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星, 朱本铎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内容提要: 由于我国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起步晚,实践基础薄弱,翻译和编写的海底命名规范中的有个别通名术语定义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权威地质辞典和相关标准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① Shoal是顶部覆盖松散沉积物的暗礁,会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建议翻译为“暗沙”。Bank是表面相对平坦的海底高地,不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建议翻译为“滩”或“浅滩”。② 建议参考国际海底命名委员会(SCUFN)颁布的《海底地名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of undersea feature names,又称B6文件)(IHO and IOC,2008.),以1000m高差作为海山和海丘的分界,并且不对Hill(Abyssal hill)和Knoll作进一步区分,均称为海丘。③ 现有辞典对Canyon和Sea valley(Submarine valley)的翻译和定义可以沿用:Canyon译为海底峡谷,Sea valley(Submarine valley)译为海(底)谷,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横切面形态,而与规模无关。建议将Sea channel(Submarine channel)译为“海底水道”,不仅与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译法一致,而且易于与海底峡谷和海底谷区分。④ Plateau译为海底高原和海台均可,且两者并没有地貌等级差别,建议《海底地名命名》作相应修正。
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是基于精确的水深测量获取海底地形特征,依据相关原则命名,并报国家或国际权威机构批准。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现了人类在航海及海洋勘测、开发过程中对海底的认知。然而近年来,不同国家、地区出版的海图和文献中常出现海底地理实体命名规则不一、地名互相矛盾的现象,产生了诸多混淆和错误。为此,1975年,国际水道测量组织(IHO,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和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联合设立国际海底地名委员会(SCUFN, Sub-Committee on Undersea Feature Names),专门负责建立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系,审定各国提交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为通用大洋水深图和国际系列水深图选择合理海底地理实体名称, 并建立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地名辞典。
2011年9月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委员会第24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专家首次以委员身份参会,提交的7个海底地名提案获得通过,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海域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为指导我国海底命名工作的开展,2011年相关组织机构对国际水道测量组织与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海底地名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of undersea feature names,又称B6文件)进行了翻译,并将其翻译稿(下文简称《B6文件翻译稿》)在大洋水深图制图工作组网站(http://www.gebco.net/data_and_products/ undersea_ feature_ names/)公开发布。《B6文件》的核心内容包含两部分:海底地名命名标准化的指导原则和通名术语定义。《B6文件翻译稿》的公开发布为我国首批7个海底命名提案的编写和之后两年共计22个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提案的编写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国际海域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快速推进的同时,我国领海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也得到空前重视,相关海洋调查单位开始组织实施中国海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研究。