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电测深法在待采工作面富水性探测中的应用*

2014-04-20 01:43占文锋
中国煤炭 2014年1期
关键词:测区富水电阻率

占文锋 王 强 王 柱

(1.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北京市石景山区,100040;2.湖北煤炭地质物探测量队,湖北省武汉市,430200)

随着开采水平的延伸和开采范围的扩大,水文条件变得更为复杂,受水害威胁的程度也更为严重。在底板灰岩发育的矿井,可能将深部潜在高压水导通,危害极大,易发生矿井突水甚至淹井等事故,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因此,准确查明工作面及周边水文地质条件对工作面水害进行预报,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从而保证工作面安全开采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电法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矿井水探测和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直流电测深法作为传统物探方法,技术成熟,并随着数据反演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克服了异常体分辨率低的问题,使勘探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有了大幅提高,对回采工作面及其附近富水区探测有较好的效果,在矿井安全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

1 工作区概况

河北康城煤矿采区内大部分被新生界地层覆盖,基岩出露较少。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奥陶系中统 (O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二叠系下统 (P1)、二叠系上统(P2)及第四系(Q)。太原组与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层,其中太原组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5层,依次为9#、8#、7#、6#、4#煤层;山西组含2~4层煤层,主采2#煤层。待采1905工作面西邻1904工作面,走向长826m,倾向宽95m,主采9#煤层,见图1。根据附近钻孔和巷道揭露情况,预测1905工作面所在9#煤层厚度介于2.0~2.25m 之间,含3~4层炭质页岩夹矸,层厚0.04~0.3m。9#煤层直接顶板为下架灰岩或粉砂岩,灰岩厚约0.5m,分布不稳定;粉砂岩平均厚约2.0m,分布稳定。煤层直接底板为铝土质泥岩,平均厚约10m。

巷道处于掘进之中,需预先查明工作面构造及水文情况,以保障巷道安全掘进与工作面安全回采。根据地表条件选用电测深法,目的在于探测1905工作面范围内富、积水性;查明9#煤层底板H1火成岩富水区;查明区内陷落柱及隐伏构造发育情况,并对其富水性进行定性解释。

图1 1905工作面及测线布置示意图

2 电测深原理及勘探区地球物理特征

2.1 电测深基本原理

电测深法是探测电性不同的岩层沿垂向分布的电阻率方法,该方法采用在同一测点上多次加大供电电极距 (AB)的方式,逐次测量电极距 (MN)间视电阻率ρs的变化规律。加大供电电极距AB可以增大勘探深度,因此,在同一测点上不断加大供电极距所测出的ρs的变化,将反映出该测点下电阻率有差异的地质体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以地面上的O 点为测点,将AMNB电极以O点为中心,呈左右对称排列成一直线,当A、B电极供电时,测量M、N 间电位差△UMN及AB回路中电流I,并按式 (1)即可计算O 点下方对应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ρs。

式中:ρs——视电阻率,Ω·m;

K——装置系数,随AB 变化而变化;

I——供电电流,mA;

△UMN——测 量 电 极 M、N 间 电 位 差,mV。

图2 电测深工作原理

继续保持O点为中心不动,分别向左右对称地移动A、B,以扩大A、B间距离,再次测量M、N间的电位差及供电电流,又可以计算出相应的ρs 值。如此继续扩大AB,便可以算出对应于每个AB的ρs值。对于每个计算出的ρs 值,以AB/2为横坐标,以ρs 为纵坐标,将每一个AB/2对应的ρs 值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并将其连接起来,即得到该测深点的电测深曲线。若一条测线有许多测深点,用上述方法就可以得到每个测深点的测深曲线。这些电测深曲线就是电测深的原始资料,根据这些电测深曲线便可绘出各类电测深定性解释图件。

2.2 勘探区地球物理特征

探测区层段为古生界上部石炭系、二叠系和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岩性主要由砂质泥岩、砂岩、灰岩及煤层组成。根据上述地层岩性资料,在正常不含水情况下,测区地层浅部新生界地层电阻率较高;其下煤系地层、泥岩及粉砂岩电阻率较低;奥陶系地层电阻率呈逐渐增高趋势。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构成了电法探勘的物理学基础。通常情况下,煤系地层沿水平方向沉积基本稳定,横向电性差异变化不大。但随着同一层位有断层或存在富积水区时,其电阻率将会出现明显变化,此物性差异正是利用电测深法进行勘探的前提。

3 工作方法及资料处理

3.1 方法有效性分析

根据现场地形地物条件和勘探要求,电测深选择对称四极装置。沿工作面走向平行布设4 条测线,测线间距30 m,依次编号为A 线、C 线、E线、G 线;测点间距20 m,测点依次编号为0、20、40、……、500 (见图1)。测量电极AB/2采用模数为6.25cm 双对数格内近均匀分布的8个电极距系列,测量电极距MN/2 为供电电极距的1/10。实测时,最大供电电极距AB/2=750 m,最小AB/2=10m,勘探深度大于300m,能够满足勘探深度要求,各电测深极距排列见表1。

