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老磨坊的传说与真相

2014-04-21 00:37姜守义
党员文摘 2014年4期
关键词:磨坊主大风车普鲁士

姜守义

提起德国老磨坊的故事,可能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磨坊主依法抗争,把国王告到法院,最后,国王败诉,并重修老磨坊。这是多么感人的法治故事,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个传说而已。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事实真相。

历史的真相远

比传说更丰富

普鲁士王国的缔造者是腓特烈一世,第二任国王就是威廉一世。在威廉一世统治时期,风光如画的波茨坦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驻有军队和贵族的行宫。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需要兴建一些风力或水力的磨坊。

1736年,威廉一世亲自批准约翰·威廉·加运利兹在一座八面来风的山上修建大风车磨坊,磨坊次年就建成了。1740年,腓特烈二世继位,史称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下令,在大风车磨坊旁边依照法国凡尔赛宫花园的形式修建一座夏宫。不过,由于夏宫的围墙又高又厚,阻挡了大风车磨坊周围的风力,导致大风车磨坊无法正常运转,从而引起大风车磨坊主加运利兹与菲特烈大帝之间的法律纠纷。具体过程没有资料记载,但结果我们可以从资料中推断出来。

根据一份德文资料记载,加运利兹对腓特烈大帝提出了申诉:要么减免租金,要么由国王承担费用,在合适的地方建一个新磨坊。1746年6月4日,腓特烈大帝命令波茨坦法院审查加运利兹的申诉。面对事实,腓特烈大帝认可了加运利兹的申诉,并出钱给加运利兹修建了新磨坊。可是,加运利兹并不厚道,他把旧磨坊卖给了卡勒茨,卡勒茨又把旧磨坊转给了科格。

1781年,旧磨坊主的第三任主人科格又以同样的理由,把腓特烈大帝告上法庭。这一次,大风车磨坊主又赢了,国王承认其权利,并且从1781年开始免除他的租金。1786年,威廉二世成了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命令拆除了有50年历史并且破旧不堪的老磨坊,他自掏腰包请一位荷兰工匠修建了三层楼的荷兰式风磨,并继续租给科格来经营。后来,科格的遗孀经营不善,她想卖给威廉三世被拒绝。直到威廉四世上台后,才把这座老磨坊买了下来,又重新修葺一番,基本上就成了现在这种状态。

这个故事为什么发生在德国

通过比较德国老磨坊的传说与真实的历史事实,不难发现其中的出入还是比较大的。据德国人考证,老磨坊的故事最初并不是由德国人写的,而是由法国人用法语写的,后来传到德国时,故事早已变了形,增加了许多想象的成分,表现了德国法官如何不畏强权,坚持司法正义的感人一面。听到这些面目全非的故事,威廉二世并没有生气,反而发现了许多乐趣。威廉二世认为,老磨坊的故事反映了他的叔父腓特烈大帝是一位公正的国王,形象化地说明了腓特烈大帝的历史功绩: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厉行法治。后来的普鲁士国王都非常乐意听到这些传说,并让这些传说在德意志诸邦和欧洲风行。老磨坊的故事演变到后来,已经成了普鲁士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成了普鲁士国王廉潔公正的象征,是否与事实相符已经不重要了。

不过,德国的法治确实有其特别之处。在古代,老百姓与国王打官司,在欧洲除了德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

为什么老磨坊这样的故事能够在德国发生呢?这需要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德意志帝国是由普鲁士王国统一的,而普鲁士王国建立前是近千年的小邦林立的时代。普鲁士国王具有雄心壮志,他们希望改变德意志千年落后的面貌,为德意志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腓特烈大帝时期,他实行开明的政策。在位46年,他有两项成就领先于欧洲。一个是教育,教师成了人们最受尊敬的职业,老师一边传授科学知识,一边传播自由、民主、法治思想。另一个是立法,建立起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和劳工法的法律体系。腓特烈大帝特别重视工人和农民的权利。他认为,拥有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工作并有良好福利待遇的工人和农民,才是国家富强的保障。而这种权利的保障,必须由公平正义的司法制度来维护。所以,腓特烈大帝非常热心法治,积极支持法治,为德国的法治传统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腓特烈大帝两次与磨坊主发生法律纠纷,都积极支持磨坊主主张自己权利的缘故。

(摘自《大科技》2014年第1期 )

猜你喜欢
磨坊主大风车普鲁士
改行
磨坊主的歌
草原的大风车(女声独唱)
普鲁士18世纪对华贸易银币初探
穿靴子的猫
大风车转呀转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磨坊主和“磨坊主的故事”
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
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军事改革
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军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