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敏 张瑞良 李天强 刘 钰
(贵州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的新材料,特别是摩尔根所提供的大量实际材料和研究成果,阐述了两种生产的理论。他说:“生产本身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生产力水平越是低下的社会,人口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就愈大。布依族是古老的农耕民族,在原始社会,由于医疗条件差、生活环境恶劣,人口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增长率的状况[1]。在这种状态下,布依族竹图腾崇拜并非偶然。著名的英国民族学家J.G·弗雷泽把图腾崇拜看作是半社会-半宗教的制度[2]。图腾意识是人类早期的共同意识,是早期氏族外部联系和内部统一的意识形态。它既是宗教意识,也是社会意识。每个图腾集团都有其关于图腾物的神话传说[3]。
在布依族的民间故事、民歌、神话传说中对竹的崇拜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布依族有关于竹图腾神话的颂歌:“天生我、地养我,祖先竹蹚大河”。在布依族的许多地区流传着一个叫《竹王》的传说与上面的记载相吻合:布依族始祖出生三个月,面临灭族之灾。这时,母亲便把他藏在竹节里,放到北盘江上游,任其随水漂流。当他漂到一个名叫永丰的地方时,被两个无儿无女的老人救起抚养。其长大后,成为布依人的王,在一次带领族人抵御外来入侵时,“竹王”的竹子每一节都爆出一兵一马,千万杆竹子爆出了千军万马,竹王带领这支军队和布依族一起对抗敌人。
黑格尔说:“在讨论象征型艺术时我们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竹子繁殖能力非常强,在生的文化中,布依族认为竹子代表了子子孙孙繁荣昌盛,绵延不绝的意思。
据史书记载,东晋简文帝为会稽王时,欲求子嗣,有道士说:“竹者为北机上精,受气于玄轩之宿也。所以圆虚内鲜,重阴含素。亦皆植根敷实,结繁众多矣。公试可种竹于内宇之外,使美者游其下焉。尔乃天感机神,大致继嗣,孕既保全,诞亦寿考。”简文帝遂在庭院中种植竹子,使女眷常游其下。据说,简文帝因此生了孝武帝。可见历史上竹子就与人口繁衍是有联系的。同样,竹在布依族生的文化行为上,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4]。
如果布依族妇女久婚不孕,就要到娘家去要竹子花。拿到竹子花后,回家途中不能与任何人说话,到家后就将竹子花放在枕头下,以促使怀孕。另一种方法就是,找迷纳①“迷纳”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下,通过鬼魂附体而后经过点化(安坛)形成的。迷纳的活动没有定规,只要一些道具便可沟通人与鬼的关系。、布摩②“布摩”就是巫师,布摩通过学习而成,是师父带出来的,师徒关系不分民族和家族,只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程序,能够承继师父衣钵便可出道。布摩根据经文来消除人与鬼的纠缠,区分人界与灵界。来择日“搭花桥”。黔东南布依族人的“花桥”用竹子为桥柱和桥梁,用红绿纸剪许多人形粘于“桥”上(红纸表示男孩,绿纸表示女孩),迷纳在不育者妇女门前举行“搭花桥”仪式,在房门外唱跳,其后用一根白线从花桥的梁柱牵引到村外,白线所经路旁都安排人看守,如果有物爬过,则视王母娘娘送来了儿女[5]。贞丰一带的花桥仪式也相近。仪式结束后,将“桥”安置在妇女房门上或床头上方,以引渡孩子,一直放到女方年老无生育能力时为止。
在大部份布依族中,妇女怀第一胎时要举行“改都雅”的仪式[6]。由舅家选择一对当日砍下的金竹,竹节要数量一致,高矮要大致相同,在竹尖要留有一些竹叶以表示生命力旺盛,两名男性长者送竹前来祝贺。请布摩吟唱“谢竹赐子词”,“布摩”剪出互相牵手的小红纸人三排(每排九人),将纸人挂在竹子上。并将竹弯成拱门状放到孕妇卧室门口或床头墙上,代表外家送子送孙来。通过此仪式,保佑孕妇生产顺利,不出意外事故。并且,神竹要一直供奉、保持到该妇女超过生育年龄时才能取下。此竹将保佑夫妻如竹子一般生育能力强,孩子同竹笋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出生、成长。
贵州贵阳市花溪金竹镇的布依族,在小孩出生满“三朝”③小孩诞生第三天,女方家的亲友各备小儿衣被、米、蛋、糖食等礼物,到男方家志贺;男方家则煮甜酒粑杀鸡割肉,祭供神宗,款待客人,俗称“打三朝”,这天要办酒请客,俗称“三朝饭”。时,要请祭司祭神,举行栽竹仪式。若生女孩,栽两株水竹;若生男孩则栽一蓬金竹。其吉祥意义为:让竹神与儿女为伴,以利于竹神保护儿女健康成长。特别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栽竹时必须很小心,务必保证其成活。布摩在祭词中祝贺独子“马能洋、上能魏。”(意思为“愿其像竹一样生长,像树木不惧风霜”)仪式之后,任其自由成长,在独子20岁之前,这蓬竹子不得任意砍伐。若需用竹,也要用酒肉祭供神竹之后,由独子亲手砍下第一棵竹子,其他人才能采用。
