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趋势分析

2014-04-18 08:05姜庆五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死因城市居民年龄组

沈 洁 姜庆五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32)

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趋势分析

沈 洁 姜庆五△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32)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男女期望寿命的现状,分析期望寿命受年龄和死因影响的不同变化,探讨哪个年龄组、何种死因是导致我国近5年期望寿命变化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中国城市居民年龄别死亡率及死因别死亡率等数据,采用绘制寿命表法、期望寿命上升下降增减差异的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进行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差异的分析比较。结果2005—2010年中国城市的期望寿命不断上升,2005年为76.57岁,2008年达到峰值,为80.03岁。2005—2010年中国城市的居民死亡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在所有年龄组中,2005—2006年期望寿命的快速提高主要由55~85岁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所引起;2008—2009年,期望寿命下降0.49岁,主要是因80岁以上、尤其是85岁以上老人期望寿命下降所致。从病因别分析,2005—2008年,期望寿命3年内增加3.46岁,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对于期望寿命作用的快速增加(2.15岁,62.14%),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等外部原因,分别导致期望寿命上升0.75岁(21.68%)和0.64岁(18.50%)。肿瘤对期望寿命增长的作用为0.28岁(8.09%),传染病为0.06岁(1.73%)。2008—2010年,期望寿命在2年内下降了1.94岁,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的作用(1.22岁,62.89%)。结论针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大力宣传戒烟、减少肥胖、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将有助于期望寿命的进一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期望寿命的第二大因素,肺炎对于期望寿命的影响始终为负作用,建议在5岁内的婴幼儿和儿童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发病高危人群中接种肺炎疫苗,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肺炎发病,降低影响期望寿命的负面因素。

期望寿命; 期望寿命差异; 期望寿命年龄分解; 期望寿命死因分解

期望寿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活质量及人群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期望寿命的高低一方面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卫生医疗水平的制约[1],另一方面受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社会、甚至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制约[2]。

2010年,中国卫生部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的战略规划,对我国居民的期望寿命提出了进一步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期望寿命达到77岁。如何进一步提高期望寿命,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不断上升,尤其是中国城市居民的期望寿命,近年上升显著,北京、上海、广州等发展较快的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已位居世界高期望寿命水平城市之列。对于中国城市来说,如何在高期望寿命下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期望寿命、提升空间在哪里是一个新的挑战。

本研究从中国城市居民的期望寿命入手,了解2005—2010年间期望寿命的发展趋势,并采用分解法对期望寿命进行年龄别和病因别的分解,量化不同年龄和不同病因对于期望寿命提升或下降所起的作用,以期对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的进一步提升策略提供依据。

资料和方法

数据来源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年龄别死亡率数据和死因分析数据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3]。根据年龄别死亡率数据绘制寿命表,计算2005—2010年各年龄段的期望寿命。本研究共分析了33种疾病的死因及不同时期期望寿命的差异。本研究使用的是国家公布的数据,故不涉及伦理学相关要求。

统计分析期望寿命是年龄别死亡率的综合表现,因此任意两个人群(如男女两性)期望寿命的差异也就是特定年龄下死亡率差异的方程表达。对于每个年龄组,我们采用Arriaga法[4]将期望寿命的变化(总效应)分解成3个部分: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交互作用,同时将间隔5岁为一个年龄组,利用不同年龄的总效应具有可加性,分析不同年龄人群对于不同时期期望寿命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来预测总的出生期望寿命的年龄差异中,多大程度是由于年龄别死亡率的差异导致的。

l和T是寿命表函数,x是初始年龄,i是组间间隔年龄,a是计算寿命表的初始年龄(0岁时计算寿命表,则a=0),iex是组内平均余命,t是观察比较n年变化时的起始年份,iCSx为x+i岁时尚存人数的变化量。85岁以上年龄组只受死亡变化的直接因素影响。

