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天
摘 要:现代科学以“研究”作为其本质特征,它表现为一种“表象性”思维,即将一切存在者对象化从而进行摆置、支配和计算,由此,现代社会进入了一种现代科学“座架”的异化状态,而现代人却沉溺在现代科学制造的消费社会的迷梦中不能自拔。对现代科学“座架”的控诉,要求进行一种面向日常生活的对现代社会的真正的“沉思”,正是在这种“沉思”之中,创新被视为现代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对于始终介入现代社会的科学来说,创新从来不是答案,而毋宁说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关键词:消费社会;现代科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74-02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以至于我们几乎认为已经清楚了什么是科学,将“熟知”当作了“真知”,而未对科学做出合适的沉思;而科学又离我们太远,乃至于我们必须对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种切身的描述,以达到对科学的初步规定和理解。消费生活先行于人的其他日常生活更好地切中了科学的图像,因此,对科学的认识首先必须先行描绘出人在消费社会中的真实存在状态。
一、现代科学的图像:消费社会
按吉尔·利波维茨基的指认,人们进入了超级现代时间,人们来到了空虚时代。在他看来,人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化、较少强制性以及不再过多憧憬未来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理性等同未来主义的覆灭以及对现在生活的保护消费主义规范的胜利,而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此时此地的至上性”。
在这种超级现代时间中,个人仿佛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由,一种超级的个人主义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生活方式的巨大商业化的变迁中飞速地到来了,即使是马克思曾经雄心勃勃描述的阶级和阶级文化,在这种个人主义面前也变得模糊不清。当市场的私有化导致人们在马克思那里失去任何一种身份的认证而不得不由自己创造的“商品——货币——资本”关系埋葬自己时,现代性使得对个体权利的崇拜变得无以复加,阶级退后,个体上前,特别是“现在,用个人幸福取代了集体行为,用运动取代了传统,用新刺激取代了未来憧憬”[1]74。建立起了一种“不思未来的状态”,构成了“一个既是对现实不满的,又是保护消费主义的‘现在享受”。“消费主义”建筑在消费社会之上,消费社会在现代的到来,表明了人们进入了一种新型的现代性关系:个人在“现时轴心”中过一种“消费本体”的生活。消费社会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性,正是流光溢彩的世界的狂热购物中,人们重新唤起了自己的时间体验,并像体验奇遇那样来重温这种独特的时间体验,人们在消费中随心所欲地对自己所认为的独特的生活因素进行组合,构建自己的消费节奏和意愿行进方式,在消费中,人们进入了完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他只需遵从自己的“绝对命令”而生活,在消费中,人们完成了对现在和未来空白的填补,使得那平凡的时间充满了奇迹。
消费是一种诱惑的进程,它意味着直面诱惑,意味着实现诱惑的完成、填补诱惑。也就是说,正是在消费中人变成了诱惑物,从而将时间变得可以自由管理和随意支用,还将现时的这种诱惑变成是“私有的”。人们享受这种“私有化”的过程,在这种消费的“即时——现在”的时刻,人们的生活逻辑是“我消费故我在”、人们的生活宣言是“我的私生活我做主”。
当人们以个性化的消费诱惑进入日常生活时,人们并未察觉真正的消费结构,表现为:当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人们正在被消费,人们遵从自己的意愿选择的消费方式其实正遵从着别人的意愿。人们的消费是在被规划和指导之下的,然而人们却又不囿于这种专业组织和专业设计人士的规划和指导,即是说尽管在日常生活的各种领域,人们均受到设计者的“设计”,但人们同时以“选择”对抗这种“设计”,当消费完成的时候,人们就完成了对设计者的“设计”。这正是消费社会的矛盾所在,追求标新立异,追求史无前例的个性化实际上导向了大众化、庸常化,而大众化、庸常化又反过来刺激着对标新立异、对个性化的追求。也就是说,“消费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架构,它使得个体摆脱了社会依赖关系,使得同化以及排斥过程加速了,它还造就了一些漂移着的运动着的个体,一些最大限度地让人特异化的生活方式从而也被其世界化了。”[2]129
消费时间使得“个人的观念——享受生活”的欲望和诱惑得到了加强,人们在消费时间中感到了一种“解放”,人们感到了“自由与平等”,在这一刻,人们抛掉了日常生活的繁重,生活变得不再是负担,而是对自己的负责,可以说,人们以消费时间的方式进入社会,进而实现社会化,人们在消费社会中,展示自己的理性,通过对各种诱惑的完成和驾驭实现自己的个体化。在消费中人们充分获得了对自身的一种现代性认知,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科技全面地介入日常生活,甚至人们直接就将科技等同于生活。当科技不仅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当下,并且覆盖着人们生活的未来,科技就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好像在那里,人们的生活提前被科技所决定和指引。
二、现代科学的本质:座架
对消费社会的描述,至多表明人们以无意识的方式进入了现代科学的图景中,尤其是当人们越投入“消费”中,沉迷于它制造的美丽幻象,人们就越不能把握什么是现代科学。这就需要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对现代科学的本质进行反思。
