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曼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机械复制时代的魔幻电影
李 曼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为电影艺术带来了一场全面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一股强烈的魔幻电影浪潮席卷全球电影市场。在这场盛宴中,魔幻电影打破束缚,从理性的对立面去汲取力量和灵感,在一个虚幻的背景下遵循非理性的逻辑而展开。魔幻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以其引发的关于艺术光韵的消失与娱乐的泛化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客观的对待。
魔幻电影;机械复制;理性主义
从西方到东方,一股强烈的魔幻浪潮席卷全球电影市场,魔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兴起,成为新世纪开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以《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纳尼亚传奇》、《玉战士》等为代表的西方魔幻电影不断掀起全球性的波澜;与之相应,东方电影也出现了一股注重魔幻的创作潮流。然而,这种“魔幻风潮”的兴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和深厚的文学积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魔幻小说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文化背景上的新契机,而自毕加索、达利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来,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都为现代魔幻故事的风靡做了文学上的铺垫,从而促进着魔幻电影的繁荣发展。
谈及魔幻电影,无可避及的要提到魔幻文学。魔幻文学主要是西方的一个文学概念,它渗透着一种巫术、魔法的世界观。“在西方文化中,它可以溯源到古代的神话、传奇和民间传说。它的思想缘起与狂欢节的仪式、庆典以及瓦普几司之夜(巫婆节)的非理性、无秩序密切相关。”[1]它作为幻想文学的一种,主要描写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构出来的事物,处理和描写完全不可能之事,却又让读者读来觉得似乎是真实的。“魔幻电影是隶属于魔幻文学的范畴,而魔幻文学在种类上包括喜剧、小说、绘画、电影、电视、音乐(尤其是歌剧),它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叙述方式,创设出一个异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的故事遵循着一种异于现实世界的独特逻辑而展开。”[2]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或范式,魔幻电影、科幻电影、与恐怖电影在形态上具有共构性,同属于幻想电影类型。魔幻电影作为一种描写有别于日常生活的事物及关系的电影样式,它同魔幻文学一样遵循着一种魔幻的逻辑,给大众带来一种惊奇的视觉感受。
魔幻电影有着悠久的传统,从上个世纪初魔幻电影之父——法国大师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和《仙女国》开始,这种魔幻风格的电影就一直受观众所喜爱。进入到20 世纪末,以好莱坞魔幻大片为代表的魔幻电影潮流迅速席卷全球,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和动辄上亿美元资金营造出来的瑰丽梦幻的大场面,使魔幻电影牢牢占据世界各国电影票房的前列,从而魔幻电影浪潮也以迅猛的方式风靡全球,成为大众电影的主流。在中国,由于好莱坞式的移植到本土难度太大,所以更多的是融合了本土化的武侠与古典神话故事。20世纪80年代徐克导演的《新蜀山剑侠》开辟了中国魔幻电影的风潮,但这部影片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魔幻电影。在以后的道路上,中国的魔幻电影在探索中寻求发展,真正形成突破的电影要数2008年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从最初揭幕开始,呈献给广大影迷的就是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的、精致华丽的画面,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东方新魔幻风格。
纵观中西方的哲学历史,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争执贯穿于20世纪整个的哲学观念的变迁中。在20世纪之前的历史阶段,理性主义占据着哲学历史的主导地位。然而,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赋予人类以史无前例的改造现实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一个新时代的全面降临大大加速了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技术的进步使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收音机等传播媒介而无孔不入的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从而占领人们的私人空间;技术的进步使发达工业社会可以在富裕的生活水平上,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付出不再追求自由、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代价。”[3]马尔库塞把这种状态的现代人称作“单向度的人”,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这种“单向度的人”在享受极大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上却平淡无奇,很少有机会可以自由的去冲破常规,更少有机会去冒险。而魔幻电影中打破禁锢的奇思妙想、冲破平淡的惊险刺激补足了大众的心理经验的缺失,这种尝试带来了一种转向——从理性的对立面去汲取力量和灵感。