我国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研究工作进入高速发展期。为进一步推进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2012年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牵头起草了《海底地名命名》(GB 29432-2012)国家标准,并于2013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至此,我国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的主要指导文件为《B6文件翻译稿》和《海底地名命名》两个,这两个文件对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了详细规定,并提供了通名术语定义表。
依照《B6文件》和《海底地名命名》的规定,海底地理实体名称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专名,后半部分为通名,以“南海海盆”为例,“南海”是其专名,“海盆”是其通名。专名是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命名者可以在符合相关命名原则的前提下自由选择;通名需要在相关规定提供的通名术语表中选择,选择的前提是对待命名的海底地理实体进行分类,实体的分类是海底地名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一(韩范畴等,2011),也是海底地名命名的核心和关键,分类的主要依据是通名术语定义。
笔者在参与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时发现《B6文件翻译稿》和《海底地名命名》两个文件中的一些通名术语的翻译和定义尚有争议,有些通名术语定义当前尚未统一,有些通名术语定义已有统一认识,但上述文件中存在误用或错用,在此一并指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专家们的关注和重视,尽早达成共识,完善标准的制定,推进海底地名应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国内对Shoal和Bank的翻译和使用相当混乱。以“台湾浅滩”为例,有些学者将其翻译为Taiwan Bank(廉耀康和李炎,2011;杜晓琴等,2008; 林培根等,2012;胡毅和陈坚,2007),有些学者将其翻译为Taiwan Shoal(方建勇等,2010; 范开国等,2012; 石谦等,2009;Hu Yi等,2013),还有个别翻译为Taiwan Shallow(吴明清,1983),而SCUFN中收录的正式英文名为“Taiwan Banks”。《B6文件翻译稿》中将Shoal翻译为“浅滩”,将Bank翻译为“滩”,《海底地名命名》中给出了浅滩、暗沙和暗礁三个通名术语定义,但未给出相应的英文术语,因此无法确定其对应关系。下面从定义和译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于海底地理实体通名术语定义,除了SCUFN颁布的《B6文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海洋强国的相关机构也有制定相应的定义,其中美国海底地名咨询委员会(ACUF)颁布的《海底地名标准化政策和准则》(Polici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Undersea Feature Names)(下文简称《美国海底地名规范》)影响力较大,李汝雯(2001)和韩范畴等(2011)有过专门的介绍和探讨。下文中,当SCUFN颁布的《B6文件》和ACUF颁布的《美国海底地名规范》对某一术语的定义一致时,便认为国外学术界主流对该术语定义的认识一致。
SCUFN颁布的《B6文件》和ACUF颁布的《美国海底地名规范》对Shoal和Bank两个通名术语的定义比较一致——主要以底质类型和是否威胁船只航行作为划分标准(表1):Bank可以满足航行;Shoal为未固结底质,并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地球科学大辞典》(2006)给出的定义与SCUFN的定义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定义Shoal为暗礁的一种,是表面沉积有松散碎屑物质的暗礁,而暗礁则是低潮时不出露海面的海底突起,会威胁航行;定义Ocean Bank为不妨碍船只航行的海底高地。另外两部辞典(《地貌学辞典》,2006;《海洋地质学辞典》,2001)未给出Bank词条的解释,因而无法对比。
Shoal和Bank的中文译法比较混乱(表2),这主要是由于Shoal和Bank不只在海底地貌类型中使用,在流水地貌类型中也有使用,而国内大部分的地质辞典在翻译时,并未进行区分。在流水地貌中,Shoal和Shallow译为浅滩,意为在河槽宽阔处及支流河口附近,或在两个深槽之间的过渡段内,水流较缓,挟沙能力较弱,泥沙易淤积,常形成相对高起的淤积带,是影响平原河流通航的障碍(地球科学大辞典, 2006)。Sand bank和Sand bar在河流地貌中,译为沙洲,意为河、湖海滨带中经常露出水面的沙滩,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地球科学大辞典,2006)。因此,Shoal在流水地貌中一般译为“浅滩”和“沙洲”,在海底地貌中一般译为“暗沙”;Bank在流水地貌中常翻译为“沙洲”,在海底地貌中一般译为“滩”或“浅滩”。
