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

2014-04-17 15:32:04欧海燕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天命敬畏万物

欧海燕

(桂林医学院 护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欧海燕: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研究】

生态危机正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健康。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性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包含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关键在于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根本在教育。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哲学思想蕴含大量的生态伦理思想,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借鉴孔子“敬畏天命”思想,教育大学生与自然和谐共生

敬畏天命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为什么要敬畏天命?这是因为“天”即使不说话,但四季照常运行,万物照常生长[1]。天命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四时的变化、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自身规律性,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在对待“天命”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一颗敬畏的心,并把“知命畏天”看成是君子的美德,认为君子敬畏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不敬畏天命无以做君子[2]。

孔子对“天”和“天命”的敬畏,并不单单是简单的恐惧,更多的则是对“天”和“天命”的尊重、敬重。孔子的“敬畏天命”思想,“敬”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类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了一条警示的界线、一种自省的智慧,告诫人类“厚德载物”“敬畏天命”,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在具有主宰性和神圣性的“天”和“天命”面前,要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或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在面对“天”和“天命”时,要谨慎行事,不能肆意妄为,轻举妄动,否则,会得罪“天”,得不到“天”的庇护保佑[3]。因而,孔子的“畏天命”与他一贯强调的人要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以“化成天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世界思想是一致的。

孔子还认为,自然有一个最好的品德,即“天道”有“好生”之德。后来,儒家学者进一步把它发展为“生”,也就是孕育创造的思想。如果没有天地的好生之德,人类就无法在自然界立足。万物同时生长但不会互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但不会违背自然法则[4]。在这里,孔子已经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看成是一个相互的和谐运动。

孔子“敬畏天命”思想认为只有人对天命怀有敬畏之情,万物相安其位,人和万物才和谐顺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这种生态自然观的确立有助于人们自觉地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当前,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导致的。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发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充分提高,成就前所未有,人跟自然的关系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对自然没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看不到自然的价值,为自己利益我行我素,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危机降临于人类。借鉴孔子“敬畏天命”思想,人类应敬重自然,热爱自然,不能在自然面前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在敬畏“天”、“天命”的前提下,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遏制对自然的横征暴敛,始终保持一种对自然应有的、足够的敬畏。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迫切需要培养孔子提出的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高校教育应担当起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教育学生“敬畏天命”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要使大学生明白:人从自然中来,发展受自然制约,离开自然就没法生存,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人类的生活要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在生态文明时期,人类在自然面前将会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度,不再去寻求对自然的控制,从而真正实现与自然亲密共生、和谐相处。

二、学习孔子“仁爱万物”思想,教育大学生尊重生命

孔子的“仁爱万物”生态价值观是他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另一集中表现。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其生态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仁德之人,就是自己想站立时帮别人站立,自己想拓展时帮别人拓展。凡事从近处推己及人,就是实行仁的方法[5]。仁的核心是“爱”,这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它的实现就是“爱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道说“爱人”[6]。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爱人”。

孔子对“爱”的扩展不仅仅限于爱人,还应爱惜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泛爱众而亲仁”[7]就包含着爱护自然的意思。孔子是第一个把仁爱之心从人类推及自然的儒家代表人物。他还主张将义、礼等人伦思想推广到自然界。《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云:“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8]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不能过度捕杀动物,要珍惜善待生命。不毁灭刚醒的虫子是遵顺人道,不折断生长的树木是推广仁爱[9]。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射鸟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并不射杀巢宿之鸟[10],也展现了孔子的“仁心”。孔子表达了对自然的仁爱之心,认为人应从人道的高度去善待自然,包容自然,实际上也是包容人类本身。

“仁爱万物”强调爱护万物、尊重生命、维护生态平衡,将保护自然界看成人类的道德责任。若要与大自然共生共荣,人类就须将伦理视域扩展到自然,将伦理关爱投向大自然。人类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将自然看成是我们随心所欲攫取资源的对象,把人类的利益视为唯一标准,这就使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愈来愈疯狂,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必然遭到自然的极大报复。因而,人类应该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唯一生态基础。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吸收孔子“仁爱万物”思想中的养分,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要使学生明确人类应该保护自然,设法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只是单纯地让自然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只是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与延续性,维护自然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多样性,建立起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从而尊重生命。尊重生命就是关爱一切生物的生命。人类万物都是生命的结晶。每个生命都有独特可爱的方面,都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生物链中重要一环。各种生命在生物链中共生共存。任何一环遭到破坏,都会引来可怕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既要珍惜保护自己生命,爱护尊重他人生命,同时关爱与呵护其他生物的生命,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从而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提倡孔子“取之有度”,教育大学生节用资源

孔子主张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反对过量捕杀。只有网开一面,才有利于物种繁衍生息,生物界才会展现生机。孔子认为粗菜淡饭便可充饥,喝白开水便可解渴,枕着弯起膀子酣睡,人生就很快乐,很舒服[11]。其中蕴含的就是一种淳朴、节俭的意识。

