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科学性”是个伪命题
真正从学术高度对风水研究的成果为数很少,多数是对风水的基本概念作一些推广类的介绍。
风水作为存在了几百年的学说与实践,其学术地位历来极具争议。而在现代社会,风水究竟有没有科学道理,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虽然风水在古代民间,甚至在皇朝的陵墓选址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但从来未对上流社会视为正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自解放以来,风水就和其他的一些算卦相面等活动统统被斥为封建迷信而遭到彻底的禁止。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风水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从中看到商机的人士对风水表现出兴趣,至目前已有相当一大批关于风水的文章和书籍出版。
综观这些关于风水的著作,真正从学术高度对风水研究的成果为数很少,多数是对风水的基本概念作一些推广类的介绍。更类似于风水的启蒙读物,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其中,相当多的出版物是以风水原则的名义,指导别墅或居所的布局。这一类现代家居风水指南结合目前的购房热、装修热,成为书摊上的热销读物。无论学术研究还是休闲读物中,对于风水与科学的关系都缺乏准确的定位与解释。
目前对风水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试图挖掘风水内部的“科学内涵”,试图找出风水的科学依据。有很多的研究把风水中的某些做法,同现代科学中的景观原则或规划原则作比较,试图证明风水中含有科学道理。竭力洗刷风水的封建迷信色彩,或称风水虽然有封建迷信成分,但有相当的科学性,符合现代科学中的某些景观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类研究的态度,用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人甚至直接把风水称为中国古代原始的、初级的、朴素的自然科学,如景观学、造园学、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
风水同科学忽然扯上了关系,听起来的确令人费解。如果风水真的具有科学道理,甚至可以成为科学的一个分支,那岂不是各高等院校皆应开设风水课程。如果风水不能成为科学的一部分,以科学的名义来推广风水,恐怕是有悖于“科学的发展观”。在这一颇具争议的话题上,学者与公众多期待一个明确而又准确的答案。
刘力洲联(www5A)集团总建筑师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
其实关于风水与科学的关系,国外的学术界早已有定论。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者李约瑟先生在1956年对风水的科学性做出判断。他认为风水是跟土地有关的占卜形态和广泛的卜地伪科学。这一观点曾得到学术界广泛的支持,但在1968年被Andrew March否定。他反对把风水看作简单的信仰或是科学。风水只不过是一种对环境的含混与矛盾的理解。他的观点从哲学的高度确立了两个系统的各自独立性。
风水与科学是彻底的两个并行系统,无法互相验证与评判。如果风水是伪科学,那么科学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伪风水”?两套相对独立系统的观点并不难理解。
首先,两个体系的基础世界观是根本不同的。科学的基础是分子、原子等一系列现代社会广泛公认的世界观。而风水理论的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广泛接受的世界观,比如阴阳、五行、八卦。
其次,科学讲究的是实证。也就是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必能得到同样的结果。而风水是不可实证的。风水理论所涉及的因素过于广泛,且无法量化,如山形地势、地气龙脉,甚至还牵涉到生辰八字,星宿命相,从而不可能找到相同的条件,而对于涉及吉凶这样一个高度随机的话题更是无从实证。因而风水的关键与核心价值便是人为解释,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事后诸葛亮”。
风水不具有实证性,这也就回答了风水是否灵验的问题。Andrew March指出:风水与现实的关系有同时发生性,风水与现实的结果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因而否定了风水应验的可能性。
从本质上来讲,风水与科学是毫不相关的两个系统,不应该以科学来评价风水,也不可能以风水来评价科学。因而,挖掘风水中的科学性在哲学层面是不成立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风水研究致力于挖掘风水的科学性呢?风水研究中一句典型的口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出了挖掘风水科学性的真谛。目前国内的风水研究之所以试图证明风水的科学性,是因为要把对风水的研究正当化,或合法化。
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被定为科学,因而凡是科学的,或具有科学性的都被视为正当的或正统的。而不具备科学性的,不科学的,甚至被定为封建主义性质的,当然就不具备正当性,已失去了被研究的意义。研究“糟粕”是不被提倡的,所谓“精华”部分只好同科学扯上关系。换而言之,之所以强调风水的科学性,并不是因为风水具有科学性,而是为了使对风水研究具有正当性。
另一方面,假定风水中真有某些科学道理,甚至近似于现代科学中的景观学、造园学,我们又何必一定要从风水中汲取科学的营养呢?现代科学是如此的发达,各学科的分类高度系统化,景观学、环境学、建筑学不但理论体系高度发达,而且在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成为无所不包的应用科学。放着如此发达而又具体的现代科学不用,反倒去挖掘风水中的符合现代科学的“精华”部分来指导现代生活,岂不是脱裤子放屁?
从逻辑上来讲,如果风水中真有某些方面同现代科学相近,与其说科学验证了风水中的科学性,不如说是风水验证了科学的伟大。一个初级的、朴素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学说,同如此发达的现代科学相比,哪一个是糟粕,哪一个是精华,一目了然。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费力研究“糟粕”中的“精华”,有任何意义吗?
因此,在风水的科学性这一命题上,目前所谓的风水研究恐怕不但立论错误,更是毫无必要。
科学与风水的关系,对于这个在国际学术界早已有定论的命题,国内学者却视而不见,反倒重复半个世纪以前的过时命题研究。这反映出国内学术圈同国际学术环境的不接轨。即便是在中国古代城市史,建筑史这样一些非常中国文化的研究领域,国际上的研究成果也经常远远高于国内的研究水平。国内学术圈子对于国外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成果缺乏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对于最新研究成果没有更新的渠道与手段,仍处在一个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阶段。
学术研究的原则,第一要站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第二要有自己的原创性。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了解国际学术界的最新成果成为第一要务。这就要求具有得到国外学术成果的渠道以及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如果某个研究缺乏对本行业、本命题以往研究成果的起码了解,很可能只是做了一项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其结果也很可能早已被别人颠覆过。
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的论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在王其亨教授发表了第一批关于风水的研究论述后,其他的研究文章及书籍几乎都是在沿用王教授所提供的二手资料。之所以称其为沿用,而不是引用,是因为没有人肯注明出处。此外,在国内的学术腐败环境下,伪造证据屡见不鲜。在一些试图证明风水科学性的出版物中,李约瑟先生关于风水的论述多次被引用,但是其中“风水是伪科学”这句话,被故意删除。如果缺少了这句话,其上下文的含义则变成了论述风水是中国古代的科学。
因此,只要我们站得高一点,眼界开阔一点,多了解一些前人所发表的,特别是国际学术界的成果,就会发现“风水的科学性”是个伪命题。风水之所以要打出科学的大旗,是为了取得一件正当合法的外衣。明明是为了商业利益,却要以科学和学术的名义。信息泛滥,泥沙俱下,利字当头,却又冠冕堂皇,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