另外,每个年龄组都在一定程度上受死因的影响,假设在任意一个年龄组任意死因对于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都等同于任意死因对于年龄别总死亡率变化的影响。死因别对于不同时期x年龄到x+n年龄死亡差异的影响估计公式[5]:

np指在t+n时期,由x到x+n年龄间,由病因i导致的死亡率,np指在t时期x到x+n年龄间,由病因i导致的死亡率,nr指在t+n时期x到x +n年龄间全死因总死亡率,nr指在t+n时期x到x+n年龄间全死因总死亡率。

每个死因对于在不同时间下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也是该死因在该时间段开始和结束时影响的差异,甚至在某个因素造成的特定死亡在不同时期都呈现下降趋势时,下降的差异率也将改变期望寿命的总差异。

结 果

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趋势图1显示了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发展趋势。由图可见,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的期望寿命不断上升,2005年为76.57岁,2008年达到峰值80.03岁,之后稍下降,2010年为78.09岁。

按照期望寿命的趋势图,我们将2005—2010年分成2个阶段:2005—2008年,期望寿命上升阶段;2008—2010年,期望寿命下降阶段。

2005—2010年中国城市死亡率近年中国城市居民的死因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性疾病是导致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且死亡率逐年提高。2005年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为227.93/10万,2010年上升为268.4/10万。循环系统疾病中,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导致的死亡率最高,且死亡率逐年上升。

恶性肿瘤是导致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2005年死亡率为124.86/10万,2008年快速上升为166.97/10万,2010年稍下降为162.87/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快速上升主要是由于肺癌死亡率的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31.44/10万快速增长为2008年48.25/10万。另外,肝癌的死亡率有下降趋势,2005年为25.17/10万,2008年下降为22.36/10万,2010年稍上升为24.76/10万。

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中传染病的死亡率维持在6.21/10万~6.76/10万。其中呼吸道结核的死亡率有下降趋势,2005年为2.84/10万, 2008年下降为1.48/10万,2010年稍上升,为2.32/10万。艾滋病的死亡率逐年上升,2005年0.04/10万,2010年为0.29/10万。

年龄别期望寿命分解2005—2006年期望寿命的快速提高(1.92岁)主要归功于55~85岁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图2)。其中70~75岁居民提高了0.5岁,在所有年龄组中提升最高。2005—2006年,0~10岁年龄组的期望寿命增值为负值,尤其是0~1岁婴幼儿的期望寿命有明显的下降。

2006—2007年,期望寿命小幅增长0.5岁,主要是70~85岁年龄组的增长所致;2007—2008年,期望寿命增长1.04岁,主要是80岁以上老年人组的增长所致,尤其是85岁以上的老年人,期望寿命增长了0.24岁(近20%)。

2008年开始,期望寿命出现下降趋势。2008—2009年,期望寿命下降0.49岁,主要是80岁以上,尤其是85岁以上老年人的期望寿命下降所致;2009—2010年,期望寿命下降1.45岁,除了5~15岁青少年的期望寿命稍有上升外,其余年龄组的期望寿命均下降,尤其是80岁以上老年人,期望寿命下降幅度最大(0.78岁)。

从2007年开始,无论期望寿命总体上升还是下降,60~80岁组的作用稳定,图2中呈直线状。

病因别期望寿命分解期望寿命的病因别分解显示(图3):2005—2008年,期望寿命快速增长,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等外部原因对于期望寿命作用的快速增加;2008—2010年,期望寿命下降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的作用。

循环系统疾病对期望寿命的作用循环系统疾病中,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较大。2005—2008年期望寿命上升阶段,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作用分别为1.07岁和0.74岁,占84.19%。从年龄别作用来看,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各年龄组别的作用都类似,各条年龄别的曲线都类似。期望寿命上升阶段,主要为55~85岁老年人的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上升作用所致;期望寿命下降阶段,主要是80岁以上老年人的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下降作用所致。一般而言,脑血管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上升作用更明显,其作用曲线都较心脏病的高,除了8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下降作用更大(图4)。