1983年我国公布了南海诸岛256个标准地名及其对应的英文名称:英文通名为“Shoal”的地理实体名称有61个,其中对应中文通名为“暗沙”的有50个,另有11个对应的中文通名为“滩”、“浅滩”、“沙洲”或“礁”;英文通名为“Bank”的地理实体有28个,其中对应中文通名为“滩”的有21个,另有7个对应的中文通名为“礁”、“门”、“岛”、“屿”或“浅滩”。因此,通常的译法是将Shoal译为“暗沙”,将Bank译为“滩”。
通名术语定义定义来源KnollAn elevation somewhat smaller than a SEAMOUNT and of rounded profile, characteristically iso-lated or as a cluster on the sea floor. See also HILL(S)B6文件Knoll海丘:规模一般小于海山的海底高地,外轮廓呈圆形,以孤立或成群方式呈现于海底。见海底丘陵B6文件翻译稿KnollAn elevation rising generally more than 500 meters and less than 1,000 meters and of limited ex-tent across the summit美国海底地名规范Knoll海丘,分布于深海底的丘陵状高地,比高低于1000 m,多分布于深海平原中地球科学大辞典Knoll—海洋地质学辞典Knoll—地貌学辞典CanyonAn isolated (or group of) relatively narrow, deep depression(s) with steep sides, the bottom of which generally deepens continuously, developed characteristically on some continental SLOPESB6文件Canyon海底峡谷:孤立(或成群)出现的比较狭窄而纵深的海底洼地,两侧陡峭,峡谷底部一般连续不断变深,主要特征是形成于某些大陆坡上B6文件翻译稿CanyonA relatively narrow, deep depressionwith steep sides, the bottom of which generally has a contin-uous slope美国海底地名规范Canyon海底峡谷:又称“海底谷地”或“水下峡谷”。横切大陆坡和大陆架的“V”字形海底谷地海洋地质学辞典Canyon海底谷的一种,为深切陆架、陆坡或陆隆伸入到深海底的谷壁陡峭而呈V字形剖面的海底谷。大陆坡上具有V字形横切面、蜿蜒向下伸展的巨大谷地,它有树枝状的支谷地球科学大辞典Canyon海底峡谷:发育在大陆坡上狭长的深切峡谷谷地。横切面呈“V”形,两侧谷壁陡峭,深度可达数百米至千余米。纵剖面多呈阶梯状,峡谷口外通常发育缓斜的海底扇地貌学辞典ValleyAn isolated (or group of) relatively shallow, wide depression(s), the bottom of which usually has a continuous gradient. This term is generally not used for features that have CANYON-like characteristics for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ir exteB6文件Valley海谷:孤立(或成群)出现的比较浅而宽的海底洼地,通常谷底坡度变化连续。就其区域范围而言,此术语一般不适用于具有海底峡谷特征的地形。也叫做海底谷或海谷B6文件翻译稿ValleyA relatively shallow, wide depression, the bottom of which usually has a continuous gradient美国海底地名规范Sea valley, Submarine valley海底谷又称海谷,切割海底而伸长的谷形凹地。有各种形态:有的切割很深,谷壁较陡的“V”形谷叫海底峡谷;有的谷坡平缓并具有较宽的剖面;有的谷壁很陡但谷底为宽而平坦的槽谷地球科学大辞典Valley—海洋地质学辞典Submarine valley或Sea bottom valley,海底谷:切入海底的长条状谷地统称为海底谷,又称海谷。海底谷形态各异,有的切割很深,横切面呈“V”形,称为海底峡谷;有的谷坡平缓,并具有较宽的剖面;有的谷壁陡,谷底宽而平坦地貌学辞典SeachannelA continuously sloping elongated discrete (or group of) depression(s) found in FANS or A-BYSSAL PLAINS and customarily bordered by LEVEES on one or both sidesB6文件Seachannel海底狭谷:连续不断倾斜的狭长洼地,以离散(或成群)形式出现在冲积扇或深海平原中,其一侧或两侧常以冲积堤为界B6文件翻译稿SeachannelA continuously sloping, elongated depression commonly found in fans or plains and customarily bordered by levees on one or two sides美国海底地名规范Deep-Sea channel深海谷:切割陆架、陆坡或陆隆深入到深海的海底谷。常具有曲流或蛇曲形态,主要受沉积类型及沉积速度的控制地球科学大辞典Seachannel—海洋地质学辞典Seachannel—地貌学辞典PlateauA flat or nearly flat elevation of considerable areal extent, dropping off abruptly on one or more sidesB6文件Plateau海底高原:区域范围广阔的、平坦或近于平坦的海底高地,一侧或多侧地势突然下降B6文件翻译稿PlateauA comparatively flat-topped feature of considerable extent, dropping off abruptly on one or more sides美国海底地名规范Table mount 或guyot 或Plateau或Subma-rine plateau海台,又称海底高原、平顶海山:圆形或椭圆形平顶的海山。如日本海中的朝鲜海台、太平洋的沙茨基海台、大西洋的布莱克海台等。顶部水深在200~2500 m之间,一般为1000~2000 m。侧面坡度较珊瑚礁陡,山麓有壕状凹地,顶面常有玄武岩圆砾和白垩纪晚期的造礁珊瑚及瓣鳃类等浅海生物化石,因而认为平顶海山曾受侵蚀下沉到水下地球科学大辞典Submarine plateau海底高原,又称“海底高原”或“海台”。 位于大洋盆地或大陆边缘的范围广阔的隆起区。一般高出周围海底200 m以上,甚至可达1~2 km高差海洋地质学辞典
