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正觉正知正见
——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

2014-04-19 14:47柳光强
财政监督 2014年27期
关键词:治学学者财政

●本刊记者 阮 静 柳光强

学者的正觉正知正见
——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

●本刊记者 阮 静 柳光强

王雍君,1962年生于湖南省邵东县。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财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理事,2004年入选中央财经大学首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自2008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2013年获聘 “国家审计署特约审计员”和“国家审计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财政管理、政府预算和公司财务管理。主要学术著作有 《税制优化原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经济学》、《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公共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中国公共预算改革:从年度到中期基础》等。

听过王雍君教授演讲或授课的人很多,他很少依托于幻灯片、也基本不看讲稿,总是手拿着话筒或站或坐,侃侃而谈。经他一讲,看似深奥难懂的财政理论和公共预算问题,似乎一下子变得“合情合理”和通俗易懂了,给人以启发。

而在采访中这位财税专家却借用佛法中的常用语——学者要致力于表达“正觉正知正见”——用以说明其作为一名学者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反观其本人的治学历程,“正觉正知正见”却也恰当地为之作注脚——

一早立下扎根于大学校园执教终身之信念,在改革开放最轰轰烈烈的年代选择于冷冷清清的校园中潜心教学科研,这一对自我认知定位的觉悟和执着,是为学者王雍君的“正觉”。

致力于提出好问题、以系统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并于财税领域多有建树,其学术成果的得来都根源于对所从事研究的财政这门学问的最崇高的敬意、根源于“悠悠万事,财税为大”的个人治学体悟,是为学者王雍君的“正知”。

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继而表达真理,本身即为学者之责,在这份责任之上,唯有将经过深思熟虑、独立而专业判断形成的、借由媒体或其他途径表达出来的、对政府决策形成和矫正有着积极影响,且对社会健康运转起到正面作用的观点见解等,是为学者王雍君的“正见”。

出席“财经年会:2014预测与战略”

“一生献给教学科研事业是我心底最深层次的信仰”

做学问是崇高的,某种意义上跟追求真理相联系;做学问又是充满乐趣的,可以不断地思考、大量地阅读,形成个人独立有价值的见解。因此,投身教学与科研事业能够让我与俗世功利保持距离,同时又能潜下心来、享受治学之乐。对我来说,把一生献给教学科研事业是心底最深层次的信仰,基于这种信仰,我不曾正式踏入政府部门或公司企业,即使这样的机会离我再近,最终仍是选择扎根校园、治学为生。

王雍君评价自己从读书起就可算是一名刻苦努力的好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他甚至用了“笨鸟先飞”一词来总结自己的学生时代。生于湖南省邵东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就立志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就是在这样一个单纯的学习动机之下,王雍君勤奋读书,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高考走出农村。回顾少年时代,他还记得小学时参加的一次校级比赛拿到第一名收获的一支钢笔的奖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支钢笔是我极为珍惜的礼物,一直珍藏着”;也还记得中学时的恩师彭凤仪以其治学的严谨、出众的才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年的自己……1981年,当他以超过重点录取线25分的优异成绩通过高考时,人生之路也就此开启新篇章。尽管最终并没有进入第一志愿填报的武汉大学,但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湖南财经学院财政811班读书、与财政学结缘至今三十三年,仍让今天的王雍君感慨良多。

“把我的一生献给大学,献给教学与科研事业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执著的想法,是我心底很深层次的一种信仰”,谈起自己后来选择从教的初衷,王雍君说道。正是在这样一种坚定的治学信仰的鞭策下,本科毕业的他紧接着考入当时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即现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博士毕业后选择至中央财经大学执教至今。在王雍君看来,做学问既是崇高的事业——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是充满乐趣的职业——崇高在于治学与追求真理相关联;乐趣则在于大量阅读求知的探索之乐,废寝忘食的沉思之乐,以及某种厚积薄发的成就感。

自然,这种坚定的治学信仰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他人生道路的选择,包括博士毕业时面临着进入国家部委和大公司的不少机会,以及此后借调至当时的财政部地方预算司近五年实务部门的工作经历等,都没有让其改变初衷,于象牙塔耕耘治学是他毕生所钟爱的事业。

建房而非砌墙

在天和大讲堂讲解人大代表制度、财税改革要点框架

中国财政领域有很多问题,如果一个个去应对、仅寻求点的突破而忽略整体制度框架的系统应对,其实际意义相当有限。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需要“建房而非砌墙”的阶段,这对改革者和学者的能力和思维模式都提出了重大挑战。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是好的,更不是所有的改革都可产生积极成果的。改革失败的风险从来都很高。古人云:授人以鱼,度一日;授人以渔,度终生。提醒我们要着力于对问题的系统性思考。然而这种思想在当前学界表达并不充分,但对提高改革的成功概率至关紧要。

