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吴 金钢
(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人数不断增加。然而学生的整体素质显著下降,学习热情明显减退,成绩迅速下滑,补考与重修的科目与人数增长显著。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得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压力与挑战。
面对高校学期末出现的大量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出现了两种补救方式:补考与重修。补考的定义为:针对第一次考试不合格的学生,通过他们假期的自身努力,开学后重新进行考试的形式。而重修则为:学生所学的这门课程期末考核不合格,补考后依然不合格,则该门课程需要重新学习的一种形式。
1.人数逐年呈现上升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大学补考与重修的人数逐年递增,理工类的基础公共课,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化工原理等较难的课程重修人数显著增加,甚至有些课程的补考与重修人数达到一半以上,形势极为严峻。
2.涉及的科目众多
有些大学生每学期结束后,补考与重修涉及的课程往往不只一门,少数学生补考与重修几门,甚至十几门;学生自信心严重受挫,对通过考试、取得学分、按时毕业等一系列问题忧心忡忡。
1.补考通过率较低
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需要补考的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地复习,加上本来基础较差,补考试卷难度变化不大,又没有平时成绩,有的学生对补考的科目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和情绪,导致了补考环节的通过率较低。
2.重修过程中学生的现状
参加重修的绝大部分是基础较差、时常旷课、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些学生到了重修环节,依然不认真听,甚至不去听,重修学生很难有本质的提高。任课教师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划重点、透考题、降难度,尽力帮助这些学生通过该门课程。
3.重修过程中教师的现状
在重修过程中,由于重修学生的特点,任课教师对重修学生要求很松,极少教师会对其认真讲授,加之极少有学生会去认真听讲,造成了教师对这些学生产生了一些看法,最终导致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果较差。
1.加重教务人员的工作量
当前重修的形式主要有跟班重修、开班重修和单独重修等三种。这三种重修方式严重占用学校教育资源。对重修学生,每学期教务人员都要审核人数,单独制订计划,安排重修的时间,通知报名、开课的时间和地点,工作烦琐,大大加重了教务人员的负担。
2.加重任课教师负担
对任课教师而言,本身的教学任务就十分繁重,现在还要占用其他时间,增加工作量,批改完补考与重修试卷后还需将成绩逐一录入电脑,并打印成绩交至教务部门;而由重修课程所增加工作量的补助微乎其微,导致了很多任课教师都不愿意担任重修课程的教学。
1.教学方法的单一
当前,一些高校的教学依然是“满堂灌”,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学生往往感到枯燥和乏味。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考什么记什么,不考的就不记;平时的少记,考前复习的重点多记。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拓展和提高,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考试方法的局限
当前,高校的诸多课程在考试方法上存在问题。多数课程的考试方式单一,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时间较为固定、集中。考查的环节所占比重很小,平时的考核环节过于简单,甚至没有。平时缺乏考核环节,使得学生过于松散,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强,学习习惯较差;而到了期末备考时,单一的闭卷方式给学生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重修课程的监管薄弱
重修的方式主要是随着下一届同专业的班级一起上课,并参加期末考试的过程。这样的学生大多只以修完该门课程的学分为目的,而并非真心想学习知识;而有些任课教师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重修学生的关心,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而对于单独开课和安排周末上课的重修班而言,组织更是松散,缺乏有效的师生出勤考核,监管不足,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对重修的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违背了重修的初衷,失去了重修的目的。
1.自己疏于重视
对于重修学生来说,缺乏对补考与重修制度的了解,有些学生在接到教务教师通知后,才知道补考与重修申报;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有补考与重修的制度[1]。
2.期望值高,而任务艰巨
对于重修的机会,学生是接受和欢迎的。但是有些学生重修课程门数较多,超过三门的学生人数较多。对于这一部分基础不好、上课不认真的学生而言,同时进行多门课程的重修,势必会带来时间不足、精力有限、效果较差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重修效果。
3.缺乏学习热情
由于重修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时不认真,较为调皮的孩子,对重修课程缺乏学习热情,学习动力不足,导致了重修出勤率较低,造成了极大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重修课堂教学效果。
1.主观思想不重视
很多任课教师主观思想有误,认为重修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从而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
2.教师积极性难提高
由于学生的出勤率低、学习状态不佳、学生动力不强等问题,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再加之重修授课的时间较长,精力相对有限,内容较为枯燥,相应报酬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1.高校扩招的影响
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入学新生的整体素质下降明显,学生之间差距增大,加之生源的差异造成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基础不一致。从而造成近些年来,补考和重修的学生人数激增[2]。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许多学校周边布满了网吧、茶座和旅社等场所,对大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由于很多学生缺乏自控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些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去投入学习,不能合理安排好学习和娱乐的时间,投入这些场所的精力较多,极少主动学习,甚至少数学生为此旷课、夜不归宿。
3.家庭监管缺失