呼吸系统疾病对期望寿命的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最大(图5)。2005—2008年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为增加0.71岁,主要是65岁以上老年人对于期望寿命增加的作用,占88.73%;2008—2010年期望寿命下降阶段,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为减少0.07岁,主要是80岁以上年龄组对于期望寿命的下降作用,占80%。肺炎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始终为负作用,在期望寿命下降阶段的负作用更显著。从肺炎年龄别作用来看,主要是5岁以下年龄组及75岁以上老年人的负作用结果,占80%以上。

肿瘤对期望寿命的作用 肿瘤疾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主要是肝癌的作用(图6)。2005—2008年,肝癌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为增加0.27岁,2008—2010年,肝癌的作用为减少0.08岁。从肝癌的年龄别作用来看,肝癌对于期望寿命的年龄别作用曲线呈现明显峰状,从25岁开始不断上升,65岁时达到最高峰,增加0.038岁,之后逐渐减低,肝癌对于35~75岁年龄组期望寿命的作用起主导作用,占77.78%。肺癌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始终为负作用。从年龄别作用来看,期望寿命上升阶段,除35~55岁为正作用外,其余年龄组均为负作用,70岁以上年龄组的负作用起了主导作用;期望寿命下降阶段,55~70岁以及80岁以上年龄组的负作用起了主导作用。

传染病对期望寿命的作用 传染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主要是呼吸道结核的作用(图7)。2005—2008年呼吸道结核的作用为增加0.05岁,2008—2010年的作用为减少0.02岁。呼吸道结核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随年龄不同而异,0~30岁对于期望寿命的正作用较弱,从30岁开始作用不断加强,75~80岁出现一个高峰。55~70岁年龄组的正作用对于期望寿命的上升作用最大。呼吸道结核对于期望寿命下降(2008—2010年)的作用随年龄变化不明显。

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对期望寿命的作用 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对于期望寿命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图8)。2005—2008年该作用为增加0.64岁, 2008—2010年为减少0.24岁,其中主要是交通意外、溺死的作用。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对于期望寿命的增加的作用随时间变化而异,1岁以下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为负作用,1~80岁作用都存在,并在15岁时出现一个小高峰,作用增加0.03岁,35岁和75岁各有一个高峰,作用均增加0.05岁;外部因素对于期望寿命的下降作用随时间变化不大,作用在-0.001岁以内。

讨 论

期望寿命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6-8]。期望寿命可以反映出国家或城市人群的健康状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发布《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根据人均预期寿命、受教育水平和人均GDP 3个指标来计算人类发展指数,对各国进行评估。

我们研究发现近5年来,影响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期望寿命与死亡率密切相关[9-11],期望寿命是根据各个年龄死亡率计算出来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综合表达各个年龄的死亡率水平,而期望寿命并不只受死亡率的影响。我们对期望寿命进行了病因别的分解,以期了解何种病因是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我们发现对于期望寿命的上升,起主导作用的是循环系统疾病,62%的期望寿命增长是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的作用。这一结果与许多其他国家城市,包括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台湾等的发现一致[12-16]。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循环系统疾病中,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对于期望寿命的增减作用较大,占84.19%。年龄别分析显示,55~85岁老年人的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控制对于期望寿命的上升作用起主导作用。另外,年龄别曲线中我们发现,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各条年龄别曲线都类似,说明各个年龄组别的作用都类似,也提示这两种疾病有类似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可能增加脑血管病危险的因素有高血脂、肥胖、吸烟等。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为6.6‰,而随着危险因子数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例如,对于一个55岁以上、吸烟同时合并肥胖和高血压的成年人,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很高,如果再发生糖尿病,则危险性进一步升高。具有多种危险因子的人并不一定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遗传的易感性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就发病的概率来说,具有多种危险因子的人群发生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10倍以上。另外,目前在中国,尤其是在城市中,各种生活、生存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不健康生活方式,危险因子逐渐积累。比如,开始只是不良饮食习惯造成肥胖,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出现血压升高、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由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肥胖的发生率在不断升高,尤其是儿童肥胖,一些年轻人因为肥胖在30岁以前即出现高血压,同时已经合并不同程度的血脂和血糖代谢异常。危险因素的累积、发病的增加必定带来死亡率的不断上升,影响期望寿命。相反,如果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大力宣传戒烟,减少肥胖,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将有助于期望寿命的进一步提高。

