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期刊条码;识读;调查
摘 要:调查发现,2012年期刊的条码设置与印刷存在问题。首先,期刊条码年份错误率较高达71.7%,大量沿用旧年份码,沿用2000年的年份码高达45.7%,少数期刊附加码错误及缺失,并且少量期刊未及时申请期刊和印刷条码。其次,个别期刊条码斜排印刷,少量印在封二、封三,印在主导的封面左下方、封底右下方的共占66.7%。最后,条码识读较理想,不能识读的条码只占1.5%,但主代码尺寸与要求接近的仅占3.9%,办刊单位有必要及时更新,而代码尺寸本着能识读的原则,可以放宽标准至0.5倍,代码不能有底色,以避免影响条码识读。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68-03
作者简介:余田(1967-),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
设置期刊条码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期刊管理,便于读者利用期刊,在使用期刊时能通过查找期刊条码进行检索,每一期出版的期刊条码具有唯一性,这样也便于期刊的自动化管理。但如果期刊的条码错误,或者不能识读,就失于了设置期刊条码的意义。国家标准对期刊条码有详细的要求,《GB9999中国标准刊号》国家标准规定了中国标准刊号的编码结构,以及“使在中国登记的每一种连续出版物的每一个版本都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编码。”[1]的编码要求。新闻出版署又制定了《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等规定,用以规范纸质期刊条码标识。笔者就纸质期刊条码的代码结构与印刷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供管理、出版、使用期刊条码时参考。
1 纸质期刊条码调查
1.1 期刊条码的代码结构规定
《期刊出版形式规范》规定,期刊条码由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负责制作。《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第3项要求期刊条码,按《GB/T16827中国标准刊号(ISSN部分)条码》执行,条码结构由主代码和附加码组成,共有15位数字。主代码第一部分为前缀码977;第二部分数据码7位数字是不含校验码的ISSN部分;第三部分是年份码2位数字(即公历年份的最后两位数字);第四部分是校验码1位数字:按GB12904-91附录A(修订后的新标准GB12904-2008附录B)规定的方法计算得出。附加码只有2位数字,表示连续出版物的系列号(即周、月份等序数),如下所示:周刊01~53,旬刊01~36,双周刊01、03~53或02、04~52,半月刊01~24,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01~12,特刊99~01。[2]
校验码按GB12904-2008附录B(旧标准GB12904-91附录A)规定的方法计算得出,即由主代码一、二、三部分的数字按规定方法计算得出。计算方法如下:第一步,把条形码从右往左依次编序号为“1,2,3,4……”;第二步,从序号2开始把所有奇数序号位上的数相加求和,用求出的和乘以3;第三步,再把所有偶数序号上的数相加求和;第四步,用求出的和加上奇数序号上的数的和乘3的积(即第二步的得数加第三步的得数),然后得出和。最后,再用大于或等于这个和的最小的10的倍数减去这个和(即第四步的得数除以10所得数的整数),就得出校验码。[3]
1.2 条码的印刷要求
第一,“期刊条码应印在规定的位置,印刷质量和色彩应清晰并便于识读。”[2]条码印刷优选位置为连续出版物封1的左下角,距左侧(10±4)mm,距下方(7±3)mm,也可根据需要将条码印刷在连续出版物封4的右下角,距右侧(10±4)mm,距下方(7±3)mm。第二,条码符号条的方向与装订线平行或垂直。第三,主代码条码符号的起始符、中间分隔符和终止符的高度为24.5mm,附加条码符号的高度为(21.1±0.1)mm。第四,附加码条码符号的放大系数应与主代码条码符号的放大系数相同,附加码条码高度不可截短。封面设计通常要将条码进行缩小,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要求缩放倍率为0.8~2.0之间,缩去过多则条码尺寸太小,影响自动识读准确率。第五,附加码条码符号置于主代码条码符号右侧,其条的方向与主代码条码符号条的方向平行,附加码条码符号条的下端与主代码条码符号的起始符、中间分隔符、终止符的条的下端平齐,附加码条码供人识读的字符选用OCR-B,字符高度与主代码条码符号的字符高度相同,并垂直置于相应的条的上端,其上边缘与主代码条码符号条的上边缘平齐。[4]
1.3 纸质期刊条码的调查方法
笔者调查采用抽样的方法,从我校图书馆订阅的近2,000种纸质期刊中,随机抽取1,030种期刊,每种再随机抽取1册,即抽取样本1,030种。对期刊条码设置和印刷进行统计;对年份码及错误年份码进行统计(校验码未统计:校验码由主代码前三部分计算得,数据码与年份码有误时,校验码也错误);对附加码错误与缺失进行统计;还对条码印刷位置、条码主代码高度、条码排横方向(横、竖、斜排)进行统计以及对条码识读情况进行统计。以期从中找出期刊条码存在的问题,并促进正确标识、有效使用期刊条码。
2 纸质期刊条码的统计与分析
1,030种样本中无条码的62种占6%(见表1)。其中24种为ISSN号期刊占2.3%,应该有条码,有可能是未及时估计申请条码号;另有5种为ISBN号期刊,还有CN刊号等其他33种;有条码的968种占94%。而以下统计,主要针对有条码的部分期刊样本,即对968种样本进行研究。
2.1 期刊条码OCR-B字符统计
