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
莫德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安全教育问题一直是高校教育中备受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力图减少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大学生;安全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宽,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都造成大学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使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以最佳的状态来回报社会,安全问题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安全需要是人类的重要需要之一”[1]。在他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属于较低层次的需求,他认为安全需求是满足其他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可见安全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安全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高校必须从大学生这一群体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的放矢地选择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进行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知识教育。遵纪守法是安全的前提,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知识教育,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进而培养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据最新教育部关于高校安全事故调查统计,当今高校的安全事故中有90%以上都是由于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所造成的。[2]许多大学生既不学法,也不了解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在心底根本没有把法规、校纪放在眼里,在校我行我素、“无法无天”, 出了事故才后悔不跌,这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有意识地教育培养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在思想上树立自觉遵纪守法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2.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近几年,高校校园刑事、治安案件呈上升趋势,除了犯罪分子活动猖獗等因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学校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防骗、防盗、防抢劫、防敲诈、防伤害以及防火、防爆、安全逃生等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进而在懂得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自我保护。
3.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网络技术的普及和高科技的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网络信息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导致真假难以识别,犯罪分子极易在网上设置骗局诱人上当,这使得网络负面影响及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网络的诸多负面影响,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如教育学生依法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不登录有害信息内容的网站等,进而提高学生在网络领域自觉遵纪守法、甄别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4.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近些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压力不断增加,使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形式有抑郁、冷漠、焦虑、忧郁、恐惧、暴躁、消沉等。这些情绪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很可能导致精神失衡、自杀、侵害他人、以身试法等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在高校安全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应始终伴有心理健康教育,如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障碍防治教育以及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挫折应对教育等,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较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中、生活中以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减少上述安全隐患。
尽管高校安全教育在教育部门、高校的重视下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责任不明确。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机构设置不规范,安全教育到底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是否纳入教学计划,主要由哪个部门承担,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高校由保卫处承担,有的高校由学生处承担,有的由安全领导小组承担,还有的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承担。这造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不明确,没有主渠道,致使安全教育得不到落实、安全教育质量不高。
2.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形式化严重,与实际相脱节。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效果不佳、形式化较严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许多高校的安全教育只是通过讲座、报告会或自行阅读安全知识手册等形式进行安全知识的理论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胜于注重方法和技能的提高,使得教育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实效性,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
3.高校安全教育轻预防,重事故后工作。高校要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完全杜绝大学生的安全事故出现,就必须重视安全预防工作。预防是防止一切安全事故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否则安全教育只能是“亡羊补牢”。然而许多高校的安全预防工作被疏忽,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才引起高度重视,这显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因此,高校应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定期了解学生安全教育状况、检查高校的安全状况,把大学生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取得好的效果,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就必须从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具体措施包括:
1.完善安全教育机构设置,制定安全教育计划。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高校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高校应完善安全教育的机构设置,建立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落实领导负责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签订安全防范责任状,统一组织考查。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如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等也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另外,要明确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制定安全教育的大纲和计划,有了明确的大纲和计划安全教育才能有章可循、有方向,才能保证安全教育连续性地开展,使安全教育逐渐朝着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2.改进理论教育形式,强化实践教育环节。高校安全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和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从理论教育方面看,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抗的情绪,笔者认为理论教育可以采用安全形势报告会、安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小组讨论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避免枯燥乏味;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等传播媒体进行安全知识宣传,使安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成为一种习惯。另外,从实践教育方面看,现今高校的安全教育实践教育环节往往得不到重视,我们不妨在安全教育中增加一些实战演练内容,如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灭火训练、救生训练、逃生演练、安全疏散演习等,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中,帮助他们掌握各种安全技能,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他们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使命感。也可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实习基地,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营造校园安全文化。高校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校园安全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在安全教育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社团。可以有目的地教育、引导学生在宿舍中的安全行为,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提醒,培养学生的安全“忧患”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安全教育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通过组织、发动学生来营造一个宣传安全、重视安全、保障安全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紧密配合和高度重视。只有这样高校安全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才能培养更多具有较高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刘亚辉.论大学生安全教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4(2):30.
[2]张红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学员学报,2009(3).
On the issue of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Mo De-ge
(Youth Polit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China)
Safety education has been the major concern and attention to social problems of high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necessary premise of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afe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feasible measures to reduce safety accid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safety education
G640
A
1000-9795(2014)02-0176-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2-25
莫德格(1977-),女,内蒙古通辽库伦旗人,助教,从事民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