恶性肿瘤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而对于期望寿命的增加,恶性肿瘤的作用仅为8%,说明恶性肿瘤虽然有较高的死亡率,但是其对于期望寿命的影响却并不与其高死亡率成正相关。期望寿命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恶性肿瘤是一类多病因、多效应、多阶段和多基因致病的疾病,病因学研究比较困难。近30年来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对一些常见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个人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肥胖等,环境有害因素和遗传因素等。我们发现肿瘤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主要是肝癌的作用,35~75岁年龄组肝癌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起主导作用,占77.78%。我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全世界约55%的肝癌病例发生在我国。我国肝癌的危险因素有病毒性肝炎、进食黄曲霉菌及其霉素污染的食物、水源污染、饮酒、遗传因素等。对35岁以上重点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干预措施,能进一步提高人群的期望寿命。

我们发现在所有的肿瘤疾病中,肺癌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始终为负作用。从年龄别来看,35~55岁的肺癌死亡率下降对于期望寿命有一定的正作用,但70岁以上的肺癌死亡对于期望寿命的负作用起了主导作用。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及早、广泛实施戒烟等干预措施及对烟草的有效控制均将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肺癌的发病,提高期望寿命。

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期望寿命的第二大因素。我们发现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对于期望寿命的影响最大,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死亡占88.73%。而肺炎对于期望寿命的作用始终为负作用,从年龄别来看, 80%的负作用是由5岁以下年龄组和7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引起,这与肺炎的高发年龄相符,肺炎一般高发于5岁内婴幼儿及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是免疫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建议在这部分人群中接种肺炎疫苗,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肺炎发病,降低影响期望寿命的负面因素。

我国期望寿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儿童死亡率的下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母婴疾病。但是随着人均期望寿命的不断提高,给我国尤其是城市带来了新的挑战,传染病已不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疾病控制由传染病转为慢性病、精神疾病、交通事故等方面。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传染病对于期望寿命的影响非常小,2005—2008年呼吸道结核的作用为增加0.05岁,2008—2010年该作用为减少0.02岁,而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病。根据第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统计数据[17],我国八成的死亡者死于慢性病,其中过早死亡的494万人中慢性病占75%,因此慢性病是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提升中的最大难题。慢性病控制与期望寿命增量的关系密切,对重点人群进行干预,并设定控制目标,可将慢性病的防治和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的预期目标进行量化分解。

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在过去的5年中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峰值80.03岁,位列世界高期望寿命城市之列。但是,中国还存在广泛的农村地区,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人群健康水平、公共卫生以及基本医疗服务等,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因此,要实现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中关于中国期望寿命的战略目标,不但城市在现有较高期望寿命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也需要在现有人群健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居民健康和期望寿命的因素,提出更有实践性的具体目标来提升期望寿命。

本文仅对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别、病因别进行了分析,这一分解分析的方法并不能直接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因素对于期望寿命的影响。希望今后能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获得更精准的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累积,以更好地了解期望寿命的长期趋势变化,并针对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吸烟、饮酒、肥胖等,作更深入的研究。

[1] Hashimoto S,Kawado M,Yamada H,et al.Gains in 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 from elimination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Japan[J].J Epidemiol,2012,22(3):199-204.

[2] Harper S,Rushani D,Kaufman JS,et al.Trends in the black-white life expectancy gap,2003-2008[J].JAMA, 2012,307(21):2257-225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DB/OL]. (2006-09-09)[2013-03-02].http://www.moh.gov.cn/ 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06/index.html.

[4] Arriaga EE.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the change in life expectancies[J].Demography,1984,21(1):83-96.

[5] 王艳红,李立明.中国1990-2005年不同时期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3):262-266.

