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2014-04-17 09:02
关键词:政府经济

陈 华

(淮海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

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农村大包干、市场化、世界工厂、房地产市场化和人民币升值引发的全球资本投机等动能次第释放的结果.如今,这些因素都已经充分释放,或者转为负面。要想使中国经济在未来有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环境,特别是制约因素,只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环境

环境污染是一种“有害”的公共产品,且有很强的外部负效应。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失衡给当今人类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目前我国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 200万t,但2010年就达到3 200万 t。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污染引起环境纠纷和上访,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此外,环境污染还带来巨大的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今年欧盟又要出多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因此,多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二、自然资源

我国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严重依赖,使得这种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边界。从能源消费来看,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预测,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量为33亿吨标准煤,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为40%,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安全问题突显。按目前的能源消耗增长预测,我国的能源资源将难以持续支撑经济增长。从矿产资源看,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的12%,居第三位。根据对未来矿产资源需求量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可利用的储量能保证消费需求的仅有9种,其余36种矿产则难以保证需求,特别是铁矿石、铜、铝土矿、镍、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由于国内需求缺口较大,对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依存程度高,安全供应形势严峻。预测从2010—2020年主要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分别为:铁矿石从33%增长到52%;锰从16%增长到38%;铜从48%增长至82%;铅、锌从自给分别增长为52%、69%。再就水资源来看,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 m3,但人均水资源量2 2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为400亿 m3。目前,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有1/10的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由于缺水,全国粮食年均减产200亿kg,影响工业产值2 300多亿元。最后就耕地资源来看,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耕地面积少,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着22%的人口,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土地的总体质量不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导致耕地面积又正在日益减少,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令人忧心的不只在于经济是否能持续增长,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十几亿人口,谁来养活。今后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短缺将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减少和短缺直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化进程。

三、人口

进入21世纪始,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经济的影响也凸显出来。在2020年之前,中国人口总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自然增长率为正数;自2021年始,人口总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自然增长率基本呈现负趋势。也就是说在2020年前,中国人口还将持续增长,到了2021年,人口总量开始下降。未来10年,中国18~22岁的人口将减少4 000万人,而在20~40岁之间,更是减少1~3亿,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37亿。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研究资料,到2013年人口红利就将由正转负。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口红利已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历史性机会与条件,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6.8%。然而,中国人口红利近乎竭尽也逐渐成为人口学界的共识。例如日本,20年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早先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泡沫没有处理好造成的,现在大家的共识就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这会对支出、劳动力供给、储蓄资本、家庭一系列的事情起到“拉后腿”的作用。出生率急剧下降,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国内市场规模缩小、中青年负担增加等问题,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形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高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企业竞争力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人口对经济的影响有几十年的滞后性,中国劳动力还将继续惯性增长几年,经济暂时还不会出现较大危机,但前景非常不乐观。

四、外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仅为292.6亿美元,到1997年对外贸易总额突破3 000亿美元大关,并首次跻身世界十大贸易国的行列。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后,开放程度加大,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以每年20%~40%的速度增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处于上升的趋势,到200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上升到43%,超过了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这一指标超过了60%。外贸依存度的上升,说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外贸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需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改变过去那种过度消费模式,重建储蓄,增加出口,并且受失业率上升、收入下降、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制约,消费增长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对我国外贸产生较大的影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抑制我国外贸出口。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了重振制造业,这将使我国在中高端市场领域面临竞争。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推高出口产品价格。人民币持续升值直接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我国出口造成不利影响。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也将逐渐减弱。由于政策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面临上涨的压力,从而推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美国咨询公司Aplix Partners的报告显示,在制造成本低廉程度的排行榜上,中国已从第4位跌至第6位,排在墨西哥、印度、越南、俄罗斯、罗马尼亚之后。由此可见,中国将来的出口战略已经不可能再继续依靠低价优势。

五、房地产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10年间,我国房地产销售年均增长20%,新建商品住房价格自房改以来连续16年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16年间增长了16倍。然而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已经面临新的发展格局,难以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甚至成为制约因素。无论从房价收入比,还是从住房租售比、房地产投资比重及住房空置率等不同的指标来看,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很大。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导致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化”,使得企业、政府以及个人都涌向房地产业,从而让国内经济结构越来越向低端发展。可以说,在近10年房地产错误政策的引导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完全成了一个以投机投资为主导的市场,整个社会财富短期内向少数人聚集。我国各大城市“造城运动”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卧城”或“睡城”。老百姓把所有财富都拿来变成钢筋水泥,浪费土地资源,增加社会对矿产的需求同时也浪费自然资源造成污染环境生态破坏。它们不仅使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难以调整,而且快速积聚了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中国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已经给金融体系聚积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并正在形成系统性风险。如果不挤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那么中国爆发金融危机是迟早的事。另外,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深刻教训,应引起我们重视。最近底特律破产,一双鞋能换两套房的消息再度引发了人们对美国房地产的关注。底特律的事实告诉我们,房子没有“不破的金身”,价格有涨就有跌,这是必然的市场规律。但中国房价却一路高歌,在一路“喊跌”声中节节高升。但盛宴过后必将杯盘狼藉,应高度关注并主动化解由房地产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危机。

