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龙
(福建医科大学临床数学部,福建福州350108)
校史是学校办学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的高度凝练。它展现了学校在建设发展的每个时期所产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大成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优良传统。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道德在从医者身上的内化,是对从医者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具有道德意义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当前高校医德教育普遍存在医德教育队伍结构单一化,教育内容枯燥化,教育环境内部化,教育体系碎片化等问题。高校校史具有可喜的育人价值,应充分重视校史教育,完善医德培养体系,大力挖掘校史文化,以“立体化”多种途径育人,提升医德培养实效[2]。
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全部记录,是学校办学特色和精神传承的重要体现。医科院校的校史记录着自强不息、潜心发展的创业历程,更体现了医脉相承、救死扶伤的医德思想。如福建医科大学于抗日烽火中光荣诞生,学校创建之初,提出成为“改善国民卫生的先锋,东南的医药界的柱石”的发展任务。抗战爆发之际,学校流离转徙,坚持办学,成立抗战救护队、抗日建国实验民校,牢记医者使命,与祖国民族命运共沉浮。沙县办学时期,名家荟萃,办学思想今犹在耳,振聋发聩。“我们医生或是医学生的目的,不应该是开业营利……为增进全体人类之生活,负起我们的责任,造成富强康乐之国,大学不是贩卖学问的市场,乃是创造新知识的泉源。”几代人的精诚追求凝练成为独特的“福医”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爱党爱国的革命精神、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校史蕴含丰富的医德教育资源,光荣的医路往事和深厚的医德文化成为了医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
当前医德教育第一课堂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第二课堂的医德教育活动缺失。由于专业鸿沟,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法承担塑造医学生对医学的道德认知的重任。从医德教育队伍看,主要由德育、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师组成,较为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医学院校的校史教育内容综合性强,包含医学和人文科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可以从校园管理,思政教育等角度切入,促进各方面人员、知识等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通过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营造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氛围。如鼓励师生征集校史文物,参观校史馆和图片展,举办校史专题讲座、校史人物报告、演讲朗诵比赛等文化活动;开设校史校情课程,组织校史研讨交流等学术活动,以及校史景观、文化设施、生态绿化的建设,促进环境育人,使医德培养不再枯燥单一,抽象难解,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着师生,不断促进他们对医德的思考。
任何一种品德的形成,都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榜样与道德规范的认同并转化为行为的结果[3]。广东高校的调查显示,通过生动具体的校史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母校的感恩,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4]。校史教育从广义来说,是指师生在校园中,接受着学校历史积淀形成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校风学风以及学习、生活、科研规范等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从狭义来说,校史教育涉及师生身边的感人史实、动人事迹、骄人业绩,他们耳闻目睹,甚至是参与其中的,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杰出名师自强不息,勤严治学,追求真理的崇高人格和高尚医德,铭刻于学生记忆中,时刻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医德文化的熏陶,让学生的思想行为深深打上医者印记,恪守医者职责。医德培养不仅需要外部教导,也需要自我认同,校史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医德内化,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到心中有尺度,行动有标杆,践行医者使命。
校史研究是系统性工程,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当前,高校校史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校史的连续性、准确性、教育性还需进一步改进。对此,首先要完善高校校史研究工作的管理机制。包括成立校史编辑委员会,由党政主要领导人规划协调校史研究工作,下设校史研究室负责日常工作。遴选组建热心校史研究,政治理论基础深厚,编审经验丰富的研究团队。保障经费投入,给予课题支持,鼓励师生参与校史、校情研究,将校史研究工作规范化、长效化,从而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宣传的重大作用[5]。其次,将校史研究与医学生医德培养统一起来。校史研究并不是简单地追本溯源,不但要挖掘总结学校品德高尚的医者事迹,更要概括凝练先驱的医德思想,继承升华几代人形成的医德文化,才能形成具有独特性、生动性、教育性的校史,达到切实促进医学生医德培养的作用。如福建医科大学创始人侯宗濂校长,从教72年,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在古稀之年,侯教授开始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经常在自己身上扎针体会针感。乐道敬业,求是创新,广博精深的治学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名誉校长吴孟超院士,从医70余年,以九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以无尽赤诚善待病人,体现了崇尚医德、倾心为民的高尚品德。福建医科大学名师济济,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认同,道德追求和行为模式,让医学生形成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贴上学校独特的文化标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医德观。
校史馆对外是展示高校发展历程,办学成就和扩大社会影响的窗口,对内则起到讲述校史沿革,凝练大学精神,学习大师风采,对广大师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功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27号令)指出“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有条件的高校档案机构,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在档案馆的基础上建立和开放校史馆是发挥档案馆宣教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档案工作的努力方向。