[6] LˊAbbe EN,Steyn M,Loots M,et al.Life expectancy of the 20thcentury Venda:a compilation of skeletal and cemetery data[J].Homo,2008,59(3):189-207.

[7] Ginter E,Simko V.Health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European Union[J].Cent Eur J Public Health,2010,18 (4):215-218.

[8] The Lancet.Health in Afghanistan:hope and future[J]. Lancet,2011,378(9808):1975.

[9] Carter K,Cornelius M,Taylor R,et al.Mortality trends in Fiji[J].Aust NZJ Public Health,2011,35(5):412 -420.

[10] Cardoso AM,Coimbra Jr CEA,Barreto CTG,et al. Mortality among Guarani Indians in Southeastern and Southern Brazil[J].Cad Saude Publica,2011,27(Suppl 2):S222-S236.

[11] Ballester J,Robine JM,Herrmann FR,et al.Long-term projections and acclimatization scenarios of temperaturerelated mortality in Europe[J].Nat Commun,2011, 2:358.

[12] Wen CP,Tsai SP,Chung WS.A 10-year experience with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measuring changes in health and health disparity[J].Ann Intern Med,2008, 148(4):258-267.

[13] Conti S,Farchi G,Masocco M,et al.The impact of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on life expectancy in Italy[J].Int J Epidemiol,1999,28(5):905-910.

[14] Klenk J,Rapp K,Buchele G,et al.Increasing life expectancy in Germany: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s from changes in age-and disease-specific mortality[J].Eur J Public Health,2007,17(6):587-592.

[15] Lenfant C.Clinical research to clinical practice-lost in translation?[J]N Engl J Med,2003,349(9):868-874.

[16] Yoshinaga K,Une H.Contributions of mortality changes by age group and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to the increase in Japanes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from 1950 to 2000[J].Eur J Epidemiol,2005,20(1):49-57.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DB/OL].(2009-02 -27)[2013-03-02].http://www.moh.gov.cn/ mohbgt/s3582/200902/39201.shtml.

The trends of life expectancy for Chinese urban citizens during 2005-2010

SHEN Jie,JIANG Qing-wu△
(Key Laboratory of Public Health Safety,Ministry of Education-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ends of life expectancy in Chinese cities during 2005-2010,so as to explore the age-specific and cause-specific contributions to life expectancy.MethodsLife expectancy data and 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year book Annual Statistics of Public Health in China.The difference in life expectancy was analyzed by decomposition methods, including age-specific decomposition and cause-specific decomposition.ResultsLife expectancy of Chinese urban citizens kept rising during 2005-2010.Chinese urban citizens had an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of 76.57 years in 2005,and reached its peak of 80.03 years in 2008.The main causes ofdeath in Chinese cities during 2005-2010 were circulatory diseases,cancer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The age-specific results showed that of the total increase of life expectancy,mortality changes in 55-85 age group wa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The cause-specific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life expectancy increased by 3.46 years within 3 years(62.14%)during 2005-2008,mostly 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circulatory diseases.Life expectancy was elevated by 0.75,0.64,0.28 and 0.06 years as a result of the reduction of respiratory disease,external causes including injury and poison,cancer and infectious disease,respectively.Between 2008 and 2010,life expectancy decreased by 1.94 years within 2 years,1.22 years(62.98%)of which was due to circulatory diseases.Conclusions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 such as giving up smoking,reducing obesity and living in a healthy lifestyle to reduce the risk of circulatory diseases could prevent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which could further increase the life expectancy.Immunization on infants under 5 years and the elders above 65 years are suggested to lower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neumonia on life expectancy for Chinese urban citizens.

life expectancy; life expectancy difference; age-specific contributions; causespecific contributions

R 181.3

A

10.3969/j.issn.1672-8467.2014.01.009

2013-03-25;编辑:张秀峰)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jiangqw@fudan.edu.cn

猜你喜欢
死因城市居民年龄组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我国死因认定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某肿瘤医院2010-2014年恶性肿瘤患者死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