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林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行,各级政府纷纷将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发展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将提升当地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作为重点发展的项目,将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作为转型的重点。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一个城市的产业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始终承担着为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的作用。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只有对职业专业建设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产业战略依照既定的方向推进。因此,在产业战略实施的伟大进程中,职业教育专业作为向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手段,只有积极实行与产业战略的有效对接,才能确保地方经济拥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在进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时,必须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相关专业设置,根据区域的主导产业进行骨干专业构建,在全面领悟传统产业发展转型的客观需求基础上,对传统专业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针对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和产业的对接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而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出“一对多”“多对一”的情况。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建设合适的职业教育专业,以适应产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全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分标准后,根据国情,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具有旺盛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体现了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专业,理应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对新型专业建设必须注重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地方政府在对新兴产业进行宏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学校与新兴产业对接的问题。必须将新兴产业的职业要求作为规划职业教育的基本参考点,将其看作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未来航向与坐标,在研究新兴产业发展时间的同时,花大力气对职业教育进行合理的安排。其次,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机构,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研究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在了解当地发展宏伟蓝图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新型专业设置方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笔者以为,专业院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内容:安排专人对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以此为依据对当地人才缺口进行预测。全面分析岗位要求以及人才培养需要达到的等级,考虑课程应当如何设置、学校师资力量如何安排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第三,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完善由政府、企业、院校互相合作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努力尝试由三方共同派遣工作人员、对新兴专业设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调研和探讨的发展模式。同时,必须确保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在相关产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基地,企业员工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相互合作。最后,要不断建立健全新型专业建设的调节机制。在建设与新型产业相匹配的专业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成长、成熟需要结合区域新兴产业现状,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调整。设计者必须做好及时调整机制的准备,考虑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专业设置条件不够成熟,甚至部分专业名称和专业目录无法一一对应等状况。相关人员必须明确,与其他专业设置相比,新兴专业设置除做好常规的专业设置工作外,还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才能从容应对突发状况。
新兴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其强劲发展势头下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诱惑与发展前途,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一项核心工程。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能够在产业更新换代节奏日益加快的市场环境下牢牢把握住市场的发展脉搏,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将未来的发展重点放置在新兴专业上。在市场的推波助澜下,新兴专业的发展势头更加旺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不尽相同,因此相关专业设计也必须在全面考察之后方可执行。开展相关专业设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需要明确我国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定位情况。其次,必须将专业设计的基础放置在本区域内部的产业基础和资源基础上,明确本地的竞争优势,在全面考证后,方可设置新兴专业。最后,对新兴产业的技术以及市场发展潜力进行调研。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最优的专业应当是那些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但又有较快发展速度,同时又可以在本区域产生极强辐射力的新兴行业。
需要明确的是,新型专业要想实现成功运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校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预见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强从容应对问题的自信。具体来说,在师资方面,校方应当充分考虑现有师资力量短缺的现实,提前有计划地进行与新兴专业相近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选择派遣教师到高校学习以及到企业实训,通常来说,深入企业学习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为了保证教师质量,确保教师数量到位,学校可以尝试聘请编制之外的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阶段,应当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最佳方案。在推行新型专业设置的过程中,最好将实践基地设在企业内部。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制造出简单的实验实训工具,确保学生在进行基本技能学习时,对于学习内容有起码的认知。在课程设置方面,秉承边开发边完善的原则,通过各方专家的论证与讨论,探索合理的课程。在专业管理上,校方应当借鉴企业在管理中的理念、文化以及具体举措,在全面考察本专业实际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新兴专业属于职业教育中最新出现的一门学科,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参考。为保证教学质量,在对新兴专业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这个强有力的媒介,积极利用各种渠道查阅西方先进的教学设计方法,从而在我国没有现成经验的前提下获得必要而有益的教学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出资聘请经验丰富的外教或者派遣教师到西方先进国家的院校进行交流、学习。第二,将传统教学中与新兴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需要边缘学科教师进行全面探讨并制定教学内容。由于这种策略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因此也更“接地气”,应成为新兴专业设置的重点。第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对于服务于新兴专业的知识,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实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做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校企联合不仅能让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更能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是保证新兴专业知识教学能够被社会认可的必经之路。
