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卫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农业增产增收、应对气候变化与增碳减排相辅相成,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以气温升高为主导的气候变化已是事实,并仍呈加剧之趋势,将严重影响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全球中下阶层人口快速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化率迅速提高,世界粮食安全、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等危机日益突出。地球系统已经难以承受传统集约化农业施加的沉重压力,人类急需更高的智慧,进行农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实现粮食增产、资源增效和气候变化减缓的三赢。为此,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应运而生,其宗旨是在确保农业增产增收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和制度的综合创新,增强农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减少农业化石能投入和碳排放,增加农田碳储量。
大量的科学数据证明,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首先,以气候变暖为主导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兼有。以粮食生产为例,气温升高可能缩短作物的生长期,并加重高温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损害,从而导致作物减产;气温升高也可能延长高纬度和低温季节作物的生长期,减轻低温对作物生长的限制,从而利于作物增产。我们经过多年田间试验和历史数据分析,日平均温度升高1℃~1.5℃,我国东北的水稻和玉米增产显著;华北灌溉地冬小麦以增产为主;南方双季稻早稻呈现减产趋势,双季稻晚稻增产显著,南方中稻呈现减产趋势。大气CO2浓度升高,水稻、小麦均呈现明显增产趋势。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性天气,均不利于作物生产。而关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变化,由于对变化趋势的认识还不确定,目前还很难形成定论。气候变化是多因子互作的,由于实证研究不足,至今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综合影响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亟待深入研究。
其次,农业生态系统在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农产品的同时,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农业碳排放和碳捕获为例,全球人为碳排放总量中,13.5%来自农业;人为排放的CH4和N2O中,分别有50%和60%以上来自农业生产过程。如果农业生产方式不科学,不仅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而且导致系统生产力下降。但在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下,不仅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显著减少,而且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碳化物,并大量储藏在土壤中。农业增碳减排不仅可以降低大气CO2浓度,减缓气候变暖,而且可以增强农田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提高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促进粮食增产。以水稻生产为例,通过品种改良、稻作技术改进、节能减排政策创新,稻田CH4排放量可以减少30%左右,水稻单产及水肥效率可以提高15%左右。再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例,通过品种与水热的周年匹配、提高种植密度、减少前期施肥量,在确保作物高产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N2O排放,并提高土壤碳、氮储量。
农业增产增收、应对气候变化与增碳减排相辅相成,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耗国,也是碳排放大国,粮食增产与农田减排的压力最大,农业生产水平和模式多样。我们必须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利与弊,充分挖掘气候变化的增产效应;要系统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源与碳汇功能的转换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增碳减排潜力。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和制度的创新,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