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伟
“意趣神色”的守正出新
——台湾客家实验剧《霸王虞姬》观后
刘嘉伟
近日,台湾荣兴客家采茶剧团《霸王虞姬》在台北“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该剧虽是客家戏,却融入了京剧、歌仔戏等多元养分,故而以客家实验剧称之。《霸》剧由台湾著名学者、剧作家曾永义先生编剧,中国一级导演、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陈霖苍先生跨海登台担任导演并饰演项羽。两岸演员共同演绎了氍毹佳篇,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称赏。笔者欲借汤显祖《答吕姜山》中“意趣神色”四字,略谈几点观后所得,就正于方家。
汤显祖在《序丘毛伯稿》中说“词以立意为宗”。“意”,即是一部戏的主旨所在,也是剧作成败的关键。楚汉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部客家实验剧如何创新,便是所有观众的期待。该剧《幕前曲》便唱道:“英雄有成败,谁是真英雄。”《尾声》又以“看穿那是非成败转头尽,只有那英雄美人至意至性永长生”收束全剧,大开大阖,唱响着英雄的赞歌与挽歌。笔者正在台湾大学客座,有幸常和编剧曾永义先生见面。谈及创作,曾教授说,楚、汉两个阵营互争雄强、天下大乱,自己剧作中是将英雄的理想建构在虞姬身上。笔者闻言,醍醐灌顶,这也正是曾先生英雄史观的先进之处与该剧创新之所在。
《史记》中记载项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史书中对于这位美人的记载浮光掠影,而曾先生的剧作,不名之以“霸王别姬”,而是“霸王虞姬”,霸王、虞姬不分轩轾。在剧作中,项羽称虞姬是“千娇百媚女英杰”,又道“我是龙来你是凤,俺与你卷土重来日月同”。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把二人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剧中,刘邦假仁假义,项羽行事鲁莽,而虞姬智慧仁德、平和冷静。她劝谏项羽:“英雄要博万世名,须能忍气更吞声。”并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使人人相见殷殷请,使庶民百姓乐平生”。不为一己之荣辱得失,心系的是黎民苍生。四面楚歌之时,虞姬想到“大王他胸无城府仗勇力,内实仁弱外刚愎”。其实这是把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赋予了她。出逃之时,虞姬还宠辱不惊地勉慰项羽“履险如夷向前望,风花雪月尽文章”。乌江同殉前,项羽死意已决,虞姬:“大王何出此言!岂不知适才共大王重重突围,所为何来!眼前有船不渡,尚待何时!好伤感人也!”就这样,在紧张的剧情、激烈的冲突之中,曾先生以进步开明的女性观,丰富了虞姬的艺术形象,使她与霸王相欣相赏、相顾相成;并在这位女中豪杰身上寄予了英雄的理想,歌颂的是至情至性,推重的是心系万民的英雄。
所谓“趣”者,即生趣、趣味。《霸》剧最有趣之处,莫过于客家采茶调,京剧皮黄腔、歌仔七字都马调同场飙戏,这在两岸戏曲界尚属新奇。多种声腔同台并现、“众声喧哗”,很有点现代主义的味道,但主创人员都无意于哗众取宠,而是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大胆地尝试。陈霖苍先生即指出该剧的编演是“老实认真的继承,大胆谨慎的探索,守住根不忘本”。演出过程中,无论哪种声腔演唱,经字幕打出后,一目了然,观众不存在因剧种方言不通而产生的隔阂;三种腔韵互为映衬、相互激荡,相得益彰。尤其是霸王与虞姬对戏时,两人既有肢体语言的亲密,又有声腔的融会与疏离,让人感到虞姬并非小鸟依人的女萝,而是像舒婷诗中所写以树的形象和楚霸王站在了一起,呼应了主题,别有意趣。客家采茶戏本是表现儿女情长的小戏,跨剧种演出后,才更适宜承载如此乾旋坤转的大主题。这种实验,无疑是提升了客家戏的品位。如果从戏曲史发展来看,京剧的形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是剧种间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晶;客家戏曲的表演程式里,吸纳有乱弹、四平、京剧的精华,也有歌仔戏的影子。曾永义教授就曾在《论说“腔调”》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戏曲腔调的流播与结合。曾先生的此番实验,更是在深厚理论基础上对传统剧种的融汇与创新。如果从社会文化上来看,戏曲间的融合,也是台湾多元文化、多元族群融合的体现。
最后,再简单谈几句“神”与“色”。《霸》剧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戏曲虚拟化的审美传统。舞美遗貌取神,没有奢侈靡费的布景,只有一块大幕布,在灯光的映衬中,表现出烟水苍茫的历史感。同时,又利用现代舞台的可旋转性,在表现两军对垒、四面楚歌的大场面中,众多演员边唱边随舞台旋转,歌舞、唱腔、身段、唱词、移动的空间共同营造出磅礴的意境,迸发出震慑人心的戏剧力量。所谓“色”,主要指文采辞华。曾永义先生是两岸戏曲研究界的泰斗,并有十余部戏剧作品搬上舞台,《霸》剧更是其历时26年,数易其稿的心血之作。其曲文真如冯梦龙所云“组织藻绘,而不涉于诗赋”,“常谈口语,而不涉于粗俗”。旦脚虞姬唱词,前文已引,充满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序幕、尾声中出场的乌江亭长由台湾戏曲薪传奖获得者小咪老师饰演,他的宾白醒豁,时而出现“派出所长”、“拉选票”、“高血压”等现代语词和“未输囝仔抢大饼”(好像小孩子抢大饼)等闽南语,机趣横生、引人兴会。
著名学者刘祯先生曾言:“(曾永义)之戏剧研究是贯通的、全面的和立体的”,并谓曾先生为“海峡两岸文化、戏曲交流的先行者、组织者”。希望曾教授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剧嘉惠剧坛,也希望两岸更紧密地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延续中华文脉,繁荣艺术舞台。
责任编辑 姜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