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联合异丙酚在无痛人流术的效果观察

2014-04-17 15:35刘新峰郭献勇李国锋闫书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瑞芬太尼异丙酚

刘新峰 郭献勇 李国锋 闫书娜

【摘要】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联合异丙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本院120例需要终止妊娠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及瑞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联合组(H组), 每组40例, R组: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及瑞芬太尼1 μg/kg;F组:先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 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2 mg/kg;H组:先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 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 及瑞芬太尼0.5 μg/kg, 观察各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H组麻醉效果优于R组和F组, 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以上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瑞芬太尼、氟比洛芬酯与异丙酚三者联合应用麻醉效果完善, 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用药量减少, 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意义。

【关键词】 瑞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异丙酚;无痛人流术

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是目前各医院常规开展的日间手术之一。如何保证患者的生命和手术安全, 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麻醉效果, 减少并发症和意外显得日益重要。人工流产术因术中扩张宫颈和刮宫时引起的疼痛, 单纯应用异丙酚已无法满足手术需求, 这与其微弱的镇痛作用有关。目前学者多主张联合用药, 以提高麻醉效果。本研究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麻醉, 并进行了效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妇科门诊早期妊娠, 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120例, 年龄18~42岁, 体重38~72 kg, 妊娠6~10周, ASA分级Ⅰ~Ⅱ级, 均无心、肺、肝、肾等功能严重异常, 无消化性溃疡及出血倾向等病史。随机将患者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及瑞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联合组(H组), 每组40例。各组间患者年龄、体重、妊娠时间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麻醉方法 患者禁食8 h,禁水2 h,未用术前针, 患者入手术室后, 常规监测生命体征, 3 L/min鼻导管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输注液体(晶体)500~1000 ml。R组: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及瑞芬太尼1 μg/kg;F组:先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 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2 mg/kg;H组:先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 及瑞芬太尼0.5 μg/kg。待患者意识消失, 手术开始, 术中出现肢动、呻吟、皱眉等情况, 追加异丙酚0.5 mg/kg以维持麻醉效果。术中收缩压低于90 mmHg, 加快输液或静注麻黄碱10~15 mg, HR低于50次/min, 静注阿托品0.2~0.3 mg。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麻醉前5 min、术中、术毕时间点血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停药清醒时间、呼吸抑制、胸壁肌强直、恶心呕吐、低血压、腹痛等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来表示, 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比较 H组MAP、HR及SpO2均较R组和F组平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三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异丙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比较 H组意识恢复时间较R组和F组缩短, H组异丙酚用量较R组和F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三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例数及VAS评分情况比较 H组出现呼吸抑制、头晕、胸壁肌强直、低血压、恶心呕吐及腹痛的例数较R组和F组少, H组VAS评分较R组和F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理想的日间手术麻醉效果是完善的镇痛、镇静、遗忘、苏醒完全及无并发症等。而人工流产术因术中扩张宫颈和刮宫时引起的疼痛, 单纯应用异丙酚已无法满足手术需求, 这与其微弱的镇痛作用有关。目前众学者皆联合用药, 使得麻醉效果显著提高。本研究三组结果显示麻醉效果都比较满意: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异丙酚应用无痛人流很好的利用了异丙酚的镇静作用于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 在有效降低两者的用量的同时, 解决了单纯使用异丙酚时术中体动反应和低血压问题[1]。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其选择性的蓄积在炎症组织和血管损伤部位改变了药物的体内分布, 使药物具有靶向的聚集在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 促进药物吸收和缩短起效时间, 显出强力而迅速的镇痛作用[2]。但表3显示R组呼吸抑制、头晕、胸壁肌强直、恶心呕吐明显高于F组和H组, 说明瑞芬太尼的不良反应较为突出;F组的腹痛程度、呼吸抑制等介于R组和H组之间, 显示了氟比洛芬酯在镇痛作用方面的“封顶效应”, 以及异丙酚用量大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H组中各种不良反应都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说明瑞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和异丙酚三者联合应用, 不仅发挥了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都具有的起效快、消除半衰期短、可控性强、苏醒安全、无蓄积等特点, 而且也相互增强了氟比洛芬酯和阿片药物的镇痛作用, 减少了术后疼痛与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本研究表2中H组丙泊酚用量均低于R组和F组, 瑞芬太尼用量低于R组, 且意识恢复时间也较其他两组短, 同时各组中未出现低血压情况。在排除样本因素情况下, 说明只要根据患者病情恰当补足因术前禁食、禁水所指的血容量相对不足, 以及适当的给药速度、用药量和输液速度, 基本可以避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术不仅提高了镇痛效果, 而且减少了用药量和不良反应, 三者相互协同, 效果具佳。

参考文献

[1] 张多志,王宗明.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无痛性流产中麻醉效果的临床观察.临床医学, 2010,30(2):20-21.

