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福州 350013
猪结肠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江 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福州 350013
猪结肠螺旋体病 (procine colonic spirochetosis,PCS)是一种由结肠菌毛样螺旋体导致猪出现结肠炎的一种传染病,又称猪肠道螺旋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生长肥育猪,其中多见于20~50 kg体重的猪只,可导致感染猪出现排水样稀粪,降低饲料转化率,在中后期还可出现血便,甚至死亡现象。近10多年来,该病在世界各地的规模化养猪场中越来越普遍,成为影响养猪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
该病的病原为结肠菌毛样螺旋体,长6~10 um,宽0.25~0.30 um,具有特征性的4~7根环绕胞浆的鞭毛,末端尖细,并具有典型螺旋状前进的运动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培养环境需厌氧,具微溶血性。该病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数天,在4℃环境温度下可在粪便及污染的土壤中存活数月,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用普通的消毒药均能迅速将其杀灭。
该病的潜伏期为3~20 d,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猪只感染菌体数量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猪只长途运输、突然更换饲料、饲养密度大、猪舍潮湿以及猪场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均易诱发该病的发生,其中尤以饲料突然更换后1~2周最常见。主要发生于20~50 kg体重阶段的肥育猪,也发生于断乳保育猪或50 kg体重以上的中猪,种猪和哺乳仔猪很少发生。该病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接触传播。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猪或患猪的粪便和污水,此外,猪场中的垫料、水槽、冲洗猪栏的污水、猪场内的其他生物(如鼠、蟑螂等)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该病的发病率通常为5%~10%,有些猪场某一阶段或某些栏中的感染率可达100%。
在饲养管理条件改变后(如换料后1~2周),猪只出现腹泻。初期,患猪多数排出绿色或棕色水样稀粪,有的排出黏液样稀粪。感染猪还出现消瘦、弓背症状,但采食仍基本正常。随着病情发展,患猪排出粉红色稀粪,并出现少量患猪死亡。整个病程可持续2~14 d,多数病例会自愈,有些病例自然康复或治愈一段时间后又会反复出现腹泻症状。
病死猪外观消瘦,个别皮肤苍白。病程短的病例,剖检可见盲肠和结肠肿大明显,切开盲肠和结肠可见肠内容物松软并含大量黏液,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病变。有些伴有明显的溃疡和坏死灶。病程稍长的病例,剖检可见盲肠和结肠肿大坏死明显,切开肠道可见内容物为粉红色糊状物,肠壁增厚坏死,肠内膜表面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溃疡,肠系膜淋巴结和结肠淋巴结肿大明显。除大肠病变外,其他内脏器官病变不明显。
在生产实践中若猪场中的保育猪或育肥猪经常出现排黏液性或麦粥样稀粪,那么要怀疑是猪结肠螺旋体病。要确诊,一方面在发病早期,取相关病例的结肠或盲肠的肠壁内刮取物直接镜检或固定染色后镜检,检出菌毛样螺旋体;另一方面取病变盲肠和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切面,可检出大量的猪结肠螺旋体黏附在肠上皮细胞顶端而形成浓密的毛发状结构(又称为“假刷状缘”)。此外对分离出的螺旋状细菌进行PCR检测或生化试验进行鉴定,结肠菌毛样螺旋体具有弱溶血性、能水解马尿酸盐、D-核糖阳性等特性。
在临床上,该病还需与猪增生性肠炎、猪痢疾、猪鞭虫病、猪小袋纤毛虫病以及猪沙门氏菌病进行鉴别诊断。猪增生性肠炎是由劳森菌引起的,在临床上也有血痢的症状(以排黑褐色稀粪为主),但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回肠段,可导致肠壁增厚、变硬,肠内容物空虚,肠壁皱褶明显并出现坏死病变,使用延胡索酸泰妙菌素、磷酸替米考星、磷酸泰乐菌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均有较好效果。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各种日龄猪均易感,在临床上以排黏液性和出血性稀粪为主,在同一栏内的猪只传染快、发病急、死亡快,剖检主要病变为盲肠、结肠及直肠内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肿病变,但肠壁坏死病变不明显,肠内容物混有血液、黏液以及组织碎片,刮取病变肠内膜镜检可见大量猪痢疾密螺旋体,首选的治疗药物为乙酰甲喹。猪鞭虫病(又称猪毛首线虫病)是由毛首线虫寄生在猪盲肠和结肠内导致猪出现顽固性腹泻的一种寄生虫病,在临床上除了排带黏液和血液的稀粪外,患猪还有病程长、消瘦、贫血、衰竭等症状,剖检可在盲肠和结肠内检出大量毛首线虫及其虫卵,应用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左旋咪唑等药物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猪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寄生在猪盲肠、结肠内导致腹泻的一种原虫病,各种日龄猪(哺乳仔猪除外)均可发生,其中以断乳后保育猪多见,主要表现为猪只在换料或其他饲养条件改变后1~2 d即出现腹泻症状,排出的粪便为黄绿色或灰黑色,剖检可见盲肠和结肠肿大明显,肠内容物为黄绿色,肠黏膜有充血或出血斑,使用甲硝唑或地美硝唑、磺胺类药物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猪沙门氏菌病(又称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猪腹泻的一种传染病,发病日龄多见于2~4月龄小猪,在临床上除了出现顽固性腹泻、粪便为黄绿色并夹带纤维絮状物外,在发病中后期可见患猪的耳朵、腹下、四肢末端皮肤发红发紫,剖检可见盲肠和结肠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增厚坏死,肠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糠麸样坏死组织,在发病初期使用磺胺二甲基嘧啶和金霉素治疗有一定效果,对中后期则治疗效果差。
6.1 预防 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供预防,在生产实践中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采取生物安全措施来预防该病。首先,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不要到发病猪场去引种猪;其次,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场的各项生物安全工作(包括猪场的灭鼠、杀虫和防鸟工作),保持猪舍的卫生清洁和干燥,保证通风和透光,不同批次猪不混群饲养,提倡“全进全出”饲养模式,杜绝饲喂霉变或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尽可能避免猪场中的各种不良应激 (特别注意换料应激),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可用漂白粉对饮用水进行定期消毒,不用池塘内污水来冲洗猪圈。
6.2 治疗 该病的治疗方案与猪痢疾相似,可选用乙酰甲喹 (又名痢菌净,按每吨饲料添加 100~200 g,连用5~7 d)、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预混剂(按每吨饲料添加100 g,连用5~7 d)、盐酸沃尼妙林预混剂(按每吨料添加75 g,连用10 d)、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预混剂(按每吨饲料添加50 g,连用7 d)、磷酸泰乐菌素预混剂(按每吨饲料添加100 g,连用7~10 d)、盐酸林可霉素预混剂(按每吨饲料添加44~77 g,连用1~3周)等均有一定效果,其中首选药物为乙酰甲喹。此外,对有排血便的病例可结合肌注维生素K3或维生素B12注射液等来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
B
1003-4331(2014)03-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