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改善路径
李 宁
(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本应兼具医之术与德,然而在当前医学生的培育过程中,重理轻文、重术轻德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以传授人文知识与培养人文精神为己任的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人文精神欠缺;教师队伍人文精神欠缺;人文课时少;人文课程体系落后以及课程缺乏针对性等现实问题。因此,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首先提高学校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此外,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增加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课程的职业针对性,以及改进教材体系及教学方法等都是可行的途径。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有关于文史哲等方面知识的综合积淀,它体现为个人所掌握人文知识的多寡与人文精神的高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会影响对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还会对其思维、专业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影响。因此,1988年的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爱丁堡宣言》对医师的人文素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它指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师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1]中国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及“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培养的卓越医师应富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2]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医学院校重理轻文、重术轻德的现象却非常突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有利于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同时还是培养真正富有良好人文情怀的高素质现代职业医师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对医师职业的特殊性、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以及当前医患关系紧张近况的有力回应。
医师历来被尊为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之人,甚而被誉为“白衣天使”,可见其肩负的使命非同一般。而医学专业也因其直接承载人类对人体生命的尊重与维护而显得格外的神圣。因此,在中世纪刚刚产生的大学校园里,医学与人文科学、神学、法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大学知识的版图。而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声名显赫的巴黎大学里,每一个欲从事医学专业的学生,都被要求在修完文学院的课程并达到一定水准之后,才能进入专业的医学院学习。[3]可见最初的医学专业教育,十分地看重人文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而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也对医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医学遵循着单一的生物医学发展模式,而现代医学则成长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医学学科也由单一医学学科,向与人文学科相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演变,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这些新的发展趋势都对医师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师,再也不能仅将患者视为单一的疾病载体,而应将其视为有着各自特殊心理、特定社会性的完整的人来对待,而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也成了一个集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思辩等多方面知识与能力运用的复杂过程。可见,未来医师的综合能力日显重要,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此外,对未来医者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也是对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有力回应。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甚至医患冲突加剧已是不争的事实。产生这些尴尬的背后,自然有患者及家属的素质问题,同时也有我们医务人员自身的专业及道德、乃至对患者耐心的问题。因此,综上所述,对医学生的培养,只能在一个融合了人文精神的大环境里。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既然如此重要,而反观现实,我们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却身处尴尬之境。首先,医学院校虽然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贯彻落实不到位,甚至一些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长期的忽视、漠视、乃至无视,从而使人文类课程在学校长期地被边缘化。其次,专业教师队伍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医学院校的一些医学专业教师,因其来自理科背景,因而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传统狭隘思想,而这种错误的思想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也会感染到学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正确对待人文教育。再次,医学院校的人文课教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自身也对本学科信心不足、干劲不够,这是导致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差的最直接动因。此外,医学生受功利目的或自身兴趣影响,对人文类课程的漠视也是导致其人文课教学实效性差的直接根据。
医学院校作为我们这个社会未来医者的培养地,其不仅肩负着给学生灌输全面、前沿的医学知识,同时还理应是医学生人文知识的传导者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者。而对于当前医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转变观念、提升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增加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课程的针对性,以及改进教材体系等都是可行的路径。
1.转变办学观念,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与投入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个学校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源于领导层的思维。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要完成学校管理层思想观念的转变,校领导必须认识到人文科学与医学学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甚至人文科学对构成新时代人才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唯有如此,整个学校的决策层才会在学校管理、教学资源分配、教师地位的提升等多方面作出改变,从而为增强医学生的人文
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2.提高教师队伍人文素养,改变教学之“教”环节
