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返本归真

2014-04-22 23:32杨韶刚
中小学德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引申为自然界品格

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我们首先要追溯道德之本意,正本清源,方能使其返本归真。

从字面意义来剖析,“道”之本意是行走的路。《说文解字》称“道,所行路也”。所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亦指此意。后来,“道”逐渐被引申为事理,引申为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法则、规矩和规范。将此观点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中,“道”便逐渐演变为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这些都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道”(规律)。它客观存在,并左右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道”而去求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

中小学道德教育要遵循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规律,顺应其身心发展之道。同时,又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发展现实,提出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目标。目标达成后,再提出经过适当努力可以达到的更高目标。若能如此,人就是在“行道”,学生的道德品质就是在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提升。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德”字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道路和方向,与行走有关;惪,用眼睛直视的样子。本义:徒步直线攀登,引申为按正直的准则去想去做。这个字的偏旁“彳”还可以理解为两个人以上,意思是说,“德”必然和人际关系有关。“惪”字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做事身要站得直,心要放得正。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德”的本意理解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一个人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正直之心待人,就是有德。再加以扩展,也就是不违背自然发展的“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把“道”和“德”结合到一起就是道德,只要人们按照“道”的规律去做事和待人处事,就是有“道德”。也可以说,把“德”字正确地运用于自然界,就是遵循了“天道”,将其正确地运用于人类社会,就是遵循了“人道”。只要我们在心理上了解了天道和人道之规律,在与自然相处时,遵循其生态规律办事,才不致遭受由于人类的原因而导致的生态危机。在与人相处时,遵循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使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谐相处,从而减少或消除当今时代常见的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的心理压力。

在西方,品格(moral character)指个体的道德品质,character一词的原意是“印记”“雕刻”或“雕琢而成之物”。后转义为由外界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深层、固定的人格特质。2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Character is destiny”的命题。道德教育的学者们把它理解为“品格即命运”或“品格决定命运”。一些现代西方学者们对这句话做了新的诠释。它警示我们,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想法,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愿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命运把握住自己手中,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杨韶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42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引申为自然界品格
兔死狗烹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冬季暖男必备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神奇汉字
漫画
一起来说流行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