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元才
根据课程课文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层次的划分,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阅读训练,达到培养阅读习惯的目的。例如,可以在实际的学习中进行快速阅读和详细阅读两种阅读,同时包括进行全面详细的阅读与情感阅读。
1 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的快速浏览与抓关键点
在实验教科书中,有的课文需要精读,有的课文需要略读,这种略读多集中在自读课文方面,而且是通过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自我理解,进行抓关键的阅读和分析。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有助于思维的提升和敏捷度的提升。
快速閱读重点课文和自读课文,提取内容抓关键 在实验教科书中,设置重点的课文研习与自读课文的自学方式,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就是其中的一篇。这一篇文章通俗易懂,写的是沙利文老师给“我”的有效指导和直观的切身感受,这是作者人生的转折点和海伦·凯勒的亲身感受,表现了沙利文老师对“我”的爱和关怀,还有作者自己的认知和感悟。
对于这篇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就可以抓住关键,这就是教师如何教“我”——教授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我”是如何去切实感悟到这个字以及“我”的感悟——我与老师的互动和感受。这是文章行文的基本横向线索。纵向线索就是围绕沙利文老师对“我”进行教育的过程展开。
对于内容明显和简单通俗的自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和认知进行分析和感悟,同时对于问题进行自我的解决,这是出发点。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讨论和有效的指导分析。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到多媒体上,通过多媒体进行有效的展示,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如对于水这个单词的直接感知,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切身体会,通过快速阅读抓住关键。
2 仔细品味咀嚼,进行文章的深入感悟与认知
对于优美的文章和知识点多的文章,可以进行重点的阅读和分析感悟,达到深入理解文章和情感的感悟,这一点对于学到知识和提升写作水平大有益处。仔细品味,品味的是语言和句子,感悟的是知识与情感。
感悟、品味,提升理解能力 朱自清的文章素来以感情深厚著称,并且文句优美,让人陶醉其中。像他的《背影》一文,描写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深刻关怀,同时写“我”的不懂事,感人肺腑,让人获得一种感动,同时对人们的内心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在光与影的旋律中,进行情境的刻画和情感的投入,让人留恋往返,这就是朱自清的优美句子带给人们的感受。
仔细品味《春》这篇散文,获得的就是一种内心的温暖,要好好品味。春风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然后由春天的景物写到人,赞美了新生的力量和蓬勃的生命力,这就是本文的线索,也是分析课文的关键。在分析每一幅图中,要仔细品味其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运用,进行句子的感悟与分析。如这个句子:“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子就是写春天到来前的景色,通过拟人、比喻和通感等手法进行刻画,让人看到了春天的颜色,身临其境。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课文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也让人们获得课文的美感,通过有效阅读获取知识,不断提升能力。
立足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学习 在语文的阅读学习中,在完成课内任务的同时,还要去进行课内基础上的课外阅读,这就是开拓知识面和眼界,提升自我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
还是以朱自清为例子,朱自清以散文见长,同时通过优美的句子进行表现和展示,来刻画情境。像上面提到的《春》,这是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如果引入他的另一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么认识就会更加深刻,两者进行有效的比较,更能获得一种本质的认知,这就是课外拓展阅读的方式。
秦淮河畔,烟雨迷蒙,桨声阵阵,将夜色划开,同时将人们的情感投入到其中去,这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孕育着波涛阵阵,翻滚着历史潮流,荡涤着无穷无尽的成败得失,多少繁华落尽,多少英雄逝去,如浪花起起落落,无穷无尽。通过散文《春》的比较阅读,可以更加深刻地认知朱自清先生的这种行文方式与笔法,感悟散文的魅力。
3 情感阅读与自我投入,获得情感的提升和人生的感悟
以上所阐释的就是两种基本的阅读方法,这就是简略和快速的阅读,包括详细的阅读和分析。通过课文阅读达到有效的人生感悟和情感提升,这是进行课文阅读的最终目的。
通过阅读投入情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情感提升 在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的时候,首先要掌握新课程要求的知识,然后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最终达到的就是提升人生情感,获得对自己的感悟和分析,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和努力方向,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自我情感提升的目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是人们努力的方向,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写照。作者以花喻人,写君子的举止端庄,高洁傲岸。作者人品非常高,胸襟广阔,他喜爱莲花其实就是爱君子。通过阅读分析了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自身的感悟确定自己要如何为人处事,这是通过阅读达到的目的。
将自我的思考投入到作者的经历中,进行多重经历的相互比较——童年的回忆 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的生活,当面对作者的童年回忆的时候,不仅仅会想到自己的童年,更要通过回想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到生活中,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到作者的童年生活经历当中,进行多重经历的相互比较阅读,达到互相鉴赏与选择的目的。
这一层次的阅读是建立在基础了解的上面,达到相互融合的程度。在课程当中接触到了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汇集了很多优美的散文,成为阅读学习的经典著作。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他自己童年求学的经历,将自己的学习历程与兴趣爱好结合到一起。根据自己的求学心理,揣测鲁迅的行为,可以考虑到鲁迅表达的就是一种怀念,这种怀念从字里行间可以表达出来,在百草园中的几件趣事,就是一种在学习之余的快乐回忆。
从简明有趣的故事中反映出不寻常的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朝花夕拾》这部集子的阅读。如对其中《社戏》的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作为一个简短的故事讲出来,讲解里面几个小的片段,如“偷吃罗汉豆、听社戏”等部分,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知,同时又可以此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语文学习材料,丰富语言积累,进而培养学生语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轻松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徜徉书本,通过体验和感悟来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化成一种综合的语文素质。
新课程形式下的教师在接受新的教学观念的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知识,扩展视野,用心观察学生,用自身创新意识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启他们的求知心窗。而阅读的积累,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3).
[2]程翔.语文教改探索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