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4-04-21 00:39武爱军马粤艳
经济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客户

●武爱军 马粤艳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武爱军 马粤艳

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从外部整合竞争合作、内部整合改革创新两方面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互联网 金融管理 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借助网络实现资金支付、资金融通和理财服务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而业内对互联网金融尚无统一明确定义。有的把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把金融机构业务网络化(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拓宽市场以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称为“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名为金融,实质上不是金融机构,而“金融互联网”名为互联网,实质上是金融机构。

在此,我们采取这种定义模式: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计算、借助互联网、利用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它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传统金融行业与“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其本质是金融本质与互联网本质的碰撞,是互联网和大数据(大数据之所以称为“大”,不仅仅是因为容量大,更是因为它能带来“大价值”和“大发展”,对社会、商业和个人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化浪潮下,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相互融合、自由排列组合。

2.特征。

(1)覆盖广、大众化。多数传统金融服务主要针对的是中高端收入群体或大型企业,有明显的金融排斥性,众多低收入群体或者是小型企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老百姓大都享受不到该种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极大程度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使得许多金融服务不再深奥难懂、遥不可及,普通大众也可以利用网络科技参与到金融生产、服务中,具有普惠性。

(2)灵活便利性。客户不需要到柜台网点去,只需借助一部智能手机或计算机设备,就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约束,自助完成所需金融服务,这极大方便了客户。

(3)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程度降低了资金融通时的交易成本。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互联网金融没有具体的物理网点,而是采取虚拟运作方式,借助网络平台,自行完成资金的划转、借贷等交易,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与人工成本。

(4)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中介角色,交易主体双方可通过搜索引擎对交易需求信息进行组织、排序和检索,从而在海量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自行在网络平台上交易或交换个人资金、信用等信息,而无需通过传统银行中介,这就有效降低了信息在现实传递过程中的消耗和磨损。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分析

1.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的冲击、挑战。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使银行业受到了一定冲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比尔盖茨曾经说过:“21世纪传统的商业银行是一群灭绝的恐龙”;中国平安的董事长马明哲在2013年新年致辞中更是直接称,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传统金融企业,而是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

的确,互联网金融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金融业务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并且随着其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和服务管理的逐步优化,银行客户资源、市场份额被抢占的趋势也会逐渐显露出来。可以推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壮大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产生长远重大影响。

(1)互联网金融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给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

一是存款分流严重以及银行流动性持续趋紧——宝宝类理财产品。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人民币存款首次大幅减少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而除季节性因素外,1月存款大幅搬家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宝宝类产品”的持续冲击。不过,受春节大量现金回流以及银行季末存贷比因素的影响,2月份和3月份人民币存款有所回升。但受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冲击,4月的银行存款仍出现“搬家”。可以看出,存款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相当部分的资金运作游离于银行表外,银行流动性持续趋紧,这与新型金融机构产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和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不无关系。

二是直接触及金融行业最核心的借贷业务——小微信贷。小微信贷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的又一领域。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信贷业务以阿里小贷最为典型,阿里小贷业务一开始就拥有了庞大的客户源,迅速抢占了市场,作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领军者之一,阿里小贷的前景被业界一致看好。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银行依赖大型客户存贷利差赚取利润收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小微信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这必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将开发小微信贷作为其未来方向之一,如果说,互联网金融进入支付领域更多影响商业银行的现在,那么互联网金融进入小微信贷则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未来。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客户基础造成了一定冲击。

一是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并对银行形成倒逼之势——第三方支付。其一,大量第三方支付的发生,使得本应由商业银行承担的网上支付业务,如今却由第三方支付组织承担,银行再也不能直接掌握客户的一手资料,商业银行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其二,凭借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强大优势,第三方支付组织对银行形成倒逼之势,要求银行在支付领域开放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多的系统接口。

二是互联网金融重视客户体验,更能增加客户黏度——产品设计营销。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以应用场景化的方式进入了消费者日常的生活,有趣的场景化设计大大增强了客户体验,远比银行柜台僵硬枯燥的介绍更能迎合客户、增加客户黏度;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开放性、包容性、大众化特性使得客户可以参与到产品设计、服务中,而传统商业银行内部的渠道还是比较封闭的。