[2] 冯洁,耿立成.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临床应用新进展.医学综述, 2009,15(17):2676-2677.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联合异丙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本院120例需要终止妊娠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及瑞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联合组(H组), 每组40例, R组: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及瑞芬太尼1 μg/kg;F组:先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 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2 mg/kg;H组:先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 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 及瑞芬太尼0.5 μg/kg, 观察各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H组麻醉效果优于R组和F组, 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以上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瑞芬太尼、氟比洛芬酯与异丙酚三者联合应用麻醉效果完善, 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用药量减少, 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意义。

【关键词】 瑞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异丙酚;无痛人流术

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是目前各医院常规开展的日间手术之一。如何保证患者的生命和手术安全, 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麻醉效果, 减少并发症和意外显得日益重要。人工流产术因术中扩张宫颈和刮宫时引起的疼痛, 单纯应用异丙酚已无法满足手术需求, 这与其微弱的镇痛作用有关。目前学者多主张联合用药, 以提高麻醉效果。本研究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麻醉, 并进行了效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妇科门诊早期妊娠, 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120例, 年龄18~42岁, 体重38~72 kg, 妊娠6~10周, ASA分级Ⅰ~Ⅱ级, 均无心、肺、肝、肾等功能严重异常, 无消化性溃疡及出血倾向等病史。随机将患者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及瑞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联合组(H组), 每组40例。各组间患者年龄、体重、妊娠时间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麻醉方法 患者禁食8 h,禁水2 h,未用术前针, 患者入手术室后, 常规监测生命体征, 3 L/min鼻导管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输注液体(晶体)500~1000 ml。R组: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及瑞芬太尼1 μg/kg;F组:先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 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2 mg/kg;H组:先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 及瑞芬太尼0.5 μg/kg。待患者意识消失, 手术开始, 术中出现肢动、呻吟、皱眉等情况, 追加异丙酚0.5 mg/kg以维持麻醉效果。术中收缩压低于90 mmHg, 加快输液或静注麻黄碱10~15 mg, HR低于50次/min, 静注阿托品0.2~0.3 mg。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麻醉前5 min、术中、术毕时间点血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停药清醒时间、呼吸抑制、胸壁肌强直、恶心呕吐、低血压、腹痛等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来表示, 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比较 H组MAP、HR及SpO2均较R组和F组平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三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异丙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比较 H组意识恢复时间较R组和F组缩短, H组异丙酚用量较R组和F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三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例数及VAS评分情况比较 H组出现呼吸抑制、头晕、胸壁肌强直、低血压、恶心呕吐及腹痛的例数较R组和F组少, H组VAS评分较R组和F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理想的日间手术麻醉效果是完善的镇痛、镇静、遗忘、苏醒完全及无并发症等。而人工流产术因术中扩张宫颈和刮宫时引起的疼痛, 单纯应用异丙酚已无法满足手术需求, 这与其微弱的镇痛作用有关。目前众学者皆联合用药, 使得麻醉效果显著提高。本研究三组结果显示麻醉效果都比较满意: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异丙酚应用无痛人流很好的利用了异丙酚的镇静作用于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 在有效降低两者的用量的同时, 解决了单纯使用异丙酚时术中体动反应和低血压问题[1]。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其选择性的蓄积在炎症组织和血管损伤部位改变了药物的体内分布, 使药物具有靶向的聚集在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 促进药物吸收和缩短起效时间, 显出强力而迅速的镇痛作用[2]。但表3显示R组呼吸抑制、头晕、胸壁肌强直、恶心呕吐明显高于F组和H组, 说明瑞芬太尼的不良反应较为突出;F组的腹痛程度、呼吸抑制等介于R组和H组之间, 显示了氟比洛芬酯在镇痛作用方面的“封顶效应”, 以及异丙酚用量大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H组中各种不良反应都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说明瑞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和异丙酚三者联合应用, 不仅发挥了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都具有的起效快、消除半衰期短、可控性强、苏醒安全、无蓄积等特点, 而且也相互增强了氟比洛芬酯和阿片药物的镇痛作用, 减少了术后疼痛与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本研究表2中H组丙泊酚用量均低于R组和F组, 瑞芬太尼用量低于R组, 且意识恢复时间也较其他两组短, 同时各组中未出现低血压情况。在排除样本因素情况下, 说明只要根据患者病情恰当补足因术前禁食、禁水所指的血容量相对不足, 以及适当的给药速度、用药量和输液速度, 基本可以避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术不仅提高了镇痛效果, 而且减少了用药量和不良反应, 三者相互协同, 效果具佳。

参考文献

[1] 张多志,王宗明.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无痛性流产中麻醉效果的临床观察.临床医学, 2010,30(2):20-21.

