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琪
众所周知,现在的交通规则是,不管你是步行,还是开车,都得靠右走。这个靠右走的规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真理了。但实际上,靠右走的历史远没有靠左走长久。要是往前追溯,近至清朝、明朝,远至隋唐两宋、秦汉魏晋,甚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走路和行车都是习惯靠左走的,这个简单的规则还蕴含着很多历史故事和渊源呢。
为了保护尊长
在古代,“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周、秦、汉时,是“以右为尊”的,从东汉至隋唐、两宋,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而元朝又规定“以右为尊”,到了明清又改为“以左为尊”。
但是,“以右为尊”的传统在一个地方却不适用,那就是乘车和走路之时。古代人们乘车出行,如果是日常出行,几个人一起同乘,那么坐在左边的人一定是尊长。如果是战车,那么靠左的人也一定是军官,靠右的人才是卫士。当时军中尚右,本来以右为尊,为什么让军官坐在左边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安全。因为古时战车均靠左行驶,在战场上坐在左边要相对安全些。
而且,古时的人骑马,习惯是左脚先上马镫,右脚再跨上,自然得是在路的左边上马;再者,士兵作战的姿势是右手持武器,左手挽盾持缰,所以,要想在战场上方便刺杀对手,也是得靠在路左。
此外,在古代官道旁的“堠子”,即里程碑,均是在路的左边。而里程碑之所以靠左,就是因为人们走路习惯靠左,才方便察看。当然,右边也有里程碑,那不过是给对面来的行人看的。其实对于对面的行人而言,他们要看的里程碑也是在左边。
虽然古时的人出行都习惯靠左走,但是在进出城池、宫殿和房屋时,还是会有所不同,唐代以前也尚无明确规定。刚开始时,各朝各国都是派专门人员在人群稠密时进行指挥和疏导,结果效果并不很好,因为进出都在一处,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到了唐代,随着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兴起,每天进出城门的人数的增多,在太宗时期就特别颁布了法案,要求出入城门必须按“入由左,出由右”的规定进行,这是我国第一个对交通“来左去右”的规定,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南宋理学家朱熹还曾以“靠左走”为例,向弟子阐明了“君子不欺暗室”的典故。朱熹出门走路,必定靠左。有一天,他和众弟子行走在山路之上,弟子发现老师一直靠着左边行走,因为左边靠近悬崖边较危险,于是,弟子就劝老师说:“老师,您走官道靠左,是怕跟人撞车,怎么走羊肠小道也靠左呢?这小路上又没马车,哪边好走就走哪边啊。”而朱熹却说:“君子为人处事,讲究不欺暗室,人前人后得一个样,有人管没人管都要一个样。虽然这是小路,咱也得按照走大路的规矩走,这样才有助于修身。”然后,他又教导学生:“一个人要想做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就得高一些,走路光靠左就行了吗?这远远不够,你得走在长辈后面,以显示对人家的尊敬。如果长辈要求你与他并排,你最好也得走在他的右边,以便保护人家。”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在宋代靠左走早已成为了社会习惯。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现在的交通规则是靠右走的呢?
与汽车普及有关
这就要从法国大革命说起了。其实,古代欧洲和古代中国一样,大多保持着靠左走的习惯,但法国大革命后,革命党人对昔日的贵族残酷株连,使得他们人心惶惶,所以纷纷改变原来的行走习惯,开始和农民一样靠右行走以掩盖自己的身份,渐渐地,靠右走便成为了法国新风尚,也成为了革命的风向标。后来,拿破仑上台,发动了征服欧洲的战争。于是,法国占领了哪里,就把靠右行的规则带到哪里,像德国、俄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在内的许多国家。
同样,英国也把自己靠左行的规范带到了它广阔的殖民地,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等,都是走“左”的路线。然而,在英国众多的殖民国家中,美国却是个例外。一则,美国经过长期与英国的战争,才有了国家的独立,这里面法国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所以,为了彻底划清与英国的界限,美国在建国初便由道路交通的左行改为右行了。再则,由于汽车驾驶观察路况的需要,靠右行驶就决定了美国属于“左驾车”国家。而美国又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发祥地,其“左驾车”源源不断地倾销到世界各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些国家靠左走还是靠右走的问题。如加拿大,在1923年完成了全国“靠右走”的法案。
在我国,靠右走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当时政府成立了巡警部,用洋人做顾问,颁布的交通规章完全是欧洲式的,所以靠左行驶就变成了靠右行驶。但人们这个自古来靠左走的习惯可不是一下就能变得过来的,变不过来,路上就得乱。像晚清大报《新闻报》刊登过这样一则新闻:1908年3月17日,两个法国人驾驶汽车从上海去杭州观光,在杭州城外出了事儿,他们的汽车按照新交规靠右走,对面的人力车却还依老习惯靠左走,结果两方相撞,人力车夫当场死亡。
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后来,国民政府制定的《国道交通规则》,汪伪政府制定的《卫兵指挥交通规则》,都要求行人和汽车均靠右行驶,若想超车,必须从左方加速,这跟我们今天的交通规则是一样的。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便沿袭了这一规则,因此,我们现在就是靠右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