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丹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下的高校美术史论课程问题意识构建探微
●王晓丹
思维的产生需要问题的提出,问题又促发创新、创造意识,由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高校现代化教学的必要部分。高校美术史课程在培养美术类创新实用人才过程中发挥着极大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美术史内容比较多,许多深层次内容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因此问题意识的构建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文章主要就美术史问题意识构建为话题,对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创新进行探究。
问题意识 创新 实用人才 民间美术
高校美术专业史论教学通常包括《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外艺术设计史》、《艺术建筑设计史》、《中外工艺美术史》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作为高等院校美术设计、雕塑、绘画等专业必修课程,共性特点是教学内容时间跨度较大、理论性、思辨性比较强。囿于美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美术史论课程相对于一些“实用”“实践”课程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在当今就业压力背景下,学生认为“史论无用”,而且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导致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教学实效性较差,未能发挥出美术史论教学应有作用。同时,美术史论教学模式和课堂组织形式单一也是长期积存的诟病。这与塑造具有相当人文精神、审美素质、创新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目标相去甚远。这些课程的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史的学习去提高自身对于美术发展的认识,提高有关美术、艺术方面的创作、设计实践,从而提高自身对于美术理论和实践的全面认识,所以这里所说的问题意识培养是极为重要的。问题意识的产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课堂内外各种问题的产生,教师也能够在学生的问题意识下了解学生对于美术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通过问题引发思考和总结,尽快形成更强的实践能力和更高的专业素质。
(一)科学的方法
问题产生的源泉之一是科学的方法,提问是问题意识的根本,学生在提问的基础上能够变得积极和主动。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引导学生从教材文字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每一个看似普通的论述,从而引申出一系列的提问,形成科学的方法,许多方法总结成一种科学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二)动人的情境
学生的问题形成依靠动人所处的情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生动的背景材料,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只要是这种形式有利于问题意识产生的都是可以运用的,这样问题产生了,学生脑海中就会形成许多疑问,从而提高了提问的能力。
(三)和谐的氛围
学生问题的产生是需要大胆进行提问的,由此要保证氛围的和谐,应该说学生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由此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意识,但是问题意识是否能够滋生是需要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为每一节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培养和形成各种问题意识,从而促进美术史学习效果的不断提升。
在高校美术史论教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进行问题意识阶段势必要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得学生迅速融入到美术史论课程的学习中去。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做好学生对于美术史学习的兴趣指导,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美术史课程比起实践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学生缺乏热情和信心,因此教师的教授方法是极为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教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一个问题引发一系列思考,让学生对美术史产生一定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这也就是在教师的问题意识下进行的探究性学习。
(一)抓住教材内容的兴趣点
美术史论教材与美术史的教学是统一体,它们之间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教师应该将美术史论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与新颖点挖掘出来以便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抓住美术史论教材的兴趣点是极为关键的,比如中国美术史课程涉及到关于某个作品的评价,比如涉及到设计者在创作中的偶发灵感、传闻逸事,再比如对央视《鉴宝》等节目中鉴定专家对美术作品评鉴的讨论,这时候教师应该积极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评价,从而形成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兴趣点。
(二)发挥美术史论教学的优势
美术史论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涵盖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内容的,学生可以在美术史知识下了解人类丰富的艺术史、设计史以及艺术情操、所表达审美视角。美术作品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抓住美术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在教学中尽量采取一系列有关于实物、画面的内容。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展现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中间也可以穿插一系列的音乐或是故事,还可通过创作绘画作品去表达理论,由此更多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对于美术史的审美需求,从而更好地通过教学引发问题,由问题意识探究美术专业知识。
在以往的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教授课程大都围绕社会状况、发展演变、文化理念、艺术审美观念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兴趣开始淡化,减弱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首先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问题意识的结果,通常情况下是当人的大脑受到了一系列的情境空间而产生的,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极为关键的,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灵感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美术史类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美术史知识设计成一个框架,然后让学生通过框架去思考,这样学生能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由此进行美术的创作,创造出基于自己想象力的作品,这些想象力作品的呈现是问题意识的结果。
(二)利用游戏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环境可以改变和影响一个人,就美术史论课程教学而言,充分创设游戏教学环境,可以影响学生对于美术的独特看法和见解。通过游戏方式,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美术发展、设计的知识,比如对于中国美术史关于民间剪纸系列知识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剪纸游戏让学生了解美术史的同时带给学生一些欢乐,也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剪纸的制作方法和特征,使得游戏与美术设计史知识相结合,保证了课堂效率。但在实践操作中,经常会出现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缺乏内在的联系,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如果美术课堂游戏脱离了学科内容成了纯粹的娱乐活动,也就脱离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失去了游戏的教学意义,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点,也就是说游戏教学要紧扣教学内容。
(三)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意识的产生也就是说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发展成长和个性得以解放的体现就是培养他们进行自主性学习,而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主的要求,都有着自主性学习的欲望,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行为,教师要善于观察,鼓励他们自主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先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美术史知识的基础上,开放美术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进行创作,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风格进行作画,这样也就增加了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和爱好。解放学生的个性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创新思维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这些也都是基于问题意识产生的结果。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唤起他们对美术史类课程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喜欢动手和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笔、多动口,从激发美术兴趣着眼,多方面训练他们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消除他们对于困难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美术知识,教师可以从一个知识点出发,让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进行思维的发散化,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创造。此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为每一堂课做精心的准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的组织不是由教师单方面传授教学内容,应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懂得要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索、思维、想象和创新,激发他们在竞争中主动获得新知,形成问题意识的创新能力。例如,大力实施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调研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民族美术,如绥棱黑陶、海伦剪纸、赫哲族鱼皮鱼骨造型艺术(鱼皮画、鱼皮衣等)、达斡尔族刺绣、北大荒画派画作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黑龙江民间美术作为教学内容;在民间工艺美术发祥地设立民间美术工作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不定期在工作室开展研讨,向民间美术工艺品作者学习制作民间美术工艺作品,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高校美术史论课程的学习是实践的基础。问题意识形成正是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实践。作为每个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主体来说,都有着对于新鲜事物探究的欲望,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每一节新的美术史论课程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问题意识的培养。高校只有通过大力培养学生美术史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扎实的美术史知识和素质,才能够在美术创作和设计的实践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创新型实用人才。
[1]刘振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创新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丛书:设计师的毕业典礼[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刘仍轩.情境教学法.青岛出版社,2009
[3]吴莉莉.巧引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J].考试周刊,2010(24)
[4]陈颖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
[5]郑巨欣.中国美术学院学科建设与教学创新文集[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责编:贾伟)
F240
A
1004-4914(2014)11-217-02
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设计概论》课程为例(JKA2012-030)和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黑龙江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利用与融入高校美术教育问题研究》(JYWB2012-00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