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及其道德意蕴

2014-04-18 11:45王秀华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王秀华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362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更高形态的文明理念。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

古文明的诞生和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但是,考古资料以及专家的研究却发现了许多共同点,即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带来了生存危机,使得古文明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成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等古文明消失的一个共同的要素。

(一)生物多样性锐减,破坏了自然平衡

尼罗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据考古资料显示,尼罗河沿岸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是,公元前1 300年以前古埃及人一直在大规模地捕猎这些野生动物并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由于过度的捕杀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破坏了古埃及的自然平衡,最终使得古埃及文明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二)森林植被受到毁坏,水土流失严重

两河流域葱绿的原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但是,由于古巴比伦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导致对耕地和木材的需求增大,于是开荒伐林,改森林为农田。没有森林来保护水土,绿洲开始出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农田也逐渐变为沙漠,导致“生命支持系统”濒于崩溃。

(三)自然资源日益枯竭,文明存在的自然条件丧失

茂密的热带雨林诞生了伟大的玛雅文明。农业是玛雅文明建立的根基,玛雅人的耕作方式是先把树木砍光并放火焚毁以作为农作物肥料。当文明繁荣、人口迅速增加时,农业的压力加大,人们更多地毁林开荒,其结果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得玛雅人面临着生活资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气候恶化及其带来的粮食缺乏,最终导致玛雅文明的衰亡。

纵观人类古文明的诞生和辉煌,是大自然为文明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反之,人类古文明消失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破坏了支撑文明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人们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文明理念。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现实生态危机深刻反思的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了生态危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乃至健康和生命的影响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工业革命浪潮而出现的。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资源与能源危机首先表现为可耕地减少和土地荒漠化加重,土地荒漠化则极大地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诱发气候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反之,气候和环境的恶化又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如此恶性循环,从而对地球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特别是淡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是生态危机的重要特征。“全世界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5%,而且绝大部分淡水又存在于南极等永久冰盖中,人类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到0.03%,全球就这么一点点淡水资源中,竟还有一半的河流被垃圾、化肥和各种化学药物污染。现在占世界人口40%的80个国家严重缺水,全球有11亿人口得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24亿人缺乏充足的用水卫生设施,这样就在世界上造成每一分钟有10名儿童死于缺水或水污染引起的疾病”[1]。水质污染引发的疾病死亡率已成为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威胁。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4 200多亿立方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全球55 000亿立方米的淡水,被污染的淡水约占全球淡水径流总量的14%以上。而每天至少有25 000人因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死亡”[2]。另外,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每年排放进入大气层的有害气体只有约三分之二被吸收和利用,剩下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空气的自净能力,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全球有8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中。

在中国,资源危机和污染问题同样突出。矿业盲目开采、森林乱采滥伐,生产同样价值的产品,我们消耗的资源是日本的近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近3倍[3]。中国环保总局一位负责人说:“我国最大的7条河流中的半数河水完全无法利用。1/4的中国人得不到清洁的饮用水”[3]。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而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中科院院士、前卫生部长陈竺等专家发文称,我国每年35万~50万人因空气污染早死[4]。

2.森林锐减及其生物多样性危机。森林锐减特别是森林植被的大量减少,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是加剧生物多样性危机的重要原因。因为森林的锐减直接导致了全世界半数湿地消失,引起的连锁反映就是大批动物和植物的灭绝。据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天有140种生物灭绝。若按现在的灭绝速度,在今后的100年内有209个爬行动物物种和242种鱼类将走向灭亡。生态系统中,正处于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状态[2]。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森林覆盖面积仅13.92%,人均只有0.113公顷,是世界人均量的1/5,而且每年毁林还多达50公顷[1]。在中国大陆,从公元1900年以来已有7种大型兽类绝灭[1]。可以说,今天物种灭绝速度已远超以往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物种自然灭亡的速度。森林资源的减少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危害,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现实生态危机促使人类重视生态文明

为什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有了全球性的共识?生态伦理思想才得到全世界的重视?这是由于人类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的必然现象。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等意识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正因为这种局限性,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对取得对自然界的伟大胜利而自豪。同时还因为人类的贪婪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自然平衡的严重破坏。然而,自然界却对人类的伟大胜利进行了无情的报复,使得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不到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次结果又取消了”[5]。这就是说,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穷尽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多的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加上人类的贪婪,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导致人类的活动在作用于自然的同时,往往间接地或直接地对自然平衡造成破坏。

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掠夺并无视自然界自身的修复能力而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回击,人类因而遭到自然界屡次的报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难以估计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这正是人类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开采种下的恶果。为了摆脱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必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生态文明是人类理性思考的必然选择

生态危机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生态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生存发展中诸多矛盾长期堆积激化的结果。这种结果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存延续。我国学者李培超教授从人文视角提出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性:生态危机妨碍了人类以实践方式来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生态危机妨碍了人类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维持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生态危机意味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出现了障碍[2]。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态危机证明了这一点,也给人类以深刻的教训和反思。人类在反思长久以来自身与自然界的不和谐关系中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文明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人类生存则可持续健康地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则失去基本的自然条件。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选择,就是要走生态文明之路,确立生态文明观,构建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战略,这既是人类生存本能的选择,也是人类理性思考的选择。所以说,生态文明是对现实生态危机深刻反思的必然选择。

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一)生态文明的道德意蕴源于生态危机威胁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

道德的基本问题决定生态文明的道德意蕴。根据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凡涉及人的利益问题的行为就具有道德意义,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必须以道德规范来约束。现实的生态危机对人类利益的威胁已经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问题,降低了人类生存的幸福指数,影响人类根本利益的实现。因此,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具有道德意义,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必须以相应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从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不难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要善待自然这一点,总是与人类的利益相关,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的生存条件,就是善待后人”[6]。因此,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便具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就是以道德的视角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恒久和健康的发展。

(二)以生态伦理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伦理道德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

从历史的角度看,伦理关系总是处在不断扩展的变化过程中,它经历了从最初的血缘关系扩展到亲缘关系再扩大到种族、国家及全体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然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生态环境没有恶化到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被人类所关注,更不可能被传统伦理所重视。当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生态伦理应运而生。生态伦理是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道德的产生、作用、发展规律及其道德规范等道德理论问题,其目的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可行有效的道德规范。所以,以生态伦理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伦理道德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

(三)以生态伦理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明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传统伦理关注的视角只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利益,而生态伦理关注的视角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的利益。生态伦理向人们提出了全新的道德要求,这意味着人类对自身角色的重新认识,人类是自然的受益者,因此,人类更应该成为自然的调节者和保护者。人类与自然的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更需要非强制性的伦理道德的约束。生态伦理便是要为人类构建这种伦理道德提供思想理论和行为规范。生态伦理的提出是对人类根深蒂固的道德价值和伦理观念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把伦理道德的视角投向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把对人的道德规范延伸到善待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命。在生态伦理看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确定有助于唤起人类自觉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进而帮助人类消除生存危机,为人类恒久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说以生态伦理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明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总之,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教训的思考和对现实生态危机反思的必然选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的道德意蕴是丰富的,并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高崇明,张爱琴.生物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7-318.

[2]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8-21.

[3]阿德里安·盖格斯.高能耗高污染威胁中国[N].参考消息,2005-12-28(15).

[4]陈 竺.中国积极应对空气污染健康影响[J].柳叶刀,2013,382(9909):1959-1960.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3-24.

[6]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