孩子考上大学后,基本远离父母,从而缺乏对子女的有效监督和教育,放松了对其学习的督促。这也是许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出现成绩显著下降甚至挂科的重要原因。
补考和重修是大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查教育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必要手段。然而,当前考试形式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平时考核与期中考查的方式,决定一个学生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主要依靠期末考试,一旦发挥失常,就将接受补考,甚至重修的命运。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制度,逐步推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考查与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突破原有考试制度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相互交流多种方式,促进补考与重修环节的改革创新,真正实现在改革后的补考制和重修制下,学生由被动、不愿学习转变为主动、愿意学习。
1.提高大一新生对补考与重修的认识
针对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环节,高校要逐步建立健全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牵头,年级辅导员、班主任、教学教务人员密切配合的教师队伍,通过讲座、开会等多种形式对大一新生进行课程安排、计划、考试等一系列学习环节的讲解,加强新生对补考与重修制度的认识,着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进一步纠正少数学生对补考与重修存在的错误观点,努力使学生逐步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更好地学习与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2.加强补考与重修的教学管理
各高校要制定合理的补考制度和全面的、系统的、针对性强的重修制度,包括补考的时间、重修选课的时间、相关的计划,并及时通知到每一位学生。教务部门务必加强监督,定期抽查学生的重修情况和课堂情况;对重修次数的规定,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对于重修两次仍未合格的学生应采取留级、延期毕业等严肃处理,这样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真正达到补考与重修的目的。
3.进一步探索合理的考试方式
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闭卷、开卷、口试、实践、论文、课程设计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真正将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逐步减少期末考试课程量,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丰富平时考核形式,采用期末与平时、考试与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1.提高自身对补考与重修的重视
大一入学后,应积极的学习相关的制度,加强对补考与重修制度的了解,调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平时多用功,尽量不要补考和重修。
2.认真对待补考机会,积极主动参加重修学习
在补考前,学生要充分地进行复习,珍惜补考机会,争取补考通过;倘若补考没有通过,则需要积极关注重修的信息,及时掌握重修的时间安排,主动参加重新学习。
1.优化补考与重修课的教学内容
面对基础较差、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在补考环节,可以考虑适当改进考试题型,优化考试方式;在重修过程中,教师更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授课内容以更加易懂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适当缩减一些难懂且不适用的知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精选重修课的教学时间
重修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有三门以上的课程需要重修的,最好选择在假期开始时的两到三周内或者下学期开学后马上进行,一方面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重修,另一方面也不会对刚学过的课程淡忘,提高重修的质量。
3.制定合理的重修课的教学方法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着重讲授,对于难点内容有选择地细讲,加上平时课堂练习,使得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更容易接受,充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对待重修课学习的态度,确保重修课教学质量。
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有关部门要提高参与重修课教学任务教师的酬金分配比例;适当提高年终工作量的计算,以充分调动教师投入重修课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1.逐步取消毕业清考制度
当前很多高校,针对重修几次都不过的学生,在其毕业前会进行最后一次考试,即清考。由于清考难度较小、教师露题、阅卷宽松等现象的存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考试,最终得以顺利毕业。这使得参加重修的学生都产生侥幸心理,将希望放在最后的清考上,对之前的补考与重修不够重视。因此,必须逐步取消清考制度。
2.建立重修收费制度
各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重修收费制度,这样既可以补偿担任重修课教师的劳动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成本,也可以给予重修学生一定的经济压力,使其重视重修,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考试合格率。
3.改革对重修次数不限定的制度
当前,大学重修制度对学生的重修次数没有明确限定。学生想修几次修几次,想什么时间修就什么时间修,学生大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和压力。因此,大学要根据科目的不同,限定对重修的次数,最多不超过两次,依然不合格的可以考虑留级、延期毕业甚至不予毕业。
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务必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补考人数增加和重修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新的补考和重修制度,稳步推进补考与重修的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与措施,切实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1]杨 波.高校重修课程管理存在问题与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220.
[2]李友良,等.大学生补考问题的策略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