学习研究财政学三十多年来,王雍君对这门学问的认知也日渐加深。他常常引用唐朝中期大理财家杨炎对财政的概括:“夫财赋,邦国之根本,生民之喉命,天下理乱轻重,皆由焉。是以前朝历选重臣主之,犹惧不集。大计一失,则天下动摇”,也时常感慨“悠悠万事,财税为大”。

如果说终生治学是王雍君的志向和理想,那么承载他这一治学理想的则是财政学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财政学在我心目中是一门崇高而神圣的学科,也是一门相当独特的学科”,与其他学者不同,王雍君对于财政学的认知理性感性兼有之,“说其崇高,因为财政学特别强调通过公共政策服务大众利益,而非局限于私人部门所考虑的问题;说其独特,因为财政学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学科,至少涵盖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研究领域,在人文社科体系中处于很高的地位。”基于这样一种治学信仰,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学术文献、多角度认知研究财税问题是王雍君的治学习惯,这既让他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进行学术研究、“不畏浮云遮望眼”,也赋予了他全盘视野,致力于对所见问题整体架构的解剖分析、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法。从他早期的论文《走向公共财政:摆脱财政困境的根本出路》到最近的一部专著《中国公共预算改革:从年度到中期基础》,不仅研究主题在财税领域内开一时之先,且其研究视角、内容无不体现着他从根本出发、系统化认知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典型的王雍君式的治学思路。这一治学思路延展到他的各项研究成果中。

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

作为国内公共预算问题研究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王雍君就预算问题从不同层面做过深入研究。其所编撰的教材《公共预算管理》至今已经出到第二版,在国内被多家高校采用,影响甚广。该书鲜明地阐释出公共预算管理这门具体学科所传达的主题思想,似一柄指南针为公共预算问题的门内门外汉清晰指路:

公共预算历来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的交汇点。公共部门如何通过管理和改革预算制度、程序、方法、技术和工具,如何通过将善治的基本原则——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和公共参与——融入预算制度与程序中,来达成理想的财政成果的三个层次:有效的财政纪律和总量控制、基于国家战略优先性和政府政策重点的预算资源配置、机构和规划层面的运营绩效与效率,从而提升和强化“花好人民的钱”的责任和能力,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部门的质量和一个国家的治理绩效与发展成果。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批最有权力的人、富有智慧的人乃至公众,年复一年地以某种方式参与和影响预算过程……

围绕上述主题思想,一部教材即已描绘出一幅公共预算管理的宏大画卷,覆盖预算过程各个阶段的关键运作,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而写作此书正是基于预算本身的重要性及“花好人民的钱”这一预算应体现出的核心理念,也是王雍君自始至终对预算问题所秉持的观念。

而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王雍君从国家治理层面出发,提出“要想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建立现代治理体系,中国须全力从传统治理模式,转型为‘以预算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他向笔者阐释了预算制度的重要意义:“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预算制度包含了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公共决策程序与机制,因而深刻地影响大众利益、执政能力、施政能力与治理能力,以及整体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系统的运作”。在他看来,预算不只是对政府权力进行民主控制的基本工具,也是约束和引导政府政策运作的基本工具。“预算与政策的直接联结,成为现代社会国家治理的本质要求”,谈及预算和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王雍君说道。然而现实是,预算与政策的严重脱节,即预算和政策“两张皮”——“这种脱节不仅反映在负责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职能部门与负责预算制定的财政部门之间,也反映在项目预算与基本预算的分隔导致‘重建设轻维护与运营’,还体现在‘有多少钱可花’与‘需要花多少钱’之间即资源供给与政策需求的不匹配”。

王雍君对当前我国预算和政策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合理的预算策略本应是政策驱动,现实中盛行的却是收入驱动,热衷花钱而疏于政策导航和可持续。”继而,王雍君给出如下解决方法:“作为促进预算与政策联结的基本方法,很多国家早已采用中期支出框架即中期滚动预算,而我国为解决预算和政策‘两张皮’的问题,也应致力推进这项能够极大提高预算治理能力的改革,把中期滚动预算作为新一轮预算改革的突破口。”中期滚动预算相对于年度预算体制有重大优势,这一观点在学界已有共识,王雍君对此也有其明确的观点:

与年度预算相比,中期滚动预算的主要优势在于将政府政策的可持续性评估纳入预算过程,从而促使预算制定者不断权衡各项政策的利弊得失,并与资源可得性充分协调,在此基础上对拟在预算中采纳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出明智取舍和优先性排序。这个过程有力地促进了政策和预算的融合。中期滚动预算还具有年度预算不具有的其他许多优势,特别是可为日益严重的财政资金存量(历年累积财政结余)及其使用问题提供一篮子解决方案。