从概念上讲,支柱产业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很快,同时有能力对国家经济进行引导及推动的重点产业。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属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主要有机械电子、建筑业、石化等企业。打造和支柱产业相衔接的骨干专业,应当重点把握好以下三方面: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推动区域产业快速发展。支柱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经营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的整体水平。基于此,职业院校必须将服务支柱产业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项重点。在教学中,学校要敢于抛开社会上那些昙花一现的行业,不能因为这些行业短时间的热门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专业设置,而应进行科学理性的判断,确保相关专业能够与支柱产业对接。为实现对支柱产业的有效引导,学校必须在专业设置上下大功夫,将人才培训作为重点,将加强校企合作作为核心,将国家产业政策作为参考依据,通过紧跟国家政策、着力培养高精尖人才,真正将职业教育引导区域支柱产业健康发展的功能落到实处。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支柱产业在发展规模上无疑是最大的,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肩的行业规模、从业人数以及经济贡献。当然,在后续人才需求上,支柱产业有着更大的人才缺口。为满足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时,理应将其作为骨干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是职业学院必须做的一项核心工作,教育规模化是相关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规模化不仅指学生人数更多,还涉及更多的设备仪器、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充足的试验场地等。在保证规模到位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同样能够符合企业需求。具体来说,在进行人才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有与企业相似的操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尽可能接近工厂作业的前提下学习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还必须确保企业有足够的实训场地让学生学习,不能因为场地、设备的不足而将技能知识转化为课堂理论教学,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还会直接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校的形象。例如,某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始终是当地的龙头产业,在当地政府制订的五年发展计划中,着重对这一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强调,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当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校通过全面的考察,有意识地增加了制造业的招生人数。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在原有师资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五名骨干教师,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的知识。通过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企业反馈良好,认为这样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当地产业战略也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下,得以稳步推进。
支柱产业是一个区域的主导力量,它在区域中不仅要求稳步发展,还应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作为最终目的,对生产效率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骨干专业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教学。学校、企业以及本行业各方面的专家,应当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咨询委员会,根据本行业的发展状况,科学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学校进行实际教学提出高瞻远瞩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交互任职”机制,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说,骨干专业是学校专业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安排教师与企业全面考察与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在创新教学的基础上,正确引导、重塑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传统产业主要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通常指的是以钢铁、纺织、造船为代表的,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产业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传统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稳步提升的关键,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甚至扮演当地支柱产业的角色,因此,在建设职业教育专业过程中,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通常来讲,传统产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较长的发展经历,其本身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与生产优势。与此相对应,这些技术与经验在构成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对于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进也带来致命的缺陷,技术定型、生产不规范、粗放型管理等特点都影响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实施专业教育时,职业教育者必须在保证教学内容满足传统产业生产的同时,对其进行专业化改造。具体来说,通过与企业签约,促进传统企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推进,学校可以有意引导,让企业在内部逐渐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够平稳地向现代化过渡。要积极引导企业在满足现有生产要求的同时,实现生产的专业化,避免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积极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如不及时进行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造,传统产业将无法适应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逐步被时代淘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为传统产业提供人才上,更表现在引导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上。在具体教学中,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善:一是配置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只有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过硬的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学习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在产业改造过程中,学校应当摆脱教师必须科班出身的刻板印象,可以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资历、行业中具有权威地位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课堂知识讲解。二是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出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方案,并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提高学生改造传统产业的积极性。由于传统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规模和人口数量优势上,不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该种发展模式从长远来看岌岌可危。因此,在开展传统专业提升的过程中,校方必须安排专家到传统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双方共同探讨发展战略,进而制订具有鲜明传统产业特点的教育培训计划。这是有步骤、有重点地改善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于粗放状况的必要手段,必须高度重视。
从行业发展的目的上讲,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保证在工业生产中各项经营活动能够不间断进行、工业技术持续提升、产业升级顺利实施,最终实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一种专门服务于生产性产业的特殊行业。特色专业指无论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水平都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专业。在学校的学科构建中,特色专业是对学校教学水平的优化,是提升学校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教学水平的关键。针对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随着市场改革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服务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进行特色专业确定时应从以下两点抓起。首先,要转变在制造业企业内部进行选择的方式。制造产业目前的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其内部发展产业链也相对成熟,该行业的发展重点已经转向产品设计、人员水平、售后等方面,由于这些方面并不是其优势所在,因此在发展中往往倾向于外包的发展模式。作为新的一种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应当积极寻找发展中的空白点,将独特性贯穿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其次,要在生产型服务业完整的“产业链”中确定专业培训方向。在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中,不仅有关于产品的可行性报告,更有产品理念设计、企业人事管理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时,专业设计教学应当由传统的生产服务教学转变为侧重整个服务链的全方面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时代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典型表现,在现今经济活动中,随着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国制造业的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针对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时,必须考虑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绝大部分企业对于服务这一领域投入的精力、财力已经越来越大。研究表明,服务经费的增长速度在近两年已经呈现明显高于实物增长速度的趋势。坚持独有性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指,学校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开展一些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网络教学、网络课堂,同时利用网络的便利性积极开展各种网上销售、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将必须在学校才能学到的知识用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生产服务业提供的产品,制订符合先进网络时代特点的网络销售方案,并通过向合作企业展示,让企业从客户的角度对其进行评判,不断改进销售策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的总体效率,还能在课堂知识传递过程中,体现鲜明的本校教学特色,最终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作出贡献。
作为保障区域产业战略顺利推行的坚强后盾,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相应的学科建设模式,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保证传统行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以促进支柱产业稳步推进为目标,以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