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和辉 福建省邵武市大竹镇兽医站 354015
一起猪丹毒的诊治及体会
肖和辉 福建省邵武市大竹镇兽医站 354015
2014年6月,邵武市大竹镇洋坑村李某养猪户饲养的118头猪发病,经检查诊断为猪丹毒,经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用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猪丹毒 诊断 治疗 体会
猪丹毒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较广,现在逐渐呈散发性,发生也较少,在一些猪场偶发,往往与该猪场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危害极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多雨炎热季节多发。患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都是传染源。该病分布较广,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多发于架子猪,病程2-4 d,大猪病死率40%~90%。猪丹毒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盐腌或熏制的肉内能存活3~4个月,在掩埋的尸体内能活7个多月,在土壤内能存活35 d。该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进入肠道,引起发病。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2%福尔马林、3%来苏儿、1%火碱、1%漂白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笔者2014年6月接诊了一起猪丹毒。现将诊治情况总结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2014年6月5日,邵武市大竹镇洋坑村养猪专业户李某到我镇兽医站求诊:称其饲养的118头大小猪6 d前开始零星发病,现已全部发病,其中母猪8头,已死亡1头,40 kg左右的架子猪死亡5头,断乳猪死亡2头,无论大小猪,或已死亡的猪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斑疹,大的有硬币大,有的猪不食,躺着喘粗气,驱赶不愿走动,体温升高到42℃以上,大部分食欲下降,发病初期以为是圆环病毒感染,对发病猪用黄芪多糖加磺胺间甲氧类药物以及头孢噻呋钠治疗,不见明显效果。
进入猪场后对所有存栏的猪进行全面的临床症状检查:发现无论大小猪,在其体侧、四肢、胸部、臀部、有的背部等处可见大小不同的疹块,大的疹块有铜钱大小。这些疹块中心苍白,有的呈紫色、有的呈黑色。用手触摸略高于皮肤表面。部分猪精神差,驱赶不愿走动。患猪躺地上,呼吸急促,结膜发绀,疹块中心有坏死症状,并形成痂皮,体温高达42℃,粪便干硬,附有黏液。
可见病死猪皮肤上有显著的特征性疹块,颈部、背部、体侧较多,其他地方如头、耳、腹部、四肢也有,疹块高于皮肤,大小不一,多呈方形、棱形或不规则形。天然孔黏膜瘀血。剖检发现脾脏肿大,颜色呈樱红色,切面髓质隆起,实质易刮脱;肝充血;心内膜小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淋巴结充血、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多汁,有出血点;肾脏瘀血、肿大,整个肾呈弥漫性暗红色,皮质部有多量小出血点;胃及十二指肠发炎,表面有出血点。
4.1 涂片、镜检分别取高热期的猪耳静脉血液、皮肤疹块边缘部血液或渗出液、慢性病例关节滑囊液分别作病料,直接涂片,干燥后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纤细的小杆菌,散布于细胞之间。
4.2 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猪一小块肝组织作病料,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划线,置37℃恒温箱中培养48 h,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可见生长出针尖大小、透明露滴状细小菌落,有的菌株可形成狭窄的绿色溶血环,挑取典型菌落纯分离培养后,再作明胶穿刺培养,4 d后,可见呈试管刷状生长,明胶不液化。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检查、病死猪剖检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猪丹毒。
患猪确诊后进行了紧急治疗,首选对猪丹毒杆菌高度敏感的青霉素治疗。对未出现体温升高尚有食欲的患猪每吨饲料添加10%阿莫西林1 500 g,连喂7 d,并在每千克饮水中添加0.5 g电解多维。对食欲废绝、体温升高的患猪每千克体重用青霉素3万u和链霉素1.5万u联合用药,每天2次,并用氨基比林10 mL(根据猪的大小按说明使用剂量)配合降温。
经过上述治疗一周后未再发病,患猪基本痊愈。为防止复发,再用上述用量的阿莫西林拌料连喂一周进行巩固治疗,此后未再发病。
1)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饲料,防止饲料霉变,多雨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经常保持猪舍及猪体清洁,保持猪舍、猪体干燥。加强猪舍通风,定期彻底消毒,做好防暑降温,提高猪群抵抗力。注意杀死或驱除蚊、蝇和鼠类,做好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2)坚持自繁自养,尽量不要从外面引进猪只混养,如确实要从其他猪场购进猪只,必须先隔离观察2~4周,确认健康后方可合入大群饲养。
3)按免疫程序注射猪丹毒菌苗是重要有效的预防措施。可用选用三联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不仅效果很好,还省事,猪瘟免疫期可达8个月以上,猪丹毒与猪肺疫均为6个月,使用方法和剂量遵照标签说明。
1)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猪丹毒很重要。该病除急性型外,一般比较容易诊断。但该病必须与猪圆环病毒病、猪瘟区别。圆环病毒病主要是皮炎肾炎综合征:该病常发生于12周龄以上猪只,患猪食欲减退,轻度发热,不愿走动,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隆起,呈现周围红色或紫色而中央为黑色的病灶,病灶通常出现在后驱和腹部,逐渐蔓延到胸部或耳部,融合成条带状和斑块状。猪瘟主要呈急性型,患猪精神差,发热,体温40~42℃,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黏连,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肠黏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黏液或血液,患猪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黏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2)加强管理。笔者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此病与猪场的管理水平、饲养条件有关。在多起发生该病的猪场基本都卫生差、消毒制度不健全。水源不清洁,容易遭污染,进出猪场不消毒、换鞋、工作服等,甚至有的还混养禽类和狗。此外饲料也存在问题:配方不合理,保管不严,潮湿季节常霉变,品质不佳也常有。因此加强这些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也很必要。
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猪群保健计划,按照各种疫苗的使用方法,定期进行免疫注射。在饲料或饮水中定期添加保健药物进行猪群的整体保健。做好猪场环境卫生,驱除蚊蝇,合理处理猪的排泄物,保持猪场干净卫生。
B
1003-4331(2014)06-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