事实上,对于中期滚动预算的关注和研究,王雍君也在国内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早在2007年即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从年度到中期基础预算体制转轨研究”对中期预算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并对中期预算的方法——基线法做出明确的探讨。不难看出,中期预算框架也是针对现实中的财税困境致力于提供一篮子解决方案的系统架构,体现着王雍君本人系统性思考问题的治学思路。此外,王雍君在其论文《支出周期:构造政府预算会计的逻辑起点—兼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命题与战略次序》提出的“用以刻画预算循环的支出周期概念作为构造预算会计框架的逻辑起点”以及在论文《中国国库体制改革与防火墙建设》中构建的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的框架与防火墙机制,都是以系统性思维搭建问题的解决思路,对财政体制改革的长远意义值得肯定。

“要建房而非砌墙”,王雍君在采访中不时强调道,“中国财政领域有很多问题,如果一个个去应对、仅寻求点的突破而忽略整体制度框架的问题解决实则意义有限。”他希望以个人之学术努力将“授人以渔的观念”更多地影响学界同仁,因为在王雍君看来,学者不仅要研究正确的问题、更要致力于正确地解决问题——系统性思考的治学思路即为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财经研究院201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致辞

敢言的湖南才子

形成自己比较成熟的正见借由媒体表达并非扩大学者本身的影响力,而是学者社会良知的一部分。这种正见应该向社会表达,因为社会大众也许能够从中受益。如果学者把媒体表达视作博取功名或者从中谋利的机会那就大错特错了。

2014年6月24日,国家审计署发布《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王雍君作为财税专家、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审计署特约审计员就审计报告的解读接受了央视《焦点访谈》和《新闻联播》的采访。采访中,王雍君不仅分析了人们所关注的诸如三公经费等热点问题,还指出每一级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以及财政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权力和责任的界定等以往不受人关注的改革关键点。

于央视“发声”,其平台本身已经说明学者在此领域内已有的学术影响力。而总体观之在公共平台上发声建言的学者王雍君,其观点往往掷地有声且视角颇为独到,一如他著述作文,必是其独立思想的产物。“学者应该有两个天职,一为发现真理,一为表达真理”,谈及对学者影响力的认知,王雍君说道,“真理可能有点抽象,咱们就讲正见”。在他看来,学者应为正见的提供者;同时他强调这种正见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基于个人的独立判断,而不能被某种狭隘观左右。当近来对于新修订的《预算法》各方多持肯定态度评价时,王雍君这位多年研究预算问题的财税专家却保持着审慎乐观,且以一篇主题为“新《预算法》对主要软肋未适当回应”的分析文章,冷静客观地直指此次修法的不到位之处。他在此文中指出如今的中国政府“不差钱”且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中国都已“率先步入政府的财政战略机遇期:由经济高速增长和政府资源汲取能力共同塑造的财政黄金期”,他本人更加关注且提醒人们要注意的是与相对强大的财政汲取能力相比,政府花好人民钱的能力如何。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对于一个不差钱、资源汲取能力奇大无比的富裕政府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滥用权力与腐败),又有什么想做而做不了的呢?权力的全部能量、包括正能量与负能量,几乎全部通过公共资金承载。试想,没有资源支撑的权力还有多少实质意义与价值呢?又能释放多少能量呢?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今天的政府几乎每件事都离不开花钱。正因为如此,唯有管住公共资源的获取、分配和使用,才有可能真正约束与引导公共权力和公共政策的运作,进而才有可能建构起既安全又能动进取的政府,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最佳保障。其中的核心元素,就是一部严谨有序、足以约束和引导良治(goodgovernance)的新《预算法》,即充分嵌入民主与法治精神、高度法典化的现代预算制度。

言辞不可谓不犀利,道理不可谓不斩钉截铁、令人信服。

有媒体人评价他说:“这是一个敢言的湖南才子。”

而在王雍君看来,学者表达正见本身就是学者社会良知的一部分,一方面能给决策者在政策制定时提供另外一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使大众得到启发,对社会的健康运转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要把媒体‘发声’视作提升个人影响力、博取功名或者从中谋利的机会那就大错特错了”,采访中王雍君强调道。

热爱大自然、尊崇自然规律则是学者王雍君生活中的另一面。他常常到颐和园、圆明园中静思,让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也随意率性地进行身体锻炼,不为刻板的健身计划所束缚。在他看来,充分利用环境给人带来的便利、顺其自然地打理生活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曾经创办了全国首家以弘扬国学为已任的私人书院——龙江书院的冯学成先生曾这样谈及心性修养之法。其一是立志,即要立圣贤之志;其二是炼性,即要做好身心锻炼、调理好自己的心弦;其三是开眼,即要把所见虚幻不实的东西去掉、开智慧之眼、懂得修行是做减法;其四是致用,即要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逐渐扩大自己的半径,多做利人利国之事。

学者王雍君恰好做到了这四点——立下志向,终身治学;尊崇规律、磨炼心性,把握事业与生活的自然平衡;开智慧之眼,致力于研究正确的问题以及正确地研究问题;不忘学者之责,以自身的研究成果建言献策,以期利人利国……道不远人,秉承着学者“正觉正知正见”的王雍君,必将做出更多的成绩和贡献。■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猜你喜欢
治学学者财政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分期付款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学者介绍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