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华
中国新闻机构派驻海外记者虽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要说扩张式的发展只是过去四年多的事情。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和各方面实力的增强为其提供了坚强后盾,以及近年推出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使其成为现实。在美国这个国际媒体巨人云集的舞台,中国新闻媒体如何提高话语权,是我和很多驻外同行一直思考的题目。初步体会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第一,解放思想。
从第一天到美国工作,我就深刻感到:我们从上到下如果不能解放思想,那就如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媒体面前将自己手脚束缚起来,就会首先被我们自己打败。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按国际惯例办事,也就是按新闻规律办事。具体来说,在西方,新闻媒体是看门狗,对政府、党派、利益团体、企业、公众人物都起监督的作用。美国总统奥巴马几乎每天都遭不同媒体斥责。而新闻机构也都以和政府保持距离甚至以站在对立面为荣。即使那些接受政府资金资助的媒体也努力淡化这种关系,特别是政府对其的影响。在西方,你和政府关系越密切,你的公众信誉度一般就越低。所谓官方新闻机构或者党报在西方都是贬义词。
针对这一情况和中国媒体国情,我们新闻机构绝不应该在西方主流社会强化自己的政府色彩。而政府部门也不应对媒体在海外的报道工作做过多违背新闻规律的干预。
这表现在多方面。比如在一些涉及中国敏感问题上,当国际媒体投入全力报道的时候,我们的主流媒体却往往集体失声,把话语权拱手相让。我们的“统发稿”使各报千篇一律,使读者对中国媒体的独立性和信誉度产生怀疑。
此外,我们有些媒体在引用西方主流社会专家的观点时,采取断章取义的手法,使得一些专家对中国媒体产生反感,进而采取回避态度。在与同行交流中得知不少断章取义是总部的编辑所为。这种认为国外专家只能对中国唱赞歌,而不能批评甚至提出善良建议的想法实在是自欺欺人。
还有,我们新闻单位一般不鼓励驻外记者参与当地各种讨论会的发言,或者接受海外媒体的采访。一方面,我们投入很多资源让海外媒体刊登我们的文章,而现在免费的机会来了,而且往往是在很好的西方主流平台,我们却被迫放弃。这不仅可惜,同时让同行及西方社会对我们产生很多误解。
第二,质量和数量,领导和读者。
中国媒体这些年从欧美,到非洲和拉美的扩张令世人注目。但如何在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影响我们质量的首先有体制上的问题,我们目前的评价体系使得不少媒体负责人把精力投入在如何使领导满意上,而把如何使受众满意这个最重大的问题抛在脑后。试想,一个不把读者和观众满意放在首位的媒体如何能赢得这些人群。颠倒领导(leaders)和读者(readers)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媒体面对国际对手的一个致命弱点。
这种领导导向使不少媒体在海外更多注重形式和短期的热闹,而不是实效,特别是长远的效果。
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之一就是成立独立的专业评估委员会,成员包括西方主流社会的新闻等方面专家。毕竟,我们对外传播是否有效,广大海外受众最有发言权。
第三,向国际同行学习、培养队伍。
中国新闻机构绝大多数没有国际运作经验,我们的管理和采编队伍在国际舞台上是新手,发达的欧美市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们一些新闻机构目前都在当地招聘人员,有些人员来自欧美主流媒体。这些有经验的同行为我们带来国外主流媒体的职业规范和高水准,对我们尽快提高质量,培养人才、本地化和进入当地主流社会都会有很大帮助。
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只是迈出第一步,我们应该让国际团队在整个运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半岛美国台和今日俄罗斯英文台这方面的成功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在充分发挥国际团队优势的同时,我们对培养自己的队伍要有长远目标。如何用西方社会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现在一般驻外记者三年一轮,很少有常驻一国,成为真正专家型记者的。
第四,拥抱新媒体。
在国际新闻舞台上,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手段为新闻话语权争夺提供了新的有力武器。多数美国媒体都在充分挖掘这方面的潜力,减少成本,提高影响力。
我们的不少媒体也在拥抱这一时代,有的取得一些成绩。但总体来说,如何充分利用西方主流的Facebook,Twitter,Kindle等等到达西方主流社会的平台,中国媒体还需做更多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