通名术语定义定义来源Submarine plateau或Submarine platform:海底高原:高出周围海底200m以上、顶面平坦的海底高地称为海底高原,又称海台地貌学辞典Terrace(S)An isolated (or group of) relatively flat horizontal or gently inclined surface(s), sometimes long and narrow, which is(are) bounded by a steeper ascending slope on one side and by a steeper descending slope on the opposite sideB6文件Terrace(S)海台:孤立(或成群)出现的具有较平坦或平缓倾斜表面的海底区域,有时呈狭长状,一侧以陡峭的上升坡为界,另一侧则以陡峭的下降坡为邻B6文件翻译稿TerraceA relatively flat horizontal or gently inclined surface, sometimes long and narrow, which is bounded by a steeper ascending slope on one side and by a steep descending slope on the oppo-site side美国海底地名规范Submarine terrace海底阶地:发育于海底的阶梯状地形。不仅见于大陆架和岛架上,且见于大陆坡和深海底。深海底者称深海阶地地球科学大辞典Submarine bench,Deep-sea terrace深海平台,又称深海平坦面。发育在大陆斜坡及岛坡上的平坦地形。由日本学者提出。非指洋底地形,而是属于陆坡地貌。位于陆坡下部约2000 m水深处,坡度小于0.01°。有人认为它代表大陆的最末端。陆坡海底峡谷一般终止于深海平台上缘,可视为海底峡谷侵蚀基准面,经常发生浅源地震海洋地质学辞典Submarine terrace水下阶地: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淹没的海滨阶地地貌学辞典
表2 Shoal和Bank的中文译法Table 2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Shoal and Bank
当前,国外对Seamount的定义比较统一,均以1000m高差作为划分标准。国内一般将Seamount翻译为海山,但划分标准仍有争议:对Seamount进行详细解释的三个辞典(《海洋地质学辞典》,2001;《地貌学辞典》,2006;《地球科学大辞典》,2006)以1000m高差作为划分标志(表3),而我国现行的《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GB/T12763.10-2007)却以500m高差作为划分标志。划分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导致国内“海山”术语使用混乱。如曾成开和王小波(1987)参考SCUFN标准(高差大于1000m为海山)对南海的海山海丘进行分类;刘忠成等(2003)和陈泓君等(2012)将部分高差介于500m和1000m之间的孤立水下高地归为海山。
SCUFN《B6文件》对Hill(Abyssal hill)和Knoll未作详细区分,一定程度上可以通用。而ACUF制定的《美国海底地名规范》对两者进行了量化区分:以500m高差作为划分标准,高差大于500m定义为Knoll,高差小于500m则定义为Hill。
国内地质辞典中往往缺乏Hill对应的海底地貌的定义,部分收录Hill术语,都直接将其翻译为陆地地貌中常用的“丘陵”。国内一般使用(Abyssal hill)作为替代,普遍翻译为“深海丘陵”,但划分标准不统一,有些定义其高差小于1000m(《海洋地质学辞典》,2001;《地貌学辞典》,2006),有些定义其高差为100~200m(《地球科学大辞典》,2006)(表1)。
Knoll多译为圆丘或海丘,但划分标准不一,《地球科学大辞典》(2006)定义其高差小于1000m;《英汉综合地质学辞典》(1975)定义其高差介于500~1000m之间;《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GB/T12763.10-2007)以200m高差将海丘划分为高海丘和低海丘两种,高海丘的高差介于200~500m之间,低海丘的高差介于50~200m之间。
可见国内对Seamount、Hill(Abyssal hill)和Knoll的译法差别不大,但划分标准极为混乱。关于Seamount,国外的定义比较统一,国内主要地质辞典中的定义也与国外定义一致,均采用1000m高差作为海山和海丘的划分界限,因此建议《海洋地质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GB/T12763.10-2007作相应修改。目前,国内外在Hill(Abyssal hill)和Knoll的划分标准上尚未达成共识,SCUFN将两者合并,回避争论。