校史馆是高校重要的文化工程,对其选址建设要慎而重之,既服务于高校发展的全局规划,又能凸显校史馆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其展示宣教的积极作用。校史馆建设又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建设之初应科学布局,预留发展的空间,以满足校史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实物不断丰富的需求。校史征集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从档案馆,学校相关部门,校友和历任领导处收集具有相当价值的校史资料。校史陈列要主线分明,脉络清晰,以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办学特色为脉络,以学风校风建设和标志性成果为重点,以名师风采和杰出校友为亮点,生动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充分展示学校所取得的各项荣誉和成绩,体现校史展览的导向性、思想性、教育性。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校史馆被越来越多高校所应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都建设有校史馆网站,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布局优美,访问便捷,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数字校史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灵活性、针对性和便捷性,能够在更大范围起到宣教作用。
学校要树立医德大教育的理念,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医德教育,利用校史教育作为载体,构建由学校行政管理,教学、思政工作各方人员组成的医德培养队伍,改变医德教育队伍单一化的现状。学校可组织精熟学校历史、具有科研精神、文字功底扎实校史研究和编纂团队;安排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经验丰富,领导协调能力俱佳的档案馆人员或宣传人才担任校史馆人员,充分利用校史馆开展教育活动;鼓励语言表达能力强、形象气质优秀、临场应变良好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参与校史展览的宣传讲解工作。同时,还可以在热心的校友和学生中选拔校史馆志愿讲解员和文字编辑,组织社会实践队开展校史资料采集,调动学生参与校史研究和宣教的积极性,达到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医德教育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医学院校应以校史教育为抓手,促进全员育人,形成医德教育齐抓共管、交叉渗透、凝聚合力的新局面。
医德培养是一个系统性、连续性的教育体系,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确定不同的目标。医德教育根据自身特点和规律,大致形成了新生年级提高医德认识,陶冶医德情感,二、三年级锻炼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实习阶段养成医德习惯的教育体系。校史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贯穿医德教育的重要节点。医学生初入大学,学习目标茫然,职业认识不清,医德情感缺乏,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时期。高校可组织本校校史讲座,安排新生参观校园,选拔学生志愿者宣讲校史馆,让校史校情深入人心,让学生知校爱校荣校。各学院举办院史院情讲座,突出介绍本学院专业发展、科研成果、知名校友等,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增强职业认同,逐渐培养医德情感。适时举办校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讲解大赛等,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在二、三年级的专业学习阶段,学校可配合《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护士人文修养》等医学人文课程的展开,进一步组织开设校史课程,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确定课表学时,系统规范、深入全面地进行校史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应编写校史教材,开设校史方面的选修课,对其中的医德精神、医者使命、名师事迹进行剖析宣讲,形势与政策课也可适当增加校史的选题。课程化学习之外,还可以邀请学校领导、杰出教师和知名校友就学校历史发展、人才培养、医学生涯等主题进行讲座,让学生牢固树立医德信念。在实习阶段,各临床实习医院可进行院史院训教育,增强实习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创造机会让医德标兵和道德楷模与学生加强交流,注重在工作过程中的言传身教;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和廉洁警示教育;离校之际在校史馆或标志景观前进行毕业典礼,感恩教育。总之,让校史教育渗透到医德培养的各个环节,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校史教育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校史景观设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起到彰显大学文化内涵,潜移默化育人和营造良好生活学习氛围的作用。校史景观包括历史遗迹、杰出人物雕塑、名言石刻石碑、特色建筑等,如希波克拉底和南丁格尔雕像、医训石刻、校友墙,无不让医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珍视自身的使命。选择校史景观开展医学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在希波克拉底雕像前咏诵医生誓词,在南丁格尔广场进行护士宣誓和授帽,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更能达到激发医德情感,坚定医德信念的目的。
在校园建设中,还可以考虑保留、修缮一些标志性的历史建筑;采用校史名人、对学校贡献突出的领导和杰出教师等名字命名道路,桥梁,建筑物;建造反映校史变迁的景观等,为校园增添一份人文气息和历史感,达到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范以农.医德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6-18.
[2]吴 进,罗 慧,张 彪.高校校史的育人功能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6):114-118
[3]叶一舵.心理学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210
[4]姚晓波.浅论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广东省七所高校调查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88-90.
[5]王晓峰,丁立新. 关于加强校史研究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6):174-175.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