2012年期刊条码统计(见表2),主代码数码有误5种占0.5%,主要是校对不到位。在标识的年份码中仅有28.3%正确,错误率达71.7%。而对2012年期刊条码错误年份码统计(见表3),2000年的年份码占45.7%,占错误年份码的多数,使用的错误年份码其余各年比例都在10%以下,而沿用最早的为1999年的年份码,至今还有2种期刊在使用。这个统计结果显示,连续多年的期刊会有条码相同的情况出现,严重违背每种连续出版物的每个版本标准编码的唯一性原则,不利于期刊的检索、使用和自动化管理。
期刊条码附加码统计(见表4),正确率较高,为96.1%,但还有3.4%的期刊附加码错误,说明有的办刊单位还没有透彻了解期刊条码标准,另有5种期刊有主代码而附加码却遗漏未印刷,可能是设置或校对不仔细的原因造成期刊条码不完整。
2.2 期刊条码印刷调查与统计
期刊条码印刷统计(见表5),印刷位置在封面和封底的分别为58%和41.3%,占主导地位;而封二封三分别为0.3%和0.4%。条码排列方向有1种按斜排,未执行期刊条码的印刷要求。印刷方位符合《期刊出版形式规范》主导的封面左下方、封4右下方,分别为445、201共计646种(占期刊条码标识总量968的66.7%),印刷在封面右下方80种占8.3%、印刷在封4左下方189种占19.5%,而印刷位置在左上方、右上方、下方中部共计46种占总量的4.8%。
调查中发现期刊条码高度最小的仅为3.5mm,尺寸缩小太多,影响识读。期刊条码尺寸(见表6),高度缩小太多,在12mm以下的占36.6%;高度缩小较多,在12mm以上且不足19mm的占59.5%;高度在19mm及以上的仅占3.9%,合格率比较低。识读调查(见表7),本着能识读的目的,发现不能识读者占标识条码总量的1.5%,相对情况较好。而不能识读的原因中,底色太深占0.9%,高度影响占0.6%。
在条码边沿距离调查中发现3种期刊的条码不合格,且原因都是印刷在封面左下方,主要是离左边的距离不足。
2.3 条码的格式及识读器设置
图书馆常用的条码识读设备,一般为CCD和SCAN手持条码扫描器这两种设备,使用识读设备识读期刊条码,需要按说明书操作进行设置,否则通常只能识读主代码部分,附加码部分不能识读。
3 结果与建议
调查发现,抽查样本中期刊条码标识率为94%,有2.3%的期刊应当标识而未标识,工作有些脱节。数据码错误率为0.5%,虽然较少,但校对工作还需要更加细致。年份码错误率高达71.7%,其中2000年的年份码占错误年份码的45.7%,占错误年份码多数,说明一些期刊多年来未及时更新年份码且在大量沿用旧码。期刊的条码虽然由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统一制作和提供,但是从2009年起,新闻出版署条码制作中心已经免收出版物条码制作费,并且随着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现在可以用专门的条码制作软件,或者用CORELDRAW12及其以上版本自行制作条码,并不存在费用的压力。[5]因此,期刊条码年份错误太多,说明办刊单位对期刊条码标识工作的重视不够。条码附加码正确率较高,但也有3.4%的期刊附加码错误,还有0.5%的期刊有主代码却缺失附加码,说明办刊单位未领会《期刊出版形式规范》,检查校对还需要更加细心。条码的印刷位置主要在封面和封底,虽然绝大部分条码符合标识的要求,但是仍有0.3%和0.4%的期刊分别印刷在封二和封三,未完全遵行有关规定。条码排列有1种期刊封面设计时,把期刊条码斜排,不符合有关规定。印刷方位,按要求在封面左下方、封底右下方的占66.7%,印刷未完全到位;而4.8%的期刊印刷在左上方、右上方及下方中部,离要求有差距。8.3%的印刷在封面右下方、19.5%的印刷在封底左下方,这两个位置还有待改进。对条码的高度尺寸调查发现,期刊条码尺寸压缩太过的较多,与要求相近的仅占3.9%,缩小到12mm以下(不足0.5倍高度)的占36.6%,甚至条码尺寸缩小到3.5mm,仅0.14倍,可能影响识读。通过调查发现,期刊条码识读情况较为乐观,调查发现条码尺寸缩小到0.5倍一般都能识读,期刊条码不能识读的仅占1.5%,主要是由于底色太深,以及条码尺寸压缩过小影响识读。
期刊条码的标识正确执行,在于办刊单位的重视和管理机构的督促。建议办刊单位及时申请或制作每一期待版期刊的新条码,及时更新主代码及附加码,提高条码设置的正确率;注意校对条码设置及检查条码高度、方向、位置,提高期刊条码标识的正确率;对于条码尺寸本着能识读的原则,可以适当放宽标准至0.5倍,设计封面设计时条码不能有底色,否则会因而影响识读。做好期刊条码标识工作,为更好地有效使用条码打下基础,使期刊的检索和自动化管理更加方便。
参考文献:
[1]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ISSN中国国家中心.GB/T16827-1997中国标准刊号(ISSN部分)条码[S]//编辑常用法规及标准选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90-29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形式规范[Z].2007-04-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12904-2008商品条码 零售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5-16.
[4]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ISSN中国国家中心.GB/T16827-1997中国标准刊号(ISSN部分)条码[S]//编辑常用法规及标准选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90-295.
[5] 赵爱云.我国期刊使用条码的混乱状况与解决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1(4):46-49.
(编校: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