六、产能过剩

目前产能过剩的现象正在蔓延,到2012年,我国粗钢产能约为9.5亿 t,粗钢产量7.2亿 t,产能利用率为75.8%;水泥产能约为 30.0 亿 t,产量 21.8亿 t,产能利用率为72.7%;平板玻璃产能约为10.4亿重箱,产量7.1亿重箱,产能利用率为68.3%;电解铝产能约为2 850万t,产量1 988万t,产能利用率为69.8%。2012年,中钢协所属的80家会员大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仅15.8亿元,同比下降98.2%,亏损面为28.8%;水泥行业在很多地方价格出现倒挂,全行业实现利润657亿元,同比下降32.8%;平板玻璃行业实现利润仅为9.8亿元,同比下降66.6%;电解铝全行业长期处于负利运行状态,企业亏损面高达93%。尽管如此,上述行业仍存在大量在建、拟建产能。钢铁行业,目前在建产能仍在3 000万 t以上。水泥行业,目前在建、拟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10条,其中100条预计今年建成;玻璃行业,目前在建、拟建的生产线仍有30~40条;电解铝行业,我国西部地区在建、拟建的产能还有1 000多万t,到2015年新旧产能将达到4 000万t以上。不仅限于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电解铝等传统行业,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行业也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行业性产能过剩。

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除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和造船等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外,氮肥、电石、氯碱、甲醇和塑料等一度热销的化工产品也因为产大于需而销售困难;铜、铝、铅锌冶炼等有色行业生产形势低迷,产能过剩问题凸现,大型锻件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产能过剩形成大量无效的生产能力,不仅会导致企业库存增加、效益下降、市场恶性竞争、资源严重浪费,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加大经济波动的风险。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原因也有体制性原因,单纯由市场性因素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往往会随着市场机制本身的运行而逐渐消除,体制性因素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如果不进行治理将会长期存在,因此体制性产能过剩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主要是地方政府以土地、资本、环境为手段的内部成本外部化,通过压低要素价格使得企业的成本由社会来承担,加大了市场失灵,形成了严重产能过剩,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七、债务

据审计署对地方政府债务评估,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负债总额达107 174.91亿元。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债务67 109.51亿元,占总量的62.62%,债务率为 52.25%,加上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 368.74亿元,债务率为70.45%。若再加上地方政府既没有担保也不负有直接偿还责任,但是也许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进行救助的其他债务16 695.66亿元,地方政府的债务率85%多。最新的数据还没有出炉,但在2014年5月20日,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至18万亿,而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此前估计的数字是超过20万亿元。与此相关,在2012年底至2013年初,审计署公布的针对36个地方本级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竟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据粗略测算2013年地方政府有接近2万亿的还债压力,几乎占到地方政府2013年财政预算收入的两成,土地出让预算收入的一半。地方政府举债在我国属于非法行为,因为直接违反《预算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大都担负着不同程度的债务,又是不争的事实;从规模和偿债能力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正在酝酿一场危机。有些地方政府早已举债度日或负债“经营”,甚至资不抵债。地方债务潜在的风险一旦爆发,将是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痛,多少年的发展成果化为乌有,将直接影响政府威信和社会稳定,甚至不排除引发政府全面治理危机爆发的可能。

八、金融

重大金融危机爆发前有三个常见征兆:杠杆率迅速抬升;资产价格迅速上涨以及潜在增长率下滑,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这些征兆。日美欧三国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杠杆占GDP的比率都在五年期间上升了30个百分点左右,即使不考虑影子银行,中国过去5年的杠杆率上升也高达GDP的34%,如果把影子银行也纳人统计范围,杠杆率上升高达GDP的58%~62%。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兴起投资热潮,最终导致经济过热且通胀高企,杠杆率随之迅速上升,1994—1998年杠杆率攀升24个百分点,此后政府收紧政策以遏制通膨。就资产价格而言,金融危机之前信贷和资产价格通常会异常强劲上涨。在中国,我们认为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风险比股市泡沫破灭风险更大。最近发表的一篇学术文章提供了25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内涵指数,研究显示过去十年期间房价上涨了250%。此外,土地价格涨幅远远超过房价涨幅。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房地产行业蕴含的风险,在过去几年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遏制房价上涨,这些调控政策出台后房价一般在最初有所下滑但随后反弹,表明风险并未缓解。潜在增长率下滑是一个很好的衡量金融危机的先行指标。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潜在经济增长率主要由三大因素决定: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很多情况下,潜在增长率放缓主要是因为生产率增长乏力,日美欧的经验都验证了危机前生产率下降的规律,劳动力市场偏紧和货币走强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势头放缓,从而抑制了目前的生产率增长,政府过多依赖凯恩斯主义,靠基础设施投来刺激经济增长,却回避艰巨的结构性改革,中国竞争力因素日渐削弱。就构成银行的风险主要来源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系统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9.25万亿元,占银行贷款余额的14.1%。第二个风险因素来自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截至2012年末达到3.9万亿元,占银行贷款总额的6.2%。第三是信托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面临高风险,由于政府严控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的贷款,由于银行贷款渠道受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产企业就转向债券市场和信托公司寻求融资,2008年,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只有1.2万亿元,远远低于保险业和基金业,到了2012年,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已飘升至7万亿元,超过保险业(6.9万亿元)和基金业(2.9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2年10月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强调了中国的金融风险正在上升,而且,中国的新型金融产品尤其是信托产品已出现不少负面新闻,中国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正不断上升,这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 陈友余.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及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3(3):133-136.

[2] 刘熀松.从人口因素看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潜在增长速度[J].上海经济研究,2013(1):13-21.

[3] 牛海鹏,朱松,尹训国,等.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4):160-166.

[4] 韩丹.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约束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2(8):91-93.

[5] 伏润民,缪小林,师玉朋.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内涵与测度方法的文献综述——兼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J].经济学动态,2012(11):86-93.

猜你喜欢
政府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必须真正落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