可见,这时布依族的竹图腾崇拜为生殖崇拜,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民族学家约翰·弗格森麦克伦南在《论动物和植物崇拜》一书中首先论及图腾崇拜以来,关于图腾的说法虽然众说纷纭,某些观点还是得到了一致的赞同。例如,人们公认,一个氏族只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但是我们在布依族的生殖崇拜中不仅看到了竹图腾崇拜,也有鱼图腾崇拜和花图腾崇拜,后两者在笔者文章《布依族服饰、蜡染中的鱼图腾崇拜与审美特征》、《花图腾崇拜与布依族花生殖崇拜》中有论述。这一点,也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南亚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略论》中指出的同一民族同时具有多种图腾崇拜的论证是相符的。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伍文义认为:布依族传说中的“竹王”就是历史记载中的“夜郎王”。“夜郎”从布依语中可以解释为“崇拜竹子的人”,“夜”即“越”,也即布依族的“依”,而“郎”即古布依语的“竹笋”。《华阳国志》称:“后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所生,求立后嗣。”据《江汉丛谈》云:“夜郎侯生于竹中,以竹为姓。”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亦载曰:“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于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得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以竹为姓。”资料记载,夜郎所在的位置大约位于今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安顺市西部和黔南东部的部分地区。夜郎的管辖范围大约东到今福泉、
黄平、凯里、都匀一带,南达今广西百色地区,西到于今云南陆良、曲靖、泸西一线,北界为今赤水河中游。图腾研究专家认为,我国古代民族的姓氏即是图腾。古夜郎人以竹为图腾,并以竹为姓,竹图腾作为布依族图腾之一占有很高的地位。
布依族的丧葬仪式展演着这个族群的人生观、宇宙观,也揭示了布依族对疾病、生死、他界、灵魂的认知与信念。布依族居住的很多地方,都有“年老逝世随竹生天”的说法。在年老逝世者的超度仪式中,最典型的是死者的魂幡必须采用大楠竹做“龙戈”,以“龙戈”作为通道让死者灵魂归回祖先住地。伴随着:“仙家有十寨九田庄,一田庄给你管,仙家管十街九街,一街给你逛,仙家管十城九城,一城给你管。仙栽竹建房,你栽竹建房,仙栽香樟造屋,你栽樟造屋,仙打摆酒桌,你打摆酒桌,仙讨媳嫁女,你讨媳嫁女,万代居那里,万年住那里。”的祈祷,死者可以重新活在一个有竹的仙界里。
在布依族超度去世老人的宗教仪式“古庄”中,亡人的灵位需要用带叶的一棵全竹进行祭供。首先由布摩率孝子携香烛、钱纸、大米等供品,在鸡叫时分到大竹林里,选定长势良好、不断尖不被虫蚀过的双丫竹,曰“母竹”或者“龙戈”。孝子对竹行跪拜礼。布摩祈祷道:“砍一棵发十棵。砍十棵发百棵……”持刀砍竹。而在黔南州的龙里、贵定一带选“龙戈”时,孝子必须用鸡、酒、稻穗等对竹林进行祭供,并给选定的大竹系上孝帕,行跪礼后,才能举刀砍竹。砍竹时不准竹子落地,把竹扛到家中条供举行“升幡仪式”,抬竹时要竹子的根部朝前,竹尖要留有竹叶。布摩在堂屋念摩经把大竹抬回家后,布摩选定时辰唱祭词:
栽竹树,立绿阴,
修桥补路孝子心。
架天桥,修天路,
栽竹送祖去归阴[7]。
……
在逝者家堂屋家神所对位置,孝子跪拜接幡,将“神竹”竖起,竹尖朝向天空,寓意死者可通过竹子通往天堂。之后敲铜鼓、吹长号、放鞭炮以示吉祥顺利。有的地方栽立“龙戈”时,在竹下放上供品、酒、大米、鸡、鸭或牛羊猪肉,由布摩安排亡者子孙“跪竹”,“龙戈”在祭词中慢慢竖立起来,孝子们跪在“龙戈”下痛哭,唱诵着《祭祖经》,其大意是:我们的祖啊,你现在远离了我们,我们为你祈祷、为你送行。你生前经历过太多的磨难,承受过太多的痛苦。你抚育了我们,给予我们生命和幸福,而你却在不幸中离我们而去。我们的祖啊,我们能为你做的,就是为你请来竹神,为你架设天桥,希望竹神能带着你,沿着我们祖宗世代迁徙的道路,通过薛州、巴州、荆州、磨冷、纳养,通过我们为你架设的天桥,最终到达美丽的天堂。到达我们祖灵的住地,与祖灵同在,过上幸福的生活……。然后再带领孝子们绕竹转圈,布依语称为“豪洛”,意为“送灵升天”[8]。