表3 Seamount、Hill(Abyssal hill)和Knoll的中文译法Table 3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Seamount, Hill(Abyssal hill)and Knoll
表4 Canyon、Sea valley和Seachannel的中文译法Table 4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Canyon、Sea valley and Seachannel
国外对Canyon、Sea valley(Submarine valley)定义基本一致,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横切面形态上,Canyon窄而深,而Sea valley(Submarine valley)宽而浅。国内对这两个术语的翻译比较统一,普遍将Canyon译为海底峡谷,将Sea valley(Submarine valley)译为海底谷(表4)。
在定义方面,国内主要辞典(《地貌学辞典》,2006;《地球科学大辞典》,2006)定义海底谷(Sea valley)为海底长条状谷地的统称,并将其中切割很深,横切面呈“V”形的海底谷称为海底峡谷(Canyon)。这种划分方式与国外的定义并不冲突。而《海底地名命名》则认为海底峡谷(Canyon)和海底谷(Sea valley)之间的差别表现在规模上:海底谷(Sea valley)的规模较小,而海底峡谷(Canyon)的规模较大。笔者对2013年3月发布的地名辞典中以线形表示(规模较大)的海底峡谷(Canyon)和海底谷(Sea valley)进行长度统计,采用墨卡托投影,考虑到两极形变较大,剔除纬度大于60°的实体,统计结果显示海底峡谷(Canyon)的平均长度约为95km(剔除高纬度区20条,实际参与统计152条),海底谷(Sea valley)的平均长度约为134km(剔除高纬度区7条,实际参与统计37条),海底峡谷(Canyon)的平均长度反而要小于海底谷(Sea valley),且两种地貌实体类型的长度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都有,可见两者在规模上并没有绝对区别。
国外对Sea channel(Submarine channel)的定义也比较一致,认为其一般发育在水下三角洲或深海平原上,一侧或两侧常发育天然堤(Levees)。但国内主要的地质辞典提供的译法不一,翻译为水道、海底峡谷、海底水道,海底流道或深海谷等(表5),《B6文件翻译稿》将其译为“海底狭谷”。《海底地名命名》没有收录该通名术语。尽管在我国地质辞典中,Sea channel译法多种多样,但近些年来发表的文章(袁圣强等,2010;程岳宏等,2012;李华等,2011;刘军等, 2011)大多数将Channel译为“水道”。与上述“海底峡谷”、“海底狭谷”和“深海谷”等译法相比,该译法不易与海底峡谷(Canyon)和海底谷(Sea valley)混淆。
表5 Plateau(Submarine plateau)和Terrace的中文译法Table 5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Plateau(Submarine plateau) and Terrace
当前国外对Plateau(Submarine plateau)和Terrace的定义非常明确,两者的共同点是均具有一个相对平缓的台面,区别在于Plateau(Submarine plateau)的一侧或多侧以陡峭的下降坡与其它地貌实体相接,而Terrace则必须是一侧为陡峭的上升坡,另一侧为陡峭的下降坡,呈阶梯状。
国内主要的地质辞典将Plateau(Submarine plateau)翻译为海台和海底高原,并认为两者的概念相通(表1)。而《海底地名命名》将两者进行了区分,认为海底高原属于二级地貌,海台是发育于二级地貌海底高原之上的三级实体类型。
冯文科和鲍才旺(1982)认为海底高原是大陆坡上地形相对平坦,水深较小,分布范围较大的海底面,它的边缘有明显的转折,并以较大的坡角向深海或海底槽沟过渡,该定义与国外Plateau定义一致。冯文科和鲍才旺(1982)指出南海有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四个海底高原。后续研究(张光学等,2006;白志琳等,2004;张汉泉和吴庐山,2005)在描述南海上述海底高原时,常用“海台”替代“海底高原”。由此可见,国内主要辞典和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海台和海底高原的定义是等同的,两个术语可以互换,不存在等级之分。
Terrace在陆地地貌术语中常译为“阶地”, 与其一侧上升坡,一侧下降坡的阶梯状地貌特征吻合,而《B6文件翻译稿》则将其译为海台,显然与上述的Plateau混淆。建议海底地貌中延续陆地貌 “阶地”的译法,实际工作中可加入“海底”以示区别。
对海底地理实体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海底地名的使用,纠正当前学术期刊、大洋地图和海图中出现的海底地理实体名称使用混乱和不规范现象。要实现这一目的,前提是制定科学的海底地理实体名称标准化规范。当前,我国的海底地理实体名称标准化规范主要有SCUFN的《B6文件翻译稿》和《海底地名命名》(GB29432-2012)两个。然而,这两个标准是在我国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实践基础薄弱的情况下翻译和制定的,一些通名术语的翻译和定义尚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权威的地质辞典和相关行业规范对这两个标准中存在争议的通名术语的译法和定义进行探讨,发现争议的来源有如下几类:
(1) 国内外尚未达成共识: 如Hill和Knoll,SCUFN制定的《B6文件》和ACUF制定的《美国海底地名规范》对两者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国内的地质辞典也缺乏一致的译法和定义。SCUFN《B6文件》不对Hill和Knoll作进一步的划分,规避当前定义不统一的矛盾,因此,建议参考SCUFN《B6文件》,并将两者统一翻译为“海丘”。
(2) 国外定义明确,国内译法和定义不统一: 如Shoal和Bank,国外明确以底质类型和是否威胁船只航行作为划分标准(表1):Bank可以满足航行;Shoal为未固结底质,并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但国内译法和定义混乱,根源来自早期的地质词典对这两个术语在陆地流水地貌和海洋地貌中的不同译法未作区分。2006年出版的《地球科学大辞典》明确给出了两个术语在海底地貌中的定义,且其定义与国外的定义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建议采用其定义和译法。再如Sea channel,在国外定义中非常明确,而国内权威辞典中只《地球科学大辞典》(2006)提供了定义,但该定义与国外定义不对应,此外,国内主要的地质辞典中对该术语的译法也不统一,但近年来发表的文章普遍将其译为“水道”。
(3) 国外定义明确,国内主要的地质词典译法和定义基本一致,相关标准制定未全面考虑既有定义。如海山(Seamount),国外主要标准和国内主要地质辞典均以1000m高差作为划分标准,而《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GB/T12763.10 -2007)却以500m高差作为划分标准,使得原本统一的定义出现分歧。海底峡谷(Canyon)与海谷(Sea valley)亦是如此,国内外主要规范和地质辞典均以横切面形态作为两者的划分标准,而《海底地名命名》提出以规模来划分。对SCUFN地名辞典收录的海底峡谷(Canyon)和海谷(Valley)进行统计,发现两者在规模上没有明显的分异,以规模来进行划分是不科学的,且容易产生新的分歧。类似的情况还有Plateau、Terrace、Moat和Saddle。Plateau和Terrace在前文已有详细讨论,不再赘述。Moat为海底环形洼地,一般位于海山、海洋岛和其它孤立海底高地的基底处。《B6文件翻译稿》将其译为“环形洼地”,而国内权威的地质辞典普遍将其翻译为“海壕”,“海壕”的译法形象且简洁,建议沿用。Saddle在陆地地貌中一般译为“鞍部”,在海底地貌中其定义与陆地地貌一致,是延绵山脉中的某一特定部位,《B6文件翻译稿》中将其译为“鞍形山”,显然没有充分参考前人的译法。
本文只对海底地理实体名称的通名进行了探讨,事实上,专名的混乱更加严重。截至目前,我国唯一一次由政府部门进行认证发布海底地理实体名称,是1986年,国务院、外交部和中国地名委员会批准前地矿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对南海22个海山、海槽的命名,这些名称在后续的调查报告和学术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也有不少学者曾对新发现的海底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并通过期刊和论著公开,冯文科和鲍才旺(1982)以及刘昭蜀等(2002)和金庆焕(1989)等都曾经对南海的部分海山、海丘和海底峡谷提出过命名方案。然而受限于期刊著作的辐射力,且这种形式发布的海底地理实体名称未经权威部门批准认可,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后人在讨论中较少引用,出现各说各话,重复命名的情况。如南海北部陆坡中部发育的珠江海底峡谷,该名称引自李粹中(1993),金庆焕(1989)称其为珠江口外海底峡谷,刘昭蜀等(2002)称其为珠江口外陆坡海谷。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规范和制度,建设海底地理实体名称公开发布平台,是推动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以及名称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迫切需要。
(1) Shoal是顶部覆盖松散沉积物的暗礁,会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建议翻译为“暗沙”。Bank是表面相对平坦的海底高地,不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建议翻译为“滩”或“浅滩”。
(2) 建议以1000m高差作为海山和海丘的分界,并且不对Hill(Abyssal hill)和Knoll作进一步区分,统称为海丘。
(3) Canyon译为海底峡谷,Sea valley(Submarine valley)译为海(底)谷,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横切面形态,而与规模无关。建议将Sea channel(Submarine channel)译为“海底水道”。
(4) Plateau译为海底高原和海台均可,且两者并没有地貌等级差别。
致谢:首先感谢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另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李波博士对本文初稿进行精细修订和勘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