魔幻电影正是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宣泄的渠道,任何故事都可以在一个虚幻的背景遵循非理性的逻辑而展开,是一种对理性的反叛,魔幻电影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用虚构夸张的元素表现现实社会。存在主义主张尊重人类自身的非理性因素,反对理性主义将理念作为判断一切物质的标准,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理性因素的地位。由理性转向感性想象,从本源本质转向个体现象本身,这些转变带来了美学和艺术领域的转变,而魔幻电影可以说是这种转变带来的表现之一。魔幻电影代表着一种疯狂,刺激着人们去寻求一种可以超越日常生活约束的自由决定生活和意志的快感,这种疯狂打破理性。作为理性的批判者,福柯认为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疯癫都遭受到了排斥和紧闭,所有和非理性有关的罪恶都要得到压制。但是,魔幻电影显然成为了现代人对理性主义进行的质疑与思考的一面镜子,并寄托着精神上的乌托邦。
多媒体时代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立体感的接受方式,直接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这种共通感集中体现在现代电影身上。麦克卢汉认为,电影不仅是机械主义的最高表现,而且提供了“最有魔力的消费品——梦幻”,现代数码技术、化妆技术、令人炫目的电脑特技、富有想象力的背景展现,都为现代魔幻电影增添了新的魅力光环。但是,在如今的电子传媒时代,技术因素的高度介入和消费、享乐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图像中寻求审美和娱乐,海德格尔就曾以“世界图像”来概括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说:“‘图像’一词意味着表象着制造之构图。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4]摄影的诞生不仅标志着人类文化生产真正进入到机械复制时代,同时也宣告了传统艺术审美方式的终结。除此之外,在本雅明看来,随着古典艺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终结,代之而起的便是与信息这种传播方式相对应的机械复制,而“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5],“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就导致了有光韵艺术,即传统艺术的大崩溃,例如电影生产就消除了光韵”[6]。现如今,有的魔幻电影耗大片打着“奇观化”的招牌充斥在大众眼前,各种参差不齐的艺术水准也如拥挤的交通一般,看上去豪车满目,却让人烦躁麻木,甚至引发着大众的审美疲劳。
光韵的消失给娱乐的泛化提供可乘之机,尼尔·波兹曼就曾在《娱乐至死》中说到,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电影生产的审美泛化,使审美逐步走向了世俗化、平面化、新奇化、娱乐化和生活化的境地。“应该说在表面上,这是一桩风光的婚姻,但从真正的个体体验而言,这是前卫与保守、艺术与生活、精英与大众的双重堕落”[7],易造成无深度与片面性的审美,使审美陷入沦丧的危险境地。本雅明一方面为传统的失落慨叹,另一方面又为机械复制的新文化到来喝彩,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确实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审美在面向自由时,还是应该拥有自律性和崇高感,保持有神性的一面,坚持艺术对生活应有所超越,并且来弥合人性的分裂,抗拒机械文明对人性的侵袭,维持人性的完美,这才真正有利于魔幻电影艺术的发展。
[1]段新莉.数字化时代的魔幻风潮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刘帆.略论魔幻电影的生态与类型特征[J].电影文学,2008(06).
[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4.
[4]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96.
[5]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87.
[6]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82.
[7]耿波.审美文化的自由历程与价值反思[J].学术月刊,2008(03).
The fantasy film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Li Man
(Chinese School,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221116, China)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brought a comprehensive reform for the film art, a strong fantasy film is sweeping the global film market in this change. At this feast, fantasy film to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from the opposite of rationality to draw strength and inspiration, in a fantasy context follows the non rational logic. Fantasy film, as a form of mass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generalization disappeared about art aura to cause the problems, we should objectively treat.
fantasy film;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rationalism
J90
A
1000-9795(2014)02-0120-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2-24
李 曼(1988-),女,江苏徐州人,从事审美文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