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英
(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大音常在:《离骚》
——屈原的诗心与政心
郭 英
(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代表作《离骚》,不仅完整地描述了诗人的身世和思想,表现了其高尚的个人品德和文学修养,更寄托了其政治理想,是诗人的“政心”和“诗心”完美结合。
离骚;屈原;政心;诗心
(一)美政思想。屈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楚怀王讨论政事,并且参与到律法的制定当中,对于章明律法,改革政治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而屈原所提倡的美政,指的是在楚国国内章明法度,改革政治,举贤任能,实行德政。屈原时刻不忘自己“帝高阳之苗裔兮”的身份,十分重视自己能力和修养的提高,以便能够得到楚国国君的赏识和中庸,为国家的壮大做出贡献。《离骚》中更纵论古今,历数三后、启、鲧等人的功绩,描述了一条“杂申椒与菌桂,岂维纫夫蕙”的美政道路,并将昔日桀纣等暴君自取灭亡的故事作为反面教材,以劝诫楚王以史为鉴,做到选贤任能,以使政治昌明,从而增强楚国的实力。为了实现美政的理想,屈原更是直接表达出了“来吾道夫先路”的意愿。而女、羲和、飞廉、宓妃等神话传说的逐一登场,更是体现了屈原怀才不遇,欲去还留的苦痛矛盾心情,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彷徨,刻画了一个踽踽独行、上下求索的孤独灵魂。
(二)忠君思想。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其智以事其君”,他的忠君思想是其爱国感情的集中体现。屈原是楚国王室之后,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在开篇中便以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诗人的身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既与楚王同姓共祖,又是世代公卿,他的思想中早就植入了忠君思想,在他看来忠君与爱国是分不开的。因此,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将自己塑造成“香草美人”。然而“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日月时序尚且能够主宰草木的生存与死亡,更何况是君王对于他所管辖的臣民呢?屈原的感情是如此真挚,他真诚地将君主看成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并且极具忧患意识,直言害怕美人迟暮,期望在壮年之时能为国君所用,竭尽所能以事君。
(三)民本思想。屈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政治家,他在受楚王重用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在政治长诗《离骚》中他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从关注君主转移到同情下层民众的苦难,并劝诫国君改革政治,体察民心,重视民生,以缓和阶级矛盾,壮大楚国的实力。即使后来遭人陷害而被放逐江南,屈原依然心系民生,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感慨。屈原虽然没有鲜明的提出民本思想,事实上恰好相反,他对君主的主宰地位是十分肯定的,但不可否认他对民生的关注。他关注人民的苦难,并将之与自身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使《离骚》更加具有震撼力。屈原的政治思想中已经具有民本的雏形,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四)抗秦思想。屈原生逢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当时吞并战争频繁,天下一统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而纵观当时各国国情,有可能担负起统一大任的有秦、楚两国。《战国策》将此时期的局面描述为“合纵则楚王,横成秦帝”。然而当时楚国的高层利益集团却“众皆进以贪婪兮”,毫不重视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唯有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清醒地认识到楚国和秦国的对立局势,在一片与秦结盟的呼声中,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他时刻不忘自己“苗裔”的身份,即使被国君流放依然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前途,在《离骚》中甚至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来表明决心。然而,即使屈原为国为民殚精竭力,却还是遭人毁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于忧思怨愤中作下《离骚》。当楚国国都被攻破以后,屈原选择了自沉于汨罗江,用死亡成全了自己的爱国之心。
(一)奇特的想象。《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体现为诗人奇特的想象,诗中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将神话传说引入到诗歌当中,构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空间。在这个虚幻的神话空间中,诗人化身为一位求偶的男子,向三位神女求爱,情节完整而曲折,扣人心弦。这是因为诗人此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他的政治思想,他的爱国之心都遭遇了现实的重创,然而他又不屑于小人为伍,因此,诗人只好将那些无法实现的美好理想寄托在诗歌当中。屈原发挥其浪漫主义的特质,运用奇特的想象,在吸取古代神话的养分的基础上,构造了《离骚》如此曲折动人的情节,将现实与神话结合在一起,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
(二)诗性的象征。《离骚》不仅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而且将事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感情联系起来,使之更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不仅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更使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富有诗性。
(三)独特的手法。《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手法上,例如诗歌中将男女、君臣采用奇妙的比喻异质同构,使诗歌充满了文学气息,浪漫主义精神。在诗歌中屈原以“美人”自喻,开篇就将自己塑造成一位“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香草美人”,期望受到国君的重用,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然而这位“美人”又是忧患的,害怕岁月的侵袭,并发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呼唤,希望能在壮年之时得到君王之重用。《离骚》中屈原还将神女比作君王,诗歌中所展示的主人公三次求女的经历,其对象是宓妃、简狄以及二姚,她们是神话传说中上天入地的无上尊神,受到世人的景仰。而楚王却是人世中高高在上犹如神灵的至高君王,在百姓的心目中同样地位尊崇。诗人在《离骚》中将神女比作君王,其求女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他追求理想的过程,是他希望得到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意愿的具象化。诗人采用如此奇妙的比喻手法,在塑造抒情主人公完美形象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在理想实现过程时的苦闷与彷徨。
(四)多变的抒情主人公。细读《离骚》会发现它的抒情主人公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时候是诗人自己,有时候却是作品中被幻化的人物。他们一个是现实的,一个却是虚幻的。就现实的诗人自己来说,他本身是一个出身高贵却遭人陷害而流放的士大夫,正符合诗歌中对抒情主人公先是意气风发,既有“内美”,又有“修能”,而遭贬黜后即使落魄也不损高贵形象的描写。当诗人引入神话传说,进入幻境的时候,抒情的主人公已不再是现实的“我”了,而是一个虚幻出来的“我”的形象。这个“我”是那个遭“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我”,也是那个三次求女的“我”。这个虚幻的“我”借助虚幻的空间来抒发现实的情感,也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具象化表现。《离骚》的抒情主人公以情感为线索,借助于幻境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表现了诗人在追求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内心的苦闷与彷徨,抒发了作者对理想与生命的幻灭之感。
[1]程艳梅.《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兼论屈原与楚怀王之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02):232-233.
[2]李成军,吴明东.论《离骚》的浪漫手法和诗性象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1(03):64-66.
[3]张吉茹.论屈原的“美政”理想[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26):68-72.
[4]孙芳,孙雷.《离骚》诗题兼情感内涵再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1(30):70-75. [5]常森.论屈原诗歌的比体艺术[J].北京大学学报,2011,5(48):31-43. [6]何光顺.神性的维度——试论《离骚》的“他在”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11, 1(08):35-40.
[7]蔡爱芳.异质同构 男女/君臣——《离骚》“美人”意象钩沉[J].名作欣赏,2012,3(15):64-65.
[责任编辑:董 维]
更 正
刊发在本刊2014年第一期343-344页,文章题目:《期货和债券市场汉语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作者姓名:常军芳、王艳艳,文章其课题编号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本课题系2013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编号为:N201323。
特此更正
"Li Sao" -- Qu Yuan's poem heart and the political heart
Guo Ying
(Jining Normal College, Wulanchabu Inner Mongolia, 012000, China)
Qu Yuan is a great romantic poet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also an outstanding politician and thinker. His masterpiece "Lisao", not only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poet's life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showing the noble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more sustenance of his political ideal,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poet's "political heart" and "poem heart".
Li Sao; Qu Yuan; political heart; poem heart
I21
A
1000-9795(2014)02-0079-01
2013-12-25
郭 英(1979-),男,内蒙古丰镇市人,讲师,从事古代汉语和中国文化概论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