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与对策

2014-04-18 11:45林为平黄赤兵姜小鹰廖美玲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林为平,黄赤兵,姜小鹰,廖美玲

(福建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护理院校日益增多且不断扩招,而医疗体制改革带来护理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工作者的要求也明显提高,用人单位“门槛”增高,护理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1]。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不单是大学生自己或者高校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牵涉到诸多方面。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刻不容缓[2]。鉴此,本研究从就业主体入手,采用问卷方式对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心态作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合工作实践谈工作对策和对护理本科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全程化系统化的思考,旨在为护理院校做好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

随机抽取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专业2009届190名、2010届100名及2013届10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根据笔者长期从事护理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实践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经护理教育专家评审修改拟定,内容包括4个部分,即护生的一般资料、所学专业认知和满意度、就业形势认知与就业态度、就业意向及就业标准,共计17个项目。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由调查员现场发放调查表,30分钟后收回;2009届、2010届及2013届护生均在当年“双选”开始一个月内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收回有效问卷381份,有效回收率为97.7%。

(一)护生对专业发展前景需进一步了解,专业满意度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58%护生来自农民家庭,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相对有限;近一半的护生将“好就业”和“听别人说好”作为选择专业的理由,另有不少学生(21.4%)是调剂志愿后选择护理专业。学习3年多后,仍有36.3%的护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甚了解,27.1%的护生对所学专业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较低,将会影响从事该专业相关职业的积极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是必要的。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所学专业将更有利于该专业的职业发展。

(二)护生就业态度趋于务实与理性,但对理想工作就业信心不足

1.就业指导的需求较为迫切。尽管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及举办各种就业政策宣讲会,但本调查显示,仍有一半的护生在“就业季”表示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了解不多”或“不了解”,90%以上的护生在“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程度”选项中选择了“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反映出毕业生对于就业指导的迫切需求。可见在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2.就业信心不足。尽管毕业生主观感受就业压力加大,但从客观层面来看,护理本科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医院对护理本科生仍有较大需求,不存在无法就业问题,只是就业单位层次不同。但由于部分护生没有做好“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从而不能进行恰当的就业定位,超过一半的护生对理想工作就业信心不足,仅有38.1%的护生对找到理想工作表示有信心。

3.就业态度比较积极。调查数据显示,89%的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面对就业难现状能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主动降低就业期望值,解决生存问题,反映他们对当前的就业心态已逐渐成熟,对就业形势有较清醒的认识。此外,调查表明,护生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占到94%,而继续深造的仅有6%,这与本科护理人才仍有较大市场需求以及大部分在校护生家庭经济相对不好有一定的联系。

(三)就业态度趋于理性,多元化就业意识薄弱

1.选择专业对口比例高,但多元化就业意识薄弱。绝大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部门”中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由此看出,虽有近三分之一护生对所学专业较不满意或不满意,但这部分护生通过系统学习,理解了该专业的社会意义,专业思想稳定。大多数护生考虑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匹配性,反映了护生希望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能在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中得到更好地发挥。但仅5%护生选择从事公务员、自主创业或其它工作,也反映出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还缺乏多元就业理念,闯劲不足。

2.薪酬成为关注的焦点,重视个人发展。调查显示,有一半的护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首先关注工资和福利,希望“收入高”;大部分护生的薪金期望值符合当地的薪酬现状,但也有12.5%的护生薪酬期望值较高,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用人单位工资标准存在差距,两者的差距可能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情况。尽管如此,现在的护生择业价值观呈追求自我价值体现的趋势,在求职中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发展空间和单位前景的护生占到36.7%。

3.就业态度趋于理性,但基层就业意识薄弱。在“选择就业区域”中,护生除了选择作为一线城市的省会城市,还倾向于选择二三线的省内城市,这也是护生选择日益理性的结果,本科护生们已经不会一味地追求到省级大医院工作,能调整就业定位返回生源地就业。但选择去县级以下地区或西部地区就业的却只有极少的四五人,这反映护生们基层就业意识薄弱,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就业。

二、解决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心态问题的对策思考

综合以上调查及分析显示,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心态问题:一是对专业满意度偏低;二是就业信心不足;三是多元化就业意识薄弱,特别是基层就业意识需要加强引导。对此,需要在思想上引导、政策上推动和体制上改革,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以推动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发展。

(一)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提升专业满意度

1.重视生源发展变化,采取措施促进生源稳定性建设。在整个教育的“进口”阶段,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选择护理专业并非出自个人意愿,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3]。提示护理院校应积极进行招考制度的新尝试,在新生录取工作中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分数线,并兼顾其能力特点与兴趣,此外,还应积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护理专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学生自愿报考护理专业,促进护理队伍的稳定建设[4]。

2.合理设置专业方向,满足市场需求。现阶段学校对护士的培养采取通科模式,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市场对助产、康复护理、老年护理、美容护理、中医护理、孕产妇护理等专门人才有需求,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护理专业方向化培养十分必要,可以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涉外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助产护理以及重症监护等,坚持“以用为本”,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扩大就业“出口”[5]。