表1 电测深极距排列表 m

图3为A 测线0号测点视电阻率曲线,特征点异常明显,与各主要目的层深度对应。测区内电测深曲线基本为KH 型,各层视电阻率ρ1<ρ2>ρ3<ρ4。由于不同层段厚度和视电阻率差异,导致曲线形态随之发生变化。K 型曲线首枝段为第四系地层反映,K 型中段曲线拉得较长,表明二叠系地层较厚;K 型尾端低值段为石炭系地层反映;H 型曲线尾枝为奥陶系高阻地层反映。通过分析各测点曲线类型及异常点,可以推断测区地层分布、断层位置及其富水性情况。

图3 A 线0号测点视电阻率曲线

3.2 电测深数据处理方法

直流电测深资料通常利用量板法、S折线法等进行解释。基于体积勘探效应的影响,传统方法对一些有用的局部信息进行了圆滑处理,导致对异常分辨率降低,制约了电测深的勘探效果和解释精度。

本次数据处理基于测深导数法 (K 剖面法),压制干扰,突出异常信息。各实测曲线经系统整理、初步处理后,根据电测深曲线的形态,对实测电阻率曲线以一定的采样间隔数字化后的点数作为层数,以数字化后相邻电极距的差作为层厚,以对应点的视电阻率作为层阻,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对测深曲线进行一维自动迭代反演计算,然后计算模型参数的改正量,并根据它对初始模型参数进行校正,把校正后的模型参数作为新的初始模型计算新的目标函数,如此反复,直至拟合误差达到预期精度标准。结合以往区内物探勘查经验,并与已知地质、钻孔资料对照,圆滑个别不正常观测值,通过反复对比,最终以视电阻率ρs 值为主要解释参数,绘制测区视电阻率等值线剖面图,见图4,分析异常。

3.3 成果解释与验证

图4为各测线视电阻率等值线剖面图,图中横坐标为测点水平距离,纵坐标为标高。剖面颜色从黑色~灰色~白色渐变,代表视电阻率由低~较高~高的渐变过程。图中实线表示9#煤层底板界面,虚线表示9#煤层顶板界面,双点划线表示H1火成岩界面。富水区段在剖面图上表现为视电阻率相对低的特征,视电阻率等值线呈现为低阻圈闭或低阻条带,富水性越强的地段视电阻率值相对越低。根据测区地电条件,小于110Ω·m 的区域划分为强富水区,大于110Ω·m 小于120Ω·m 的区域划分为弱富水区,据此对测区富水分布情况进行解释推断。

图4 A、C、E、G 测线视电阻率剖面图

纵向上由浅到深视电阻率基本呈现由中低~高~中高的电性特征。上部为中低阻反映,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反映了不同地层的电性变化规律。新生界地层为低电阻反映;中部高阻段为二叠系地层的反映;下部中高阻段为石炭系地层反映。当岩层富水性强时,视电阻率曲线呈现局部低电阻不均匀体反映。在视电阻率剖面图上,视电阻率等值线向下凹陷,表现为 “两高夹一低”的特征。

横向上,图4 (a)中主要异常位于0~40 m之间,视电阻率呈低阻反映,说明此部位富水性较强,为富水区反映。图4 (b)中主要异常位于20~80m、120~160m 之间,视电阻率曲线急剧变化,向下凹陷呈低阻反映,为富水区反映。图4(c)中主要异常区位于360~400 m、460~500 m之间,呈低阻反映,推测为富水区。图4 (d)中主要异常则位于180~300m、380~400m、480~500m 之间,呈低阻反映,推测为富水区反映。

4 目标层富水性分析

在确定某一层位富水区时,首先依据富水区在视电阻率顺层切片图上的表现特征,对有异常反应的区域在平面位置上进行圈定和组合,初步确定富水异常区的范围;然后与视电阻率剖面图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确定富水区的分布范围及赋存形态,并结合地质、水文成果做对应综合分析,确定富水异常区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对全区地质资料及绘制的各种图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比,划定各层位的富水异常区,绘制出各目标层的富水区分布图。根据测区9#煤层底板标高线,并参照测区地质和水文资料,对9#煤层顶、底板及H1火成岩底界面制作视电阻率顺层切片,见图5,图中黑色阴影区域为富水区。

图5 1905工作面视电阻率三维立体图

图5中 (a)部分为9#煤层顶板富水区分布图,9#煤层顶板裂隙含水层主要由下架灰岩或粉砂岩组成,胶结较松散,裂隙较发育。从图中可以看出,测区共有4个富水异常区。其中,西南部和东北部富水区相对较多、较集中,中部有一个富水区分布。图5中 (b)部分为9#煤层底板富水区分布图,与顶板相差不大,共有3个富水异常区。图5中 (c)部分为H1火成岩底界面富水区分布图,共有5个富水异常区。

