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构建

2014-04-17 15:32:04常丽敏胡尊让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贫困生关怀资助

常丽敏 胡尊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陕西杨凌 712100)

【常丽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胡尊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德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有些专业学费的上涨,日益庞大的贫困生团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包括“奖、贷、勤、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肯定高校资助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贫困生资助仍停留在物质层面,没有真正地做到引导人生、建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1.重视制度规范,忽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我国“奖、贷、勤、助、补、减、免”七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费用和基本的生活费用,保障了贫困生的基本受教育权。但是,当今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侧重于对政策的执行和基本措施的落实,忽视了对贫困生思想、心理、能力方面的教育,导致部分贫困生产生依赖心理。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自立精神、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或产生扭曲的攀比心理,或甘于现状不思进取,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重经济帮扶,忽视贫困生主体地位。在传统的资助理念和实践中,贫困生被视为资助的对象,处于被给予的地位。同时,资助的方案、资源、方式等均由资助方来选择,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无法形成内在的驱动和需求,不利于其自救自助能力的培养,资助工作因贫困生主体参与的缺失而收效甚微。部分贫困生甚至形成“等、要、靠”的不良心理,缺乏自立自强精神。有的贫困生对未来产生茫然和困惑的心理,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勇气和信心,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对于贫困生而言,帮助其缓解经济上的贫困是“治标”,实现精神上的脱贫,帮助其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是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从贫困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和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等三个方面来说具有必要性。

1.加强人文关怀,有利于高校贫困生的自我发展。当前,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解决了部分学杂费,并且勤工助学的岗位的增加,还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基本生活费用。然而据调查显示,当前高校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专业学习、个人情感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增多,贫困生在面对求职就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所引起的心理失衡和人性扭曲的现象呈上升趋势,有的甚至走上自杀及犯罪道路。贫困生的精神需要更多地表现为自强自立的心理需要、健康和谐的环境需要和长效可靠的就业需要等。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缓解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是贫困生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

2.加强人文关怀,有利于贫困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贫困生资助工作既要满足贫困生个体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又要满足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事实上,由于贫困生承受的来自家庭的压力比一般学生要大,出现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现象,在面对就业时出现了自卑、自信心不足、竞争力弱化等现象。加强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就是教育工作者要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激励人的原则,不仅应当注重对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还应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肩负起自身的责任。

3.加强人文关怀,有利于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其思想是否积极上进、身心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和谐与发展。据调查显示,贫困生中的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在大学中接触的范围比较广,难免会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部分贫困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攀比心理、拜金主义、悲观情绪逐渐滋生。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可能会导致贫困生误入歧途,甚至对社会产生仇恨心理,对整个校园与社会的和谐造成威胁。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增强贫困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化解贫困生心中的苦闷、消除对社会的偏见,实现个人自身全面的发展。而且,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构建贫困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推进高校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需要突破传统的资助范式束缚,重视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资助方式,促进资助效果的最大化,实现贫困生在经济和人格上的双脱贫。

1.整合社会资源,合力形成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高校贫困生资助注重人文关怀首先应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国家作为资助工作的总设计者,起着宏观领导和管理的作用,要协调各部门确立资助目标与规划,完善资助政策与措施,建立一个各资源配置主体广泛参与的开放型助学机制。高校作为执行者,要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指导下,充分了解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落实好贫困生资助的各项工作。高校还要广开社会资源,拓展贫困生资助资金来源途径,寻求与知名企业的合作。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争取企业的经费支持,鼓励知名校友、社会贤达以个人的名义在高校设立励志奖学金,以帮助优秀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企事业单位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贫困生提供助学岗位、创业岗位,协助高校培养和提升贫困生的自我解困能力。

2.发掘贫困生主体地位,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高校贫困生资助应尊重并发掘学生的主体性,满足个人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型资助是将贫困生作为资助的主体,由大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规划,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和指导,同时进行资助结果考核,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资助。在资助过程中,打破传统资助中贫困生处于被动的格局,给予贫困生主动权,引导他们自主选择和决定。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特殊需求,创建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资助项目,指导贫困生通过实践获得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增加,唤醒他们的自立自强意识,形成可持续的脱贫解困能力。贫困生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实现个人价值。高校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业辅导,联合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平台,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全面发展。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贫困生健康人格。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发现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及时进行谈话,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疏通和引导,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困难与挫折,树立信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鼓励贫困生主动融入集体,积极与人交流。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定位,实现自身的价值,增进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地探索自我,相互学习和借鉴,完善自己的人格。

4.进行道德教育,实现贫困生道德自助。高校贫困生资助应加强道德教育,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防范贫困生在资助过程中的“救助依赖”和“惰性心理”现象,必须加强贫困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贫困生资助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本质上帮助救助对象自尊自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资助的过程中引入教育,不仅是启发学生的自助,更强调学生的助人。引导贫困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外在行动,以生发出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贫困生用自身的物质、精神、知识和技能去关心帮助他人,在助人的体验中,深化对助人价值的认识,提神自身的人文素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生命热情和报国为民的宏伟志向。

[1]李贵平.髙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性对策[J].教育评论,2014(1).

[2]张 茜.人文关怀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6).

[3]陈 丽.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模式的构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3).

[4]薛 深,胡相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J].教育评论,2008(3).

[5]张春艳,郜文华.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

[6]王 丹,赵婵娟.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思考[J].高教研究,2009(6).

猜你喜欢
贫困生关怀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8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