葬礼是生命仪礼重要组成部分,它展演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宗教信仰、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传播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孕育着该群体精神和文化的内涵,并对群体心理产生了烈强的浸染作用。葬礼仪式的举行一方而是为了使死者顺利过渡到另外一个世界;另一个方而则是为了让生者从死亡事件阴影中过渡出来。只有摆脱了死亡事件的阴影,生者的世界才能正常地运行[9]。丧葬仪式的举办,这无论是对于个人思想情绪的稳定,还是对于社会结构及其生活秩序的良好运作都是一种重要的深层支柱。另一方面,亡者造成社会生活结构的空白,从而导致的群体生活秩序混乱,也将因丧葬仪式而得以重构[10]。“灵魂不死”观念是丧葬仪礼的思想根源,死者灵魂的安宁并保佑生者,就产生了以“灵魂不死”观念为核心的丧葬习俗[11]。学者伊利亚德认为:“灵魂观念在没有墓葬以前即已存在,墓葬的出现则进一步证实了死后存在的信仰。埋葬死者应该是一种以灵魂观念为内在依据的宗教性的行为。在布依族丧葬仪式中,竹被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图腾,其四季常青的生物特性并神化之后以祈祷死者灵魂不死,而其高大、中空的特点无疑是搭建一个通往天堂的绿色通道的最好媒介。
布依族竹图腾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种,而民间信仰崇拜对象主要源于人类生活对于超人的自然神秘力量的依赖,由于这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被看作是顺己、助己和异己力量,人类无法随意支配,于是便产生了对这种力量的依赖、屈服、崇敬和膜拜,这是民间信仰崇拜对象产生的根本动因。而万物有灵是原始初民的普遍信仰。原始人把一切物体都视为有人性的,甚至最抽象的现象,如天、地、风、水以及石头和植物都被当作人,他们认为,土地、树木、植物、动物、河流、湖泊都被看作是可以与之保持人际关系的超自然力量[12]。通过祭祀可以得到这种关系,违背禁忌就失去它们[13]。可见,布依族具有竹图腾崇拜是很自然的:其原始先民对于对生育和死亡等人生的重要环节往往难以支配,因此祈求一种超常的力量来控制未知的世界,并支配这种力量为自己的意志所服务。布依族长期跟竹生活在一起,了解竹的习性,因此对竹的特性崇拜进而神化,继而产生了竹图腾崇拜。
[1]陈建宪.神祗与英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5.
[2][苏]Д·Е·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3]古开弼.中华民族的树木图腾与树木崇拜[J].南昌:农业考古,2002(1):136-153.
[4]扬宇明.竹崇拜探秘[J].竹子研究汇刊.2002(3):73-75.
[5]关传友.论中国的竹生殖崇拜[J].竹子研究汇刊.2000(3):54-59.
[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93e6e0100086z.html.
[7]马启忠.布依族丧葬习俗中的“古夜王”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1983(4):177.
[8]罗曲.布依族的竹崇拜[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1)43-46.
[9]张建军.布傣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38.
[10]张有隽.边境上的族群— —中越边民群体的人类学考察[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116.
[11]朱冬.论云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蕴涵.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1:235-249.
[12]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440.
[13]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杨祖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