3.加强职业认知教育,提升专业满意度。把职业认知教育作为长期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护理专业思想的启蒙教育,比如通过开展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生涯人物访谈、优秀护理毕业生给新生寄语等活动,使护生能对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形成初步印象,了解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导护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专业思想教育,使护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主动将个人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此外,举办“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组织观看南丁格尔传记影像资料,举办授帽仪式、南丁格尔誓言宣誓仪式、护理岗位模拟招聘会和护理情景剧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角色有更深入理解,培养护生积极的职业情感。

(二)构建全程化系统化就业指导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信心

就业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实现匹配的过程。大多数毕业生还不能熟练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导致求职过程中信心不足。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度,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由学校到社会转化的生涯发展任务,促进就业的有效完成。全程、全面、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能够大幅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提升毕业生就业信心。

1.构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分阶段完成大学生生涯发展任务。大学一年级着重新生定向与适应,让学生了解校内各种资源,发展个人社会性支持系统,开始思考所学专业与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学二年级开展自我评量与探索,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扩大社会性支持系统,加强护理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学三年级设定目标并接受现实考验,让学生设定职业生涯目标,持续人际探索,获取求职知识与技能。大学四年级开始谋职或升学准备,让学生为生涯决定负责,如进行一系列谋职准备或升学准备,学习生涯决定和“管理”生涯的技巧。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其实质就是帮助护生了解专业意义、发展趋势并理解其社会价值,形成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进而将自己的职业目标、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与从事护理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就业。

2.加强能力的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明确护理教育的整体化概念,注重人文护理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现代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二是加强护生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护生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对于护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了解社会,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效益发挥着关键作用。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组织护生们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不懈19载,事实证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确实发挥着实践育人的作用。三是提升本科护生科研能力,突出就业优势。鉴于传统教学的弊端和历史原因,护理科研起步较晚,接收科研系统训练的人数较少[6]。近几年,护理科研的开展越来越受到护理行业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在校经过系统训练的护生如能在本科学习期间获得科研成果,将在就业中获得极大的优势。四是确保每位护理专业毕业生获得从业资格。“全国护理(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达标是获取护士执业证书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就业问题。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使日常教学更贴近护理工作实际,适应该考试模式。

3.加强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就业困难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求职上的实际困难,增强其就业信心。对于这部分护生,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六个‘以’援助计划”成效显著。一是以建档工作为基础,积极构建就业困难护生绿色通道;二是以24小时“求职减压咨询热线”为平台,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疏导;三是以召开就业困难毕业生座谈会为途径,切实掌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四是以卫生事业单位求职辅导为依托,提升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五是以帮扶责任制为保障,“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帮扶;六是以“分阶段就业补助计划”和“1∶3岗位推荐计划”为保障,帮助经济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

(三)强化多元化就业意识,引导基层就业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正式编制就业岗位不足、结构性矛盾显现的形势下,如果长期依靠传统单一的就业方式,将使市场供需双方矛盾进一步突显。因此,加强多元化和基层就业意识教育、政策引导基层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和扶持灵活就业,促进就业方式多元化良性发展,是解决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长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加强意识教育,顺应多元化就业趋势。随着国家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必然趋势和普遍现象。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引导护生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市场现状,以进取的姿态,主动寻找适合的岗位;树立用“素质”找出路的观念,在实践中努力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干精神;树立“先择业、后就业”和“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念,以及职业生涯的理念;转变毕业即就业的观念,树立自主就业和创业的思想;转变只在大城市就业的观念,树立在城市、乡镇、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均可就业的思想。

2.多策并举,引导基层就业。基层卫生单位需要大量医疗卫生人才,特别是农村地区护士短缺严重,但现实情况是,本科学生就业趋向大中城市,不愿到县乡级医院就业,因此,引导学生到基层卫生单位就业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支持基层医疗设施和条件的改善,制定和出台针对医学类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是引导学生到基层卫生单位就业的重要策略。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国家医改成果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良好前景、提供基层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人才培训和邀请成功扎根基层工作的校友回校现身说法等举措实现护理本科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就业局面。

3.拓展就业渠道,扶持灵活就业。近几年,护理本科毕业生协议就业比重逐年减少,合同就业和升学比重有所增长,参军、出国、自主创业和项目就业虽然所占比重微小,但在数量上已有突破。总体看,已经形成协议就业、劳动合同就业、升学、出国、灵活就业、项目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格局,验证了本科学生就业趋于多元化的结果[7]。为满足市场需求,高校可以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本,拓宽就业面为导向”的新型护理本科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市场调研,主动获取市场用人信息;加大毕业生推介力度,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政府则应继续增加项目就业岗位数量及政策力度,制定吸引大学生投身军营的更有力的激励机制,推进毕业生多元化就业。

[1]沈备娟.本科护理专业就业情况的回顾与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672-674.

[2]邵雨萌.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3):53-55.

[3]胡翠环,徐 晖,向 皓,等.175名护理本科生高考志愿填报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医药前沿,2011,21(1):13-14.

[4]王素冬,赵 佳,尹春燕,等.本科护理专业新生与实习生来源、对专业的认知及就业意愿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14):1305-1307.

[5]张传坤,李传宝.护理专业方向设置现存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2013(4):152-153.

[6]姜小鹰,肖惠敏,张 旋.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07,4(1):3-7.

[7]万学英,刘化侠,徐迎春,等.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1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