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辉 闫慧颖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
董 辉 闫慧颖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思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英语专业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本文从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入手,谈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英语专业;思辨能力;思辨缺席
国外思辨能力的发展已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核心技能,不仅涵盖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论据评价能力,还蕴含独立思考、求证、创新精神等。思辨能力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和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能突显现代人文精神。因此,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科技的创新,都离不开思辨能力的运用。在我国,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问题更加令人堪忧。由此可见,思辨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思辨能力的理论模型
国外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成果繁多、内容丰富,最有名的两个理论模型是双维结构模型与三元结构模型。“德尔斐项目”是90年代美国哲学联合会委托著名哲学家、作家Peter Facione,联合多国多学科的46位专家共同探讨而完成的项目。“德尔斐研究”认为思维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维度。
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思维理论框架有林崇德的三棱结构模型(2006)和文秋芳的层级模型(2008)。林崇德的三棱结构模型中包括6种因素:思维目的、过程、材料、自我监控、品质、和思维中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文秋芳在借鉴双维模型、三元模型与三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层级模型。她主张将思维能力化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该模型最显著的优点是将思辨能力置于上下层关系,突出了思辨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辨能力中的主导作用。
2.思辨能力的量具开发
国外学者已经研发了近30多种量具,最常用的为CCTST(加利福尼亚思维技能测量量表)、CCTDI(加利福尼亚思维倾向问卷)、WGCTA(华生——格来泽思维测试)等。这些量具都经过大规模的信度效度检验,大多建立了全国性常模。国外的量具有的采用客观题型,有的采用主观题型。客观题型内容覆盖面广,评分标准客观、评分速度快。不足之处是受试者的思考空间受到限制,只关注思辨结果,同时还有猜测成分。主观题型多为阅读与写作想结合,其优点是答案开放,可反映受试者的思辨过程,还可考察辩证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但主观题型涉及题材有限,评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速度慢且信度低。
国内对于量具的研究还没有成型的,少有的研究也只是借用国外量具,如:罗清旭用《加利福尼亚思辩倾向问卷》和《加利福尼亚思辩技能测试》,对一所综合类大学的学生做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两个量具做了修订,但是修订后仍然存在问题。2008年文秋芳等学者借鉴国外量表构建的大学生思辨能力认知维度的客观性量具,量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但是是他仍不够理想,该量具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与检验。
3.思辨能力的培养
西方学者对于思辨能力实践层面的研究很丰富,麦克佩克(J.E. Mcpeck)认为对话性及辩证性的思维是活跃知识、重建概念的方法;思维由特定学科内容和技能所支配,思维能力完全是有特定学科性质的。帕金斯(D. N.Perkins)提出与“记忆型教学文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对的旨在提升思辨能力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教学模式以3种相互强化的方式产生:提供示范、鼓励互动、组织教学。除了关注各科共同的思辨能力外,不少研究者着力分析各学科特需的思辨能力,例如医学、生物科学、会计、护理学等。
国内,对于思辨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1)对思辨缺席的呼吁(黄源深,1998, 2010)。国内外语教育界的学者从学科专业角度关注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1998年黄源深曾撰文指出外语系学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席症。2010年,黄源深撰文再谈“思辨缺席”,呼吁外语界对“思辨缺席”问题引起高度重视。2)对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修订。国内外语院校或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为了培养创新型的外语人才,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有效的融入到课程当中。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如南京大学,从人才培养方案中考虑到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从课程设置上开设哲学、辩论等课程,有些用中文授课,以避免英文授课不利于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3)对具体课程或教学模式的探索。很多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在各自的课程中渗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如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任文教授通过演讲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理论支撑,有教学实践,效果显著。
1.思辨能力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语教育界开始关注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一些学者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甚至提出英语专业学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席症”。罗仕国等(2009)采用中文版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量表对广西大学10个学院的300名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批判性思维倾向性总分为278.5(低于280分),表明学生整体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陈亚平、刘枫(2010)采用文秋芳根据其思维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设计的两种工具(多项选择题和主观题),对175位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08级新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008级本科新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体较弱。文秋芳等(2010)在对比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后,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一、二、三年级的思辨能力水平均高于其他文科类学生,但仅有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差异达到统计要求,其差异逐年缩小,第三年级时已无显著差异”。
2.造成思辨缺席的因素
国内传统外语教学把外语学习看成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养成,过分注重大量的死记硬背和反复操练,而忽视了对学习者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学生总是被动的去接受,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其次,西方高校经常采用辩论、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此类活动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我国比较重视学生基本功的掌握,因此缺少相应的课堂训练,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思辨能力较差。再次,考试更多的局限在英语语言水平的测试,从而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3.思辨能力亟需提高的原因
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外语人才是竞争的关键,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其次,由于黄源深(1998)认为,中国外语专业学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席”症,这就意味着要根治这种症状,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的革命。
1.培养目标
思辨能力应该成为英语专业培养的重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向来是注重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使得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甚至在工作领域中只会机械的运用语言和技能,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没什么创新与突破。当今,培养创新人才才是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黄朝阳(2010)提出,提高思辨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我们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时候,不仅要使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提高他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他们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学习和工作领域不断创新。
2.课程设置
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者分析、综合和评价不同的思想来实现。Paul 归纳了四种培养思维的方法:1.为学生提供其自己发现、独立思考的机会。2.引导学生敢于追求不同的观点,并要求在讨论中公平对待这些观点。3.引导学生就某种观点询问其理由,探索它的证据和确凿性。4.确保充裕的时间,使学生多次尝试和反思,直到问题解决。一般认为,思维逻辑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把对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与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多学者主张既要开设专门的思维课程,也要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3.教学方法
何其莘等(1999)就21世纪外语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提出:“(1)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独立学习的能力。(3)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整体来看,英语技能课很大程度上仍是重模仿记忆,轻学生思维创新、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改革尚需要大力的推进。
对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仍寥寥无几,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就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弱势是客观存在的,也让我们意识到改变的迫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不断的努力。
[1] Facione, P.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 [M]. 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
[2] Mcpeck, J.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M]. New York, NY:Saint Martin’s Press,1981.
[3]陈亚平,刘枫.2010.英语学院2008级新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J].北外英文学刊,2009:94-103.
[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6-19.
[5]何其莘,殷桐生,黄源生,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6]罗仕国,秦艳,黄宗杰,梁叶丽,孙莉莉.关于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调查与讨论[J].广西教育,2009(3):23-25.
[7]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8]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80.
On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Dong Hui, Yan Hui-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ability is always a hot topic, domestic scholars generally think that English majors has "speculative default". Therefore, how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scholars. This article from the importance of thinking ability, to discuss the training of thinking ability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China.
English majo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thinking absent
H31
A
1000-9795(2014)02-0139-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2-22
董 辉,女,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教师教育、英美文学研究。闫慧颖(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