(3)互联网金融在人们观念和舆论上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事实证明,虽然互联网金融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银行的地位,但是它已经对人们的观念和舆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有了特殊的个性化的新要求,这是需要银行思考和改进的,这一定程度上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冲击。如,就有客户跑到银行咨询理财产品时问客户经理有无类似余额宝的产品。

2.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是一次改革契机、观念的启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信贷、支付与清算业务造成了冲击,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金融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机遇。在这场竞争中,商业银行更应该反思: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次改革的契机,更是一次观念的启发。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接受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在理念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银行感受到了切肤之痛,能够帮助银行进行改革,同时提升银行的服务意识和竞争力。

(1)互联网金融是一次改革的契机,形成了市场化改革的战略性力量,倒逼了银行的改革。

第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传统金融体系外部的一个战略性力量,推动了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时至今日,我们的利率并没有市场化,从而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出现了超额的利润,这个超额的利润有我们国家金融改革特别是商业银行改革创新近年来的成就,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有垄断的成分。总体来说,虽然内部是充分竞争的,但是因为它的外部有高度的门槛,所以它的外部竞争是不充分的,甚至是垄断的。如果没有一种外部的力量来对这样一个内部有如此高额利润的行业构成威胁和竞争,这个行业是没有改革的动力的,也没有生存的压力的。幸好在2013年对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的重要战略力量出现了,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它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明显优于银行传统运营模式,将倒逼银行创新提供更加集约综合、精准对接、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

第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传统银行的切肤之痛,倒逼了银行的改革。银行早就意识到,金融改革的前景就是要打破银行对金融的垄断,减少银行在整个金融结构中的比重,就是不能光靠利差吃饭,要靠增值的服务去吃饭。这个其实银行从理论上来说,从报告上来说,都说了好多年了,但是没有切肤之痛,所以他们就没有切实去履行。现在,有了切肤之痛,互联网金融出现了,并且威胁到他们的生存空间,那么就可以促使他们去做出改变。

(2)互联网金融是一次观念的启发,代表了金融创新的方向,提升了银行的服务意识和竞争力。

第一,互联网金融引发了商业银行真正去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首先,2014年以来,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不影响客户日常支付的同时,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的收益率:例如兴业银行联手大成基金推出兴业宝、工商银行有工银现金宝,中信银行与诚信基金合作推出薪金宝等等。其次,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各家商业银行都开始筹谋创新,争抢活期存款账户,而在互联网金融元年之前商业银行根本不屑于这样做,如今商业银行被互联网金融逼着不得不这样做。

第二,阿里金融革新了传统的信贷理念,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发小微信贷提供了启示:它无需担保,凭借网商在网络平台的信用、凭借现金流和交易额作为评估标准,建立了新型小额信贷模型,从申请贷款到发放速度极快。

第三,P2P模式是重要的金融实践,可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些借鉴。首先,P2P模式直接触及商业银行最核心的借贷业务,是进行互联网革命的深度尝试,以此为基础,未来可能衍生出更多借助互联网的金融新业务。其次,P2P金融业务所搭建的平台在满足借贷双方资金需求的同时,还积累了大量金融数据,从地域、资金规模、贷款时限、还款方式、利率水平等多个维度对我国居民和中小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收集和积累。通过以上几个维度的相互结合,还可以挖掘出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行业的投资收益率以及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及规模等重要数据,为银行的资产信贷业务提供重要参考。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之策略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模式,从多个层面投射出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商业银行应将外部整合与内部整合相结合,在数据挖掘及应用、战略定位、服务提升、产品创新、风险控制、表内外全管理等多方面、多层次全面规划,为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双重驱动下的新金融生态竞争做好充分准备。

1.外部整合——竞争合作。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的互联网金融专场,专家们在关注互联网金融给我国金融尤其是银行带来冲击的同时,更多谈到的是银行业应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互联网,对其持欢迎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毕竟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任何想垄断信息数据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不现实的,完整全面的信息数据注定难以被某一家企业、机构或政府部门所独自掌控,相互之间的竞合,双方的合作互赢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二者对金融市场的抢占、“信息数据”的争夺,必须超越行业概念,实现同行业内部及各行业之间比如互联网企业、移动运营商的充分竞合,尽可能掌握信息主控权,将自身融入“信息掌控者”这一疆域,才能确保未来有“蛋糕”可分。

但需强调的是建立银行与同业、互联网企业、移动运营商等参与方的合理的利润分配模式是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利益机制协调不能简单化,需要有共赢的制度安排,各类利益主体需通过市场化协商原则来找到有利于做大“蛋糕”的途径。

