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燕
中国将在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建造国家馆——在100多年参加世博会的历史上,这是中国首次在海外自建馆,而且是这届世博会中面积仅次于德国馆的第二大外国自建馆。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已经让许多人领略过各个国家馆争奇斗艳的风采,世博会从来就是一个“舞台”,国家馆代表着一国最新科技、文化艺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各个国家馆在设计和建造上无不费尽心思。
2月27日公布的中国国家馆设计方案令人惊喜。2015年米兰世博会以“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为主题,聚焦于农业和食品议题,中国馆则用“希望的田野”为名与此呼应,用“序”、“天”、“地”、“人”、“和”五大主题展区展示中国人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探索。展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传统的抬梁式,造型从正面看是自然的天际线,从背面看则是城市的天际线,象征从田园到城市的过渡与融合。从效果图上看,建筑物在光线的辉映下晶莹通透,配上连绵起伏的屋顶,好似不断翻滚的麦浪闪闪发光。而更引人瞩目的是建筑物四周和一直延伸进建筑物内部的一块块麦田,真正把展馆变成了一大片虚实结合的“田野”。
在这片广阔的田野上,设计师以24节气为故事线串接起有关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内容。当观众从户外真实的麦田走向展厅内部,一些带LED灯的麦秆装置出现在麦田中,随着地势逐渐下沉,麦田里的植物开始越来越高,喻示着季节的流转变化;多媒体装置从“天”到“地”展示着二十四节气的景象,呈现中国人对于天地自然的理解;散落在田野的还有诸如农政全书、满汉全席、豆腐制作等20多项展示内容,观众可以与之互动,体验虚实结合的乐趣;当最后走上二楼回望整个田野时,会发现麦杆装置上的LED灯变成了一个个像素,编织出一幅幅丰收的画面。
从上海世博会雄伟高耸的“东方之冠”,到米兰世博会更柔软和具有田园意象的“希望的田野”,中国馆正在以更新颖和现代化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使信息更为有效地传播。这些展陈将通过全息投影、虚拟交互、室内定位等各种新媒体技术来呈现,这种新媒体技术与实体建筑紧密结合的“媒体建筑”形式在上海世博会上已蔚为风气,无论是丹麦馆、日本馆色彩幻变的建筑外墙、还是台湾馆“天灯”中央的巨型LED球形屏幕,更不用说许多展馆内那些360度、720度、3D抑或4D影像和互动装置了。
世博会一直被视作未来建筑的摇篮,从首届伦敦的水晶宫,到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原子塔,有关建筑的理想和技术在这里被不断刷新,代表了人类对于未来建筑的思考和发展方向。在科技日新月异、媒体超级发达的今天,新媒体制造的重重幻影遮蔽和碎化了建筑的造型与线条,建筑是否仍是永恒与“权力的雄辩术”吗?未来会否是媒体建筑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