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金富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总经理
当前,我国农机转型升级机遇和挑战并存,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很重视“三农”事业,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之后推动的农村土地新政、发展家庭农场等举措为我国农机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但由于中国国情不同于欧美、日本等,中国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应当从我国“三农”实际情况出发,走中国道路。
在看到中国农机产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不少问题,看到差距,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农机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机工业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机产业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力发展农机产业,推动中国农机转型升级,助推中国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农机行业的重要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安全,与之相关的农机行业因而备受关注和支持。经过发展,我国农机行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迅速增大。工业产值从2004年的89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615亿元,产业规模已占到世界的半壁江山;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以200马力为代表的大型拖拉机、大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大型联合播种机、遥控无人驾驶撒药机等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农机产品实现产业化,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但使我国农机工业创新体系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还突破了低量农药喷洒、机械采棉及动力换挡拖拉机等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人员数量快速增长,2013年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达到3.8万多个、农机专业户超过520万个,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产品出口贸易增势强劲。从2003年的总出口额不足20亿美元,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249.05亿美元,10年增长了12倍,与此同时,农机出口的品类结构及市场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看到中国农机产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不少问题,看到差距,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农机产业转型升级。
农机产业结构急待优化调整,例如,农机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生产的部分环节、部分领域迫切需要得到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支持,在整个产业链发展中,还未能真正形成专业协作、高效配合的产业集群;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农机技术水平整体落后,除个别产品与国际技术水平相当外,相当一部分产品只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组织主要由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构成,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规范的社会化体系结构;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较低,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竞争力弱。另外,我国农机行业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在上个世纪之前,欧美等西方国家不仅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而且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农机企业,形成了全球高端的农业装备产业体系。日本通过积极发展农民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将农机农艺有机结合,推动了日本农业机械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率还不到60%,农机行业仍处在规模扩张阶段,我国农机行业的转型升级应当选择中国特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快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中国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应当坚持中国特色、走中国道路。
当前,我国农机转型升级机遇和挑战并存,由于我国政府重视“三农”事业,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之后推动的农村土地新政、发展家庭农场等举措为我国农机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但由于中国国情不同于欧美、日本等,中国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应当从我国“三农”实际情况出发,走中国道路。首先要兼顾发展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互融合,实现农业产业向高产高效,资源生态永续利用方向转型升级;二是要建立农机工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农机工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突破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的关键性技术,升级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提高技术水平,引导农机产品技术和结构升级;三是要培育微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混合所有制企业创建,突出重点,兼顾特色,培养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四是要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农机大市场信息化和农机电子商务示范等,实现基础设施、农业装备、农业生产作业管理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五是要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培育服务主体,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升级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立农机金融服务体系,健全资金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形成双管齐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保障能力;六是要鼓励中国农机工业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全面提升农业装备产业整体水平,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并影响全球农机产业发展变革。
伴随各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试点工作的推进,家庭农场将在两会后迎来发展的重要窗口期。由于国家农业政策导向与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机工业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家庭农场的发展将催生农机用户需求的新变化和农机化发展新机遇,中国农机工业将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如果说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开启中国农村以联户承包为关键点的改革,那么,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轮农村改革窗口已全面开启,将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生产最稳定的微观主体,它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资源,以农业经营效益为主要收入来源,通过家庭及承包土地资源流转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自留地、宅基地及确权后的承包土地等资产通过担保抵押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利用市场化的金融手段提高农机装备的购买能力。也就是说,土地确权之后,家庭农场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而且可以促进家庭农场的生产资源要素通过权益形式实现资本化,使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使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变为一种可能,从而使农机需求特征和购买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农机工业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贡献突出。据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机械行业产值在过去十余年间,年复合增长率在20%左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9%,虽然农机工业规模在按两位数扩大,但仍然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90%的水平。从政策支持和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和机械化率仍处于发展中期,潜在空间大。
通过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一方面可以与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将重点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扩大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实现经营规模稳定、生产作业精细、粮食收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有可能实现其他农户已确权领证的承包土地资源向这些家庭农场流转,甚至成为主流。对于农业装备制造商来说,应当与时俱进,为家庭农业生产提供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和量身定做的农业生产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我国农机工业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