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刘德忠 苏金平 徐梓耀
【摘要】 目的 观察PFNA固定与半髋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24例, 行半髋置换手术治疗, 对照组18例, 行PFNA固定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差异及手术具体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有限负重时间均远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置换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100.0%, 远大于PFNA固定治疗72.2%,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4.966, P<0.05)。结论 半髋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 患者依从性好, 病愈时间短, 并发症容易控制,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半髋置换手术;PFNA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病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严重, 有瘀血斑, 剧痛和压痛, 往往是由间接外力、纵向挤压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1]。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常并发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髓外固定、髓内固定、髋关节置换等手术疗法[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将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4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中男性29例, 女性13例;患者年龄58~71岁, 平均年龄(65.9±3.7)岁。9例伴发严重骨质疏松, 10例伴发高血压, 13例伴发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斑、局部肿胀、压痛等症状, 42例患者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参考改良Evans骨折分型法[3]进行分类:6例IA型, 7例IB型, 18例II型, 11例III型。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4例, 行半髋置换手术治疗, 对照组18例, 行PFNA固定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及具体症状等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42例患者入院诊治时均行骨科常规检查, 进行及时止血和消肿治疗及护理, 术前行常规硬膜外麻或全麻。半髋置换手术治疗:先予以手法复位, 纠正患肢畸形, 从髋后外侧入路, 选取小转子上1~1.5 cm处将股骨颈切断并取出股骨头, 对股骨髓腔实施磨锉后, 整复大小转子处骨折, 采用钢丝捆扎后取出髓腔锉, 冲洗并真空搅拌, 注入骨水泥, 选取适宜假体柄沿约前倾150度插入。PFNA固定治疗:选取PFNA钉, 取患肢大转子顶点上切口, 将髓钉插入, 闭合复位, 于C臂机下锁定股骨顶及头, 髓钉位置正确合理, 冲洗缝合。全部患者止血后均行局部包扎, 术后行常规抗菌治疗及护理。术后严密观察, 若出现并发症, 进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及对症治疗。
1.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创口大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有限负重时间等手术情况, 采用Harris评定标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病情及体征。疗效评价标准包括疼痛、下肢畸形、功能、髋关节活动能力等子项目, 总分为100分。优, 评分≥90分, 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疼痛消失, 正常活动完全恢复;良, 评分为80~90分, 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 偶有疼痛, 恢复正常活动后虽无症状, 但劳累后出现疼痛;可, 评分为70~80分, 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 疼痛减轻, 可做轻工作, 或遗留髋部不适、中度疼痛等症状;差, 评分≤70分, 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仍存在髋部疼痛严重, 下床活动困难, 需行再次手术治疗。优良率指评估为优的例数和评估为良的例数的加和与总例数的比率。另外, 对患者定期随访6~12个月, 观察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 并采用t检验;组间采用χ2检验, 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2例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均经临床病理证实。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0±0.4)h, 远小于对照组(1.5±0.5)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1,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为(8.8±1.9)d, 远小于对照组(16.6±2.9)d,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3.24,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有限负重时间为(6.8±1.1)d, 远小于对照组(13.6±1.9)d,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0.26, P<0.05)。观察组平均出血量为(101±21.8)ml, 大于对照组(51.4±11.8)ml,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5.54, P<0.05)。观察组创口大小为(10±2)cm, 大于对照组(3±1)cm,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例患者中评估为优的有20例, 评估为良的有4例, 没有患者被评为中或者差。观察组的优良率为100.0%, 远大于对照组72.2%,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4.966, P<0.05)。观察组未报道出现严重并发症, 对照组出现1例髋内翻, 1例头颈切割, 行对症治疗及护理后好转, 42例患者全部病愈出院。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由间接外力、纵向挤压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临床常见骨科病症,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理类型予以有针对性的干预和诊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具有病因多样, 发病急骤, 病情变化复杂, 对患者影响大等特点, 治疗较为困难。本文研究表明, 半髋置换手术治疗的治疗优良率远大于PFNA固定治疗,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半髋置换手术治疗的手术时间、术后有限负重时间与术后卧床时间均远小于PFNA固定治疗,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一般伴发骨质疏松或股骨转子不稳定, 此时采用半髋置换治疗是可行的, 半髋置换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控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最为有效的手段。半髋置换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充分的诊断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是临床上医务人员处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责任。
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认识, 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加强管理和定期随访。临床上应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与患病严重程度进行谨慎的、合理的、系统的评价, 确保病情诊断确切, 再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案。甚至应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 以确保有效缓解及改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症状,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正确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对于促进受损组织的功能恢复,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质量, 改善患者病症, 改善老年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 缩短病愈时间至关重要。半髋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 患者依从性好, 病愈时间短, 并发症容易控制, 治愈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立江.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与半髋置换手术治疗比较.福建医科大学, 2009.
[2] 何立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的比较.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24(12):1068-1070.
[3] 李钰军.内固定术与半髋置换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21(6):542-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