(1)加强金融同业机构间的的合作,促进互联互通,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实力。

第一,促进同业机构间的信息交换和同业金融产品营销,避免形成业务上的壁垒和资源的重复建设。早在十几年前,商业银行就具备网上银行、转账、支付、缴费等多种功能,近些年来,随着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客服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推广,银行的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其网络亦已非常现代化,但银行等金融机构习惯了几十年来封闭、独享的市场,面对互联网平等、开放、分享的理念,缺乏创新,最关键的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网络及其业务系统不能互相联通、跨行使用,从而导致业务上的壁垒和资源的重复建设。在此可借鉴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探索搭建金融同业机构的在线交流平台。

第二,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降低客户资金跨行流动成本,促进银行账户之间的互联互通,从源头上降低第三方支付对客户的吸引力。客户之所以选择第三方支付来进行跨行还信用卡和跨行转账等业务,主要原因是第三方支付的方便和便宜。为改变这一局面,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合作,促进银行账户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降低客户资金跨行流动的成本,降低第三方支付对与客户的吸引力。短期来看,这种做法会减少商业银行赚取的中间业务收入,但在面对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的双重压力下,这样可以增加银行业作为一个行业整体的竞争实力,提高客户资金的粘性,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的。

(2)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抢占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先机。商业银行的优势是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优势,尤其是在风险管理方面,此外,其还有着遍布各地的物理网点,有着渠道上的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互联网金融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后发优势,由此决定了这不是一场生死较量,二者之间反而存在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现实中,互联网企业离不开金融,银行需要互联网,二者应该寻求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创造双赢局面。一是加强技术上的合作;二是共享客户信息;三是打造在线融资平台。商业银行要借助互联网金融积累的海量交易信息和数据优势、开展网络信贷的丰富经验,发挥自身的资金、客户网点、风险管理优势,打造在线融资平台,有效发掘新客户群,降低零售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和收益。

总之,商业银行依托自身的资金优势,积极寻求与成熟电商、支付平台等互联网企业合作,一方面能够借助成熟的电商平台,节省搭建成本,此外,可以第一时间推出自身具有优势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通过合作聚拢资金、数据、平台三大互联网金融必要条件,抢占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先机。

(3)加强与移动运营商紧密合作,掌控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开拓移动金融蓝海。事实表明,简便易用是永恒的方向,现金的发展用了300年,银行卡的发展用了50年,网络支付发展已经有10年,而移动支付成为主流,也许速度会更加惊人。移动支付发展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由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平台主导,在中国,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毫无疑问具有产业链的话语权,因此,只要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紧密合作,就能够掌控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开拓移动金融蓝海,而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移动支付业务压缩为仅仅是开发电商支付的手机应用,进而通过引领移动支付的方式来扭转在与第三方支付业务竞争上的不利局势。

2.内部整合——改革创新。

(1)战略定位第一,占据数据制高点。从长期看,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服务将朝着虚拟化的方向运作和提升,包括产品的虚拟化、服务的虚拟化、流程的虚拟化等,从而全面颠覆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第二,审慎稳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如何摆正三者位置及关系极其重要,成功的银行经营管理必须牢固建立在流动性和安全性前提下获取盈利的稳健经营理念。互联网领域所谓“快鱼吃慢鱼”的生存法则在金融领域不适用,从银行角度来看,只有审慎稳健才能走得更远。第三,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互联网金融的便捷与大众化带给每个人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商业银行也因此面临大量的客户流失,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转变经营理念:高度重视客户体验,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根据客户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适合本行定位客户群体的产品方案,并因地制宜地制订营销策略;整合电子渠道与实体渠道资源,整合结算、理财等业务;培养客户使用习惯;拓展新客户。

(2)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和负债的不同状况,分清重点采取不同策略加以推进。

第一,资产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存定贷、存贷期限匹配以及统筹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原则,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加大对综合收益偏低客户、潜在风险客户的减退力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未来信贷供需持续偏紧、信贷资源紧缺的有利条件,将信贷资产收益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而这关键取决于银行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具有高附加值和低风险增值业务的数据分析能力,但由于银行拥有的客户信息并不全面,数据大多都是银行自身数据库当中的标准化、结构化的数据,而在信息数据时代,更多需要处理的是大量的非标准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这种分析有时候难以得出理想的结果甚至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此外,银行目前常用的数据分析系统比如信用评级和市场营销模型,都是在建模、实验后再进行正规的实施和大范围的推广,存在时滞且耗费时间较长,而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时间是财富,对于数据处理更是争分多秒,实时性的要求很高,这些就要求银行不仅要利用FACEBOOK等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客户数据搜集、积累和运用机制,还要求银行拥有专门的数据储存技术和设备、采用专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使用体系,培养一流的数据分析专家人才。