[2] 冯洁,耿立成.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临床应用新进展.医学综述, 2009,15(17):2676-2677.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联合异丙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本院120例需要终止妊娠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及瑞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联合组(H组), 每组40例, R组: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及瑞芬太尼1 μg/kg;F组:先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 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2 mg/kg;H组:先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 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 及瑞芬太尼0.5 μg/kg, 观察各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H组麻醉效果优于R组和F组, 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以上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瑞芬太尼、氟比洛芬酯与异丙酚三者联合应用麻醉效果完善, 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用药量减少, 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意义。

【关键词】 瑞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异丙酚;无痛人流术

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是目前各医院常规开展的日间手术之一。如何保证患者的生命和手术安全, 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麻醉效果, 减少并发症和意外显得日益重要。人工流产术因术中扩张宫颈和刮宫时引起的疼痛, 单纯应用异丙酚已无法满足手术需求, 这与其微弱的镇痛作用有关。目前学者多主张联合用药, 以提高麻醉效果。本研究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麻醉, 并进行了效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妇科门诊早期妊娠, 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120例, 年龄18~42岁, 体重38~72 kg, 妊娠6~10周, ASA分级Ⅰ~Ⅱ级, 均无心、肺、肝、肾等功能严重异常, 无消化性溃疡及出血倾向等病史。随机将患者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及瑞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联合组(H组), 每组40例。各组间患者年龄、体重、妊娠时间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麻醉方法 患者禁食8 h,禁水2 h,未用术前针, 患者入手术室后, 常规监测生命体征, 3 L/min鼻导管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输注液体(晶体)500~1000 ml。R组: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及瑞芬太尼1 μg/kg;F组:先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 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2 mg/kg;H组:先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 及瑞芬太尼0.5 μg/kg。待患者意识消失, 手术开始, 术中出现肢动、呻吟、皱眉等情况, 追加异丙酚0.5 mg/kg以维持麻醉效果。术中收缩压低于90 mmHg, 加快输液或静注麻黄碱10~15 mg, HR低于50次/min, 静注阿托品0.2~0.3 mg。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麻醉前5 min、术中、术毕时间点血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停药清醒时间、呼吸抑制、胸壁肌强直、恶心呕吐、低血压、腹痛等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来表示, 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比较 H组MAP、HR及SpO2均较R组和F组平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三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异丙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比较 H组意识恢复时间较R组和F组缩短, H组异丙酚用量较R组和F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三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例数及VAS评分情况比较 H组出现呼吸抑制、头晕、胸壁肌强直、低血压、恶心呕吐及腹痛的例数较R组和F组少, H组VAS评分较R组和F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理想的日间手术麻醉效果是完善的镇痛、镇静、遗忘、苏醒完全及无并发症等。而人工流产术因术中扩张宫颈和刮宫时引起的疼痛, 单纯应用异丙酚已无法满足手术需求, 这与其微弱的镇痛作用有关。目前众学者皆联合用药, 使得麻醉效果显著提高。本研究三组结果显示麻醉效果都比较满意: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异丙酚应用无痛人流很好的利用了异丙酚的镇静作用于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 在有效降低两者的用量的同时, 解决了单纯使用异丙酚时术中体动反应和低血压问题[1]。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其选择性的蓄积在炎症组织和血管损伤部位改变了药物的体内分布, 使药物具有靶向的聚集在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 促进药物吸收和缩短起效时间, 显出强力而迅速的镇痛作用[2]。但表3显示R组呼吸抑制、头晕、胸壁肌强直、恶心呕吐明显高于F组和H组, 说明瑞芬太尼的不良反应较为突出;F组的腹痛程度、呼吸抑制等介于R组和H组之间, 显示了氟比洛芬酯在镇痛作用方面的“封顶效应”, 以及异丙酚用量大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H组中各种不良反应都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说明瑞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和异丙酚三者联合应用, 不仅发挥了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都具有的起效快、消除半衰期短、可控性强、苏醒安全、无蓄积等特点, 而且也相互增强了氟比洛芬酯和阿片药物的镇痛作用, 减少了术后疼痛与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本研究表2中H组丙泊酚用量均低于R组和F组, 瑞芬太尼用量低于R组, 且意识恢复时间也较其他两组短, 同时各组中未出现低血压情况。在排除样本因素情况下, 说明只要根据患者病情恰当补足因术前禁食、禁水所指的血容量相对不足, 以及适当的给药速度、用药量和输液速度, 基本可以避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术不仅提高了镇痛效果, 而且减少了用药量和不良反应, 三者相互协同, 效果具佳。

参考文献

[1] 张多志,王宗明.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无痛性流产中麻醉效果的临床观察.临床医学, 2010,30(2):20-21.

[2] 冯洁,耿立成.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临床应用新进展.医学综述, 2009,15(17):2676-2677.endprint

猜你喜欢
瑞芬太尼异丙酚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丙泊酚及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评价
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补术的麻醉临床分析
麻醉药物联合应用在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效果比较
异丙酚在人肝微粒体中酶促动力学研究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50例效果观察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危重患者镇静的可行性研究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异丙酚救治重症哮喘疗效观察
异丙酚靶控输注联合利多卡因滴入和雾化吸入在保留自主呼吸下气管插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