而渡口人流拥挤,货运繁忙。此处号称“水阔五里”,江涛滚滚,一遇风浪便经常会发生翻船事故。北宋初年,随着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在洛阳江上建造桥梁便成了人们迫切的愿望。

利用自然的力量改造自然

卢锡,生卒年不详,峰尾卢厝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公元1016年),卢锡在涂岭虎岩寺受教于其父卢仁,与他一起读书的还有他的外甥蔡襄。史志载卢锡“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建造洛阳桥。

北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四月,卢锡等人带头筹建,到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末(公元1060年1月16日)完工,前后花费6年多时间,耗资1400万钱,这些钱都是由卢锡等人募捐集资而来,没动国库分文。更为重要的是,蔡襄、卢锡等人集思广益,科学地解决桥梁建筑及固基问题。

洛阳桥位于江海汇合处,此处浪涛汹涌,水情十分复杂。在古代,要在如此险要的地带建造一座横跨江面的大桥,是极为困难的,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建造桥墩。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的桥工们先沿着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的大石块,并向两侧展开相当宽度,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石堤,再在上面建造桥墩。这种施工方法,称之为“筏形基础”,这是洛阳桥对我国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当时的人们还在桥下种植了大量牡蛎,利用这种海生物外壳附着力强和繁殖迅速的特性,把桥基和桥墩结成牢固的整体,大大加强了桥梁的稳固性。这又是人类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一项发明,人们称之为“牡蛎固基法”,开了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

洛阳桥的桥面用长条石板铺设而成,每条石板重达数吨。当时建桥,完全是利用潮汐的涨落来控制运石船只的高低位置,顺利地完成石板的铺设。桥墩的形式也很有特色,它全部是由大石条交错垒砌而成。桥墩最上面的两层石条,则向左右挑出,使桥面加宽,以减少桥面石梁板的跨度。所有这些,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并为当时和后世的大规模造桥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洛阳桥的人文韵味

洛阳桥建成后,“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向来行人视为危途之洛阳江,自是一桥飞架,南北畅通。行人凌波而过,如履康庄。它对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桥建成时,身为泉州知府的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在蔡襄撰写的名传中外的《万安桥记》中,赫然记载职其事者第一人即是卢锡。后人感念卢锡等造桥功臣之德,曾树大理石碑于洛阳桥南蔡襄祠中,上镌卢锡等人芳名。

洛阳桥还有许多附属文物。漫步洛阳桥头,可以见到两间亭子、三所祠庙、两座石塔、四尊武士石像、26块历代碑刻。桥南的“蔡忠惠公祠”里面有蔡襄撰写的著名碑刻《万安桥记》(洛阳桥又名万安桥)。蔡襄是宋代的大书法家,细观碑文,其文章之精练、书法之秀丽、刻工之生动,堪称“三绝”。祠中还有一块清道光年间的《重修万安桥记》石碑,记载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的战舰在晋江、惠安海面游弋,企图侵扰泉州。泉州所属1307个村庄,训练民兵十万,严守阵地,随时准备打退来犯之敌……这是一块很有历史价值的石碑。

长虹亘海须赖修

一般认为,洛阳桥能够久亘悍海是由于它优秀的结构设计,即桥基采用筏形基础,并养蛎以固基。所以,这座中国首座跨海大桥的设计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们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洛阳桥留存至今的原因。其实。洛阳桥能够久亘海上,是由于历代的不停修护。正是这历代不辍的维护,才有今日洛阳桥的雄伟依旧。目前为止,有史可考的维修就有27次,时间跨度也近千年。从洛阳桥开始修建的公元1053年至上个世纪末的1993年,大约平均35年就有一次维修。

由于海蛎美味的诱人,养蛎固基的洛阳桥基频频遭人滥挖。长期在海边生活的人都知道,牡蛎附石而生,如果从来不去挖取它,它可以非常牢固地生长在石头上,从而极大地坚固洛阳桥的桥基。不过,挖过一次后的牡蛎,虽然第二年还能在石头上生长出来,但是它却不能牢固地生长在石头上,只要轻轻拿铁板一剥,大块大块的蛎房便会应声而下。因此,看上去是长有密密麻麻的蛎房的桥基其实不堪一击。宋时“元丰初,王道祖知州,奏立法,辄取蛎者徒二年。”这是有鉴于挖取洛阳桥基蛎的一种防范措施。

处于潮灾严重地区的泉州洛阳桥,采用了优秀的筏形桥基的设计,开创了中国跨海大桥的设计与建造先例。它的这个优秀设计,在生物学与建筑学理论上都是几近完美的;但是,现实生活的复杂考验又可以击垮任何优秀的设计或宏伟建筑。正如长城的砖瓦被人挖去建房一样,洛阳桥的固基蛎房也常被人取去啖食。我们无须去抱怨那些人的行为,因为他们行为的本身就属于其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庆幸的是由于古人不辍地翻修,才保存了洛阳桥这个伟大的建筑工程。

洛阳桥头涛声依旧,亘海长虹历久弥新。新千年的洛阳桥亟须你、我、他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尽心保护与翻修,去呵护这个具有美丽传说、诗情洋溢、血汗凝结的千年建筑奇观、文化奇迹。endprint

猜你喜欢
桥基蔡襄万安
胡子怎么放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跨度隧道施工对临近高架桥桩基影响
苏万安
苏万安 藏石欣赏
蔡襄
圣诞节的那双手套
蔡襄拒为皇后写碑文
轻型夯法工艺对桥基变形的影响及离散元分析*
蔡襄之母:被皇帝奉为“君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