孔子认为节用是仁人君子的美德,将“君子惠而不费”[12]视为“五美”(五种美德)之首。君子食则不要求饱足,居则不要求舒适[13]。因饮食太饱必将多消费粮食,居住太舒适必将耗费过多的土地空间与建筑材料,都没能做到节用,故而为君子所不取。孔子认为很少有人因节约而犯过错。奢侈了就会不谦逊,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不谦逊,宁愿寒酸[14],从而将美德与质朴、俭朴紧密联结起来。

孔子不仅在理论上讲节用俭朴,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哪怕有人说自己简陋亦无妨。孔子对“礼”非常看重,却认为在一般礼仪中不要奢侈浪费,俭朴好些[15]。据记载,有一次孔子想搬到九夷去居住,于是有人就对他说,那个地方太简陋了没法住呀,但孔子认为有君子在那里住着,就不算简陋[16]。他赞扬生活简陋但特别好学的学生颜回。当别人忍受不了居住一箪饭和一瓢水的简陋小屋时,颜回却能住在里面并保持快乐学习的乐趣[17]。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生活俭朴和节用资源,讲究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不追求外在的生活奢侈和豪华气派。

孔子“取之有度”思想崇俭节用,主张对自然资源适度取用,把握好度,是一种绿色的节用理念。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直接可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理念无疑对资源保护,减少民众的疾苦,维持日常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自然资源是本来是有限的,加上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自己利益,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大肆挥霍自然资源,使得自然资源大幅度减少。要与自然共生共荣,我们必须大力提倡生态节用消费理念。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应该成为全社会崇尚的一条生态伦理规范。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使大学生形成一种不对环境构成破坏威胁的可持续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与自然承受能力相适合。工业化的发展生产了无比丰富的商品,为维持和发展生产,工业化社会刺激消费是经济政策的目标,用各种途径鼓励消费,形成工业社会主导消费生活的价值观,从而形成真正的消费文化。要消除消费主义带来的弊端就必须形成生态消费文化,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倡导适度消费、生态消费,保证消费的持续性,从而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当前在一些群体当中流行的低碳主义消费观念就是一种生态消费形式,也是对消费主义进行反思后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消费行动。为了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形成生态消费观念,作为未来世界主人——大学生理应自觉节用资源,取之有度,消费有节,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追求孔子“乐山乐水”情怀,教育大学生热爱自然

孔子倡导天人和谐。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也在不断努力践行着这种理想。孔子的“乐山乐水”思想是其生态伦理情怀的最好写照,与大自然自觉地融为一体,体味大自然化生万物的无穷魅力。孔子对大自然造化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非常钦羡,将“乐山乐水”视作一种优美的人生境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8]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沐浴和煦的春风,翩然而起,载歌载舞,是孔子向往的一幅绝妙的春游图。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对山川草木有一种农业民族所特有的天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这种天地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一直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

孔子还把自然之美和人之以为美相互比拟,达到美与仁、美与智、美与善的统一和完美结合。如孔子把松柏不畏严寒的自然特征和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品格相互比拟[19]。又如孔子在大河边感叹:消逝的时光就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20]。试想一下,在一望无边的原野上,面对奔流不息的河水,真有一幅独立寒秋、看长河落日圆的图景浮现。孔子就是通过将审美主体和自然之美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从而最终达到道德审美的理想境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21],他所追求的是在自然与人和谐为一体的自然美中实现自己价值的人生理想,因为在他觉得,如果人在自然环境中能够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就可以从中体味到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孔子倡导的“乐山乐水”情怀,倡导热爱大自然,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追求一种与山与水同乐同寿的理想境界。现代人却仿佛处在穷途末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疯狂地开采掠夺,使曾经的青山变得光秃秃、寸草不生,使清澈的流水变成臭水沟。他们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毕竟,他们不是仁者,更不能称得上知者。这个时代是一个缺少仁者知者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应当承担起培养仁者知者的责任,从而实现资源可持续的发展,还青山绿水以本来面目,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地相处。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通过组织大学生登山、徒步旅行等活动,将有关自然的知识传递给大学生,让他们回归和近距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巨大、广阔和神秘,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绮丽,并且从中引发出对自然的敬畏。现在许多驴友的行为可借鉴。驴友们背着背包,带着帐篷和睡袋,穿行在自然之中拥抱自然,挑战自我,锻炼自我,培育合作精神,并感受自然的伟力,获取自己心灵的满足。用自己的行动去了解自然,攀登世界高峰。如今也有不少大学生率先为之,最亲密地接触自然,既能够开阔视野,又能够获得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

从孔子生态伦理思想中吸取养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他们从小事从自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生态保护理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将是高校的一项长期重要课题。

[1][2][3][5][6][7][10][11][12][13][14][15][16][17][18][19][20]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礼记译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孔子.孔子家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1]赵 歧,等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

猜你喜欢
天命敬畏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今古文创(2022年33期)2022-08-19 10:20:12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6
一些敬畏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00
敬畏一粒米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06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0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哲思2.0(2017年5期)2017-09-03 10:35:42
敬畏先烈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6:59
敬畏 果决 笃信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