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凯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吴其凯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近期,笔者就如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均等化问题,作了专题调研,对其现状、原因及对策作了认真思考,形成以下认识。
近年来,由于党中央的重视和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具体的政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加强,各项文化服务工程逐步落实,城乡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就目前实际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三大差距。
一是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大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设施建设到阵地建设,从机构配置到资源总量的供给,从人才队伍到服务制度的完善基本达到了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标准。而中小城市就不平衡了,特别是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机构相应缺乏。尤其是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一些大型的文化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大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网络文化建设更趋滞后。文化资源配置不足,文化产品总量不大,文化人才欠缺使中小城市与大城市明显悬殊,公共文化不均等现象较为突出。
二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虽不平衡,但相应还说得过去,而城市与农村比较,问题就比较突出了。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队伍,文化资源共享以及文化活动都落后于城市,就苏北地区而言,县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比较健全,而农村相应就缺乏多了。虽然也强调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毕竟是杯水车薪,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求。
三是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这一差距是“三大差距”中距离最大的一个方面。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城市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完善,有的只是部分不足或者是某个方面欠缺。而西部地区与之相比落差就大了,文化设施、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人才均比较缺乏。就是西部地区之间也十分不平衡,少数地区儿童入学都难,教育跟不上,文化活动更为匮乏。
为什么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会产生这样比较明显的差别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文化设施总量不均等。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上也就凸显了不均等,大城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资源、文化人才比中小城市好,中小城市相应比农村好。二是文化产品不均等。城市相比农村,文化产品多、总量大,文化艺术人才集中,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活动繁荣,文化形式多样,农村则相形见绌。三是文化资金投入不均等。城市的文化投入相对集中,而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一般乡镇文化中心建设不健全,农家书院形式多,实用性差。多元文化的发展缓慢,多元投入活力不足。
如何扭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差别和不均等状况,我以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中小城市的资源配置应和大城市一样,实施共享。农村资源配置和城市一样,要有完善的设施,稳定的阵地,让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流转。政府的实事要办在农村,文化的资金要用在农村,设施建设要定在农村,彻底改变农村文化滞后和落后的状况。
二是文化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投入。国家、省、市要划出专门文化体系建设资金为老少边区穷地农村建好文化设施,建好文化活动基地,建强一批文艺人才队伍。不要流于形式的报数字,不要把一些坐在办公室想象的东西作为某种政绩鼓吹,地方政府要动真格地每年为农民办几件文化实事。
三是文化专业人才向基层输送。目前不少镇、村文化人才缺乏,一个镇村企业找一个唱歌的都没有。要出台政策措施,吸引大中专毕业的文艺新人充实到县镇基层和企业。要充实基层文化中心的人才编制,倾斜配置各类人才,使之成为文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
四是文化服务制度不断完善提高。目前,农村文化服务工作还做得不够实在。送文化、送卫生、送科技、送电影、送戏下乡在一些地方成为应景的任务,必须纠正。同时要不断完善文化服务的规章制度,要让广大群众来考核、评判文化服务的优劣,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