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仲 福建省云霄县和平乡畜牧兽医站 363303
一起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报告
张以仲 福建省云霄县和平乡畜牧兽医站 363303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热性血液传染病,该病病原附红细胞体主要寄生于猪血液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感染该病后一般呈隐性过程,在受到外界应激条件下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溶血性贫血、黄疸和消瘦。近几年,福建省各地均有该病报道,对我省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3年4月,笔者诊治了一例猪附红细胞体病,治愈率达80%,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2013年4 月初云霄县和平乡某养殖户前来求诊,该猪场生猪存栏180头,属自繁自养的小规模猪场。其中有12头体重约40 kg的猪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猪只精神沉郁、嗜睡;患猪乏力,经常卧地不起;食欲下降,饲料槽残留大量饲料;体温达到41.1~41.5℃,持续几天不退;有个别患猪全身皮肤发红,指压不退色,粪便干燥。该猪场兽医在之前有用庆大霉素、青链霉素、恩诺沙星等抗生素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后又改用长效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抗生素,并肌注维生素C进行治疗,虽然用药后体温暂时有下降,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高热,疫情越来越严重,第3 d开始有1头患猪死亡。
患猪皮肤苍白或黄染;眼结膜潮红,有的皮肤发红,精神不振,被毛粗乱;食欲下降乃至废绝,体温41.5℃;大部分患猪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呈现贫血特征;眼结膜周围水肿,有大量分泌物,导致上下眼睑黏连;在两耳后、腹下的皮肤出现大量出血点;患猪粪便干燥,其表面不同程度带血;尿液呈酱油色;有的患猪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血液颜色变淡、变稀,且凝固不良;皮下出现大面积瘀血,并有弥漫性出血;皮下脂肪黄染;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表面有出血点;肾脏肿大,呈紫红色;胸腔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积液,心肌松弛。
4.1 直接镜检 抽取患猪耳静脉血,迅速滴一滴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再加入一滴生理盐水稀释,小心盖上盖玻片,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红细胞,然后在400×的高倍镜下观察,发现有的红细胞表面形成形状如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的附红细胞体。
4.2 染色镜检 无菌采集患猪心血涂片,姬姆萨氏染色,油镜镜检,在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可见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粉红色或紫红色的闪光颗粒。
综合上述情况,据其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最后确诊该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1)对患猪每千克体重肌注5%三氮脒5 mg,1次/d,连用2 d。同时,在另一侧肌注长效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20 mg,1次/d,连用3 d。
2)全群猪用土霉素拌料(按每千克饲料添加1 g),连用3 d;
3)对病重猪及时隔离并治疗,除按1)、2)方法治疗外,为恢复猪的体质和防止继发感染,再加注维生素C、维生素B12。此外,要加强猪舍和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
经采取上述措施3 d后,患猪病情开始好转,1周后未见新发病例,2周后回访患猪已痊愈。
1)鉴于猪附红细胞体病在猪群中的感染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因此,我们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在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保证饲料质量和饮水卫生,减少应激;做好消毒措施,保持猪舍及饲养用具的清洁卫生,定期做好猪场环境的杀虫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2)发现患猪后要尽快隔离,并对所在猪栏周围进行严格消毒。同时,除对患猪进行积极治疗外也要对未发病或隐性感染的猪进行药物预防,防止该病的蔓延和病情加重。
3)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许多疫病(如圆环病毒病)发生后均可诱发该病。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相关疫病的疫苗免疫工作,保持猪舍和环境的卫生清洁,定期喷洒杀虫药物。此外,在该病流行季节,可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土霉素等药物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4)治疗时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切忌因治疗1~ 2 d见精神有所好转就停止用药,导致治疗不彻底而反复发生。诊治过程还要看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B
1003-4331(2014)01-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