在庸俗的观点里,机械论的看法占优势地位:发展是线性的,現代就意味着新的对旧的进步和胜利,然而这种看法并未抓到现代科学的本质。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今天称之为科学的东西的本质乃是研究(Forschung)”[3]887,科学以“研究”的方式显现自身,并且以这种方式介入日常生活,它并不在于使用思辨性的概念和命题对经验和事实进行普遍性的研究,而是“对存在者做出说明,说明存在者如何和在何种程度上能够为表象所支配。”[3]896换言之,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在于“表象化思维”,也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带到自身面前来,使得人能够实施自己的“算计”。只有当人开始“计算”之时,即把那研究的对象表象为确定性,我们才真正达到了作为研究的现代科学。现代科学正是在把现实之物对置的过程中显示自身,表象性思维的研究由此意味着:它能够预先计算研究对象的未来进程,能够事后计算研究对象的过去,在预先的计算之中,自然作为对象受到了摆置,在事后的清算中,历史受到了估算。研究意义上的计算和加工就是将某物变成对象之物,将某物列入对象物的考察方式与范围中,它无时无刻不在期望着“某物对象化”以便将任何的某物纳入自己的领域。于是,现实之物变为了可能之物,可能之物变为现实之物,在场的某物终究会变得不在场,而不在场的某物也随时到来。
海德格尔将现代科学的这种本质描述为“座架”。现代科学“座架”生活世界,意味着对自然和历史的摆置。自然作为科学技术的材料库在科学研究中的现身,万物作为科学的原材料。不难发现,在现代科学摆置自然的过程中,发生了“科学的辩证法”,作为自然的立法者的人在现代科学的“座架”状况中变得越来越不像是主人,毋宁说是科学的奴隶,通过科学技术人陷自身于被摆置的境地,科学反倒成了主人。结果,人不论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座架,都意味着不断地丧失自己,也就是说,现代科学规定了人的命运,人们只能通过现代科学去想象生活。结果是,人通过现代科学写出了历史的“悲剧”:无家可归成了現代人的一种真实命运。
三、现代科学的内涵:创新
科学介入生活的主要特征是:科学不断创造物,不断变换物的新形态和方式,这正好与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现代社会的突出意象是:人们的生活不断被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所覆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被分割为不同的领域,人们在诸如医疗的、饮食的、消费的、教育的“创新”中,将自己异化,概言之,所谓的“创新”不过表象为物质的不断更替与变换,呈现出线性的单一发展状态,正是在这种片面的、切割的状态中,人们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换言之,人们越是生活在物质的“创新”中,人们越是生活在现代科学的表象思维中,就越来越生活在不断“算计别人”与“被别人算计”中,也越来越生活在“计算某物”与“被某物计算”中,于是生活就呈现为这样一个不断“计算”与“算计”的交织重叠的动态结构。
创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必然表现在科学对物的推陈出新中,不断更新与不断覆盖将人类生活的历史做成了类似于“考古学”的界层,当人们想辨识过往的历史发展只需要认真地“考古”就行了,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生活正是从现代科学中生长起来的,人类生活的图景的变化,也就推动着现代科学不断获得新的任务,不断想去把握自然和历史的真理,也就是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为人类设计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是,当人们沉溺于现代科技的操作之时,不管人们是关注当下还是侧重未来,人们都会感到与真正的生活失之交臂,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不能准确地把握现代科学的矛盾之处。
问题是:现代科学图景的社会是安全社会么?在消费社会中这种随时到来的风险表现为:消费就是人抓住潮流,成为一个“时尚的人”,但是,消费社会就是社会把人抛下,使人成为一个“过时的人”。在现代科学介入社会则同时表现为:科学本身既可以给人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又可能把人类的未来变成一种危险和灾难。概言之,无论未来如何,一个现代科学操作下的社会已经形成,关于未来,我们不能问自己,而要问科学。
四、结语
现代科学作为人类的工具和智慧曾经在人类的启蒙,在对抗中世纪的黑暗、蒙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本身的计算理性以及“形而上”的特征,使得它反过来奴役人类,结果是现代科学造成了人类异化的局面。现代社会在科学的“座架”之下,处处充满着危机,人们却难以透过科学的“座架”看到这种危机,更枉称自我拯救和克服了。事实是,人们无不沉溺在现代科学所制造的美丽景象中,现代科学通过具体的、多样的现代生产和设计造成了狂热的消费,人们在即时的消费中暂时忘却了反思。海德格尔曾给出了一种对现代科学造成的可控制化的社会的解读,在他看来,只要保持着对现代科学的真正的“沉思”,既对现代科学的奴役保持拒斥,同时又沉入其中,随时准备接受其乐观和进步性,从而达到对现代科学的总体把握。人们或许可以借助海德格尔的思想姿态获得一种新的在现代科学图景中的生活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法]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斯蒂安·夏尔.超级现代时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法]吉尔·利波维茨基.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