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居多,而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最多的也是专业课教师,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一方面需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医学专业课教师多来自理科背景,因此其中不少人对文科怀有蔑视的态度,另一方面理科背景的专业课教师许多自身的人文积淀也不够,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医学专业与文科知识相结合来传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不仅有利于医学生从观念上转变重理轻文思想,同时还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将医科的教学中融入文科的思辨从而使学生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思维。
提高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第二方面就是提升我们人文课教师队伍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人文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首要的是要增强人文课教师的学科自信心。学科自信心是推动一个从教或从研人员不断前行最强大的动力,只有当一个人对其从事的学科怀有发自内心的信仰与喜爱时,她才能做出创新和成就。这一点正是我们当前很多人文课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自信心不足、受社会大众趋利价值的影响,从而让自己也丧失掉了对本学科坚定的信念,这是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当然,要增强教师自身的学科自信心,除了教师自己的努力,还离不开学校、社会等大环境的重视与支持,尤其人文课教师的职业与专业课教师一样,也是维护其生存与发展的保障,而每一个人又都有趋利心理,因此,学校在对文科的重视上、对文科教师的工资待遇上、对文科教师的科研支持上,理应与专业课教师有同等的待遇,这恐怕是真正维护文科教师自信心最有利的保证。其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课需要有一定的职业针对性。医学生明确的专业性使学生对本专业有密切的重视,因此,对医学生的文科教育也不能完全脱离其专业结合,因此,文科教师从了解学生的角度,也理应对医学常识知识或当下医学相关重大事情或新闻有所关注,让人文教育带有一定的医学职业针对性,这样的话,想必更能激发起尽可能多的医学生对文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我们人文教学的实效性。
3.增加人文课程门数与时数,切实拓宽人文教学的“面”与“度”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类课程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医师法学、礼仪等,还有一些学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但总体上来讲人文类课程数量不多。而且从总学时上来看也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有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教学时数占学生总学时的比例平均为7%——8%,而美国、德国的比例高达20%——25%,英国、日本也有10%——15%。[4]可见,无论是我们的课程门数还是总时数都亟待增加。因此,增加人文课程门数,尤其是多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是切实拓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的有利途径;而增加文科课程的学时,便是实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度”的有力保障。
4.改进教材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支撑。科学的教材体系需要将教育的终极目的落脚到培育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上来,因此,教材体系要体现完整性。促进一个当前时代的全面发展的医学生,需要传承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需要借鉴别国的优秀文明成果。由此,教材课程完整和全面性,十分重要。
此外,合理的教材体系还要体现不断变化着的时代特征。一些课程、教材,如若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那么理当被更新或淘汰。这也是推进我们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唯有如此,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与时代同行。
5.打造美丽校园,创造良好校园人文氛围
人文,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情怀。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需要首先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校园,美丽的风景和环保、舒适的校舍,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人在优美的环境下往往更能得到心灵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因此,重视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打造美丽大学校园,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物质基础。其次,培养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软环境也必不可少。医学院校在学术讲座或讲坛的开始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本专业方面,同时还应该关注一下校内外、甚至国内外人文学科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进校开展讲座或讲坛,用海纳百川、全面发展的思维包容和促进多元化的人类优秀文明进校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出有文化的大学校园,也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切实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再次,对于学生自行创建的社团、协会等组织,学校应提供积极的帮助与有力的支持,这不仅是活跃校园文化的有效方法,同时还是真正培育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医者的有力保证。
[1]李艳芬,马兆明.医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2):42-43.
[2]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 content_19492625_3.htm
[3]白融,白虹.中世纪医学教育与经院哲学——兼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J].医学与哲学,2014年3月总第496期.
[4]夏鸥东.加强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构想[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10.
The present status and improve the path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Li Ning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Medical students are future medical workers, should be both parent of medical and virtue, but there isn’t enough emphasis 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humanities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we must first improve school degree of attention to the humanistic curriculum, in addition, improving humanism quality of teachers, increase the cultural quality courses, and courses of professional pertinence,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are feasibl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path
G642
:A
:1000-9795(2014)011-000050-02
[责任编辑:鲍 雨]
李 宁(1979-),女,四川岳池人,川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国梦’与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编号:CJS14-06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