从已知水文地质资料看,测区内影响开采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为顶板的大青灰岩、粉砂岩含水层及H2火成岩含水层,底板的H1火成岩含水层。煤层顶底板裂隙水是煤层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由于砂岩或火成岩裂隙的发育,一般富水性强,但不均一。从地面电法勘探的成果来看,各目的层富水不均一,但沿层位水力联系较强。从三维立体图上看,测区主要的富水区集中在西南角及东北角,且上下水力联系较强。根据解译结果设计ZK1、ZK2、ZK3三个钻孔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电测深成果与钻探揭露情况对应较准确。巷道掘进或工作面回采时,建议针对圈定的低阻异常区段,开展超前探查工作,以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

5 结论与建议

本次测线、测点位置准确,误差在0.5 m以内。结合已知地质、水文资料,对地面电法勘探资料进行了综合处理、分析、解释,物探异常可靠,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9#煤层顶板圈定了4 个富水异常区,富水总面积约为4400m2,主要集中于测区西南部及东北部;9#煤层底板圈定了3 个富水异常区,富水总面积约为2000m2,主要集中于测区西南角及东北角;H1火成岩圈定了5 个富水异常区,富水总面积约为5400m2,主要集中于测区东北角及中部。总体而言,测区西南部及东北部富水性相对较强,局部富水异常区较明显,反映富水具有不均一性特点。

(2)测区内影响开采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为顶板大青灰岩、粉砂岩含水层及H2火成岩含水层、底板H1火成岩含水层。煤层顶底板裂隙水是煤层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由于砂岩或火成岩裂隙发育,一般富水性强,但不均一。依据电法勘探成果,各层富水异常区位置具有一致,显示在垂向上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3)建议对富水区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开采的进行,将破坏地下水原始的平衡状态,使上下地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加大。随着矿井生产的推进,需对上、下富水区的联系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巷道掘进或工作面回采时,针对圈定的低阻异常区段,开展相应的超前探查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患发生。

[1] 孟宪亮,宋红娟,雍自春等.矿井电法勘探在工作面顶(底)板主含水层疏放治理中的综合应用[J].科技视界,2012 (20)

[2] 吴荣新,刘盛东,张平松等.地面钻孔并行三维电法探测煤矿灰岩导水通道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 (Z2)

[3] 张卫,吴荣新,付茂如等.三维并行电法在工作面顶板富水区探测中的应用 [J].中国煤炭,2011(6)

[4] 程久龙,李文,王玉和.工作面内隐伏含水体电法探测的实验研究 [J].煤炭学报,2008 (1)

[5] 刘树才,刘鑫明,姜志海等.煤层底板导水裂隙演化规律的电法探测研究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 (2)

[6] 曹静,岳建华,刘英.多层采空区综合物探方法研究 [J].中国煤炭,2012 (8)

[7] 臧立勇.电法勘探在探测采空区及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中的应用 [J].河北煤炭,2007 (3)

[8] 王鹏,李振宇.地面核磁共振-垂向电测深组合找水模式 [J].地质科技情报,2006 (3)

[9] 丁宝国.应用地面电法寻找构造水 [J].煤炭技术,2003 (5)

[10] 韩德品,唐恩贤,王锁成.采煤工作面顶板突水水源电法探测技术与应用 [J] .煤炭学报,2006(Z)

[11] 刘超,张义平,齐飞等.地面直流电法在煤矿防治水中的应用 [J].矿业工程研究,2012 (3)

[12] 崔焕玉.电测深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J].河北煤炭,2011 (2)

[13] 孙宝国.综合电法在陷落柱源勘查中的应用实例[J].山西焦煤科技,2008 (4)

[14] 吴超凡,邱占林,廖存金等.矿井直流电法在福建小煤矿探测水中的应用 [J].煤炭技术,2012 (9)

[15] 傅树增,吴超凡,李云杭等.矿井直流电法在永定矿区水害防治中的应用 [J].煤,2013 (3)

猜你喜欢
测区富水电阻率
亿隆煤业地面瞬变电磁技术应用
基于反函数原理的可控源大地电磁法全场域视电阻率定义
富水粉细砂岩隧道涌水涌砂处理技术研究
富水砂卵石地层RATSB组合式盾构接收技术研究
阻尼条电阻率对同步电动机稳定性的影响
基于防腐层电阻率的埋地管道防腐层退化规律
河北省尚义大青沟测区元素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
富水砂卵石地层锚索施工工艺工法
轮轨垂向力地面连续测量的复合测区方法
超级高密度电法在新疆某矿区富水性评价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