第二,负债方面。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适度发展非存款负债的原则,过于依赖同业负债等批发性融资的流动性风险很大,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贷款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更需要稳定的负债来源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未来要继续稳固存款的基础性地位,尤其强调储蓄存款作为核心存款业务的地位。发展储蓄存款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清醒地认识到“价格战”非长久之策,要及时转变思路,主要通过服务提升、安全性控制和产品创新等非价格竞争手段来吸收储蓄存款。

①服务提升。一是整合新的客户接触渠道,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例如充分利用FACEBOOK等社交网络工具的作用,增加对客户的了解和互动,增强客户黏度。二是注重发展新媒体客服。利用微信、论坛、微博、博客等网络聊天工具,将其打造成为与电话客服并行的重要服务渠道。三是打破传统数据源,注重社交媒体等新型数据来源,将银行内部数据信息和外部数据资源归并、提炼,获得更加准确、完整的客户视图,从而进行更为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产品创新和精准营销。

②安全性控制。一是坚持稳健经营。在实际经营中,由于风险的滞后性,往往会出现注重短期盈利而忽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行为,银行不能迫于盈利压力盲目涉足高风险、高收益领域,必须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在了解掌控风险、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业务。特别是,考虑到未来银行体系存款不断分流、流动性压力相对更大,更应严格坚守流动性安全底线。二是投资者教育。目前,余额宝类理财产品备受人们亲睐,人们亲切地称呼此类理财产品为“宝宝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正是由于“宝宝”们的出现,唤起了大众的金融意识和理财意识,但是要知道,有了金融意识和理财意识并不等于有了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宝宝”产品不简单等于钱能生钱,互联网在在宣传和销售“宝宝”这些产品时,缺乏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考虑和对风险揭示的教育,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时应吸取此类教训,注重进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价或者对风险揭示的教育。三是保护客户的信息安全。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银行在利互联网开展业务、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大到与宏观经济运行高度相关、高度敏感的金融信息安全,小到业务系统运行安全问题、客户信息资料的保管、客户资金的安全等问题。而这方面还存在许多法律上的空白,监管上的真空,这些问题都有待行业协调解决。此外,银行还需与监管部门密切沟通,通过他们进行风险提示并出台一些规范举措,这对行业长远发展将十分有利。

③产品创新。一是互联网便捷和低成本的特征与金融专业性的结合,是互联网金融的立足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会创造出金融市场上的“永动机”,比如既低风险、又有高收益,还短期限的产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容易理解市场会有两端:既有余额宝这样很快逼近千亿规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会有诺亚、好买这样着重于高净值客户拓展的公司,而且都生存得很好。因此,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时,应有所侧重,创造出适合本行的特色产品方案。二是银行应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制订跨行业标准,力争主导用户习惯的培养,并将之体现在产品设计理念中。三是银行可结合客户的消费习惯,以方便客户为目的,通过数据分析、真实测试等多种手段,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金融解决方案和金融产品。

3.表内外全管理。商业银行应确立表外理财主营业务定位,推动表外理财规模和收益的增长,创造中间业务收入,通过表内表外业务的协同发展,提升资产负债整体收益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1]章连标,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浙江金融. 2013.10

[2]方方.大数据趋势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博士后征文.2012.12

[3]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2013.8

[4]商业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四部曲.财经.腾讯网

[5]银行存款遭互联网金融冲击:前四月仅二月没“被搬家”.新浪财经.新浪网

[6]吴晓灵接受央视财经频道首席记者张琳专访: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最大影响在理念

[7]移动支付三年内取代银行卡说法引业内关注.新华财经

[8]经济学家吴晓求:互联网金融不会对商业银行带来正面冲击.东方财富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汾阳市支行山西汾阳032200)

(责编:若佳)

F830

A

1004-4914(2014)11-164-04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银行客户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