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
(广东商学院财税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措施及网络舆情研究
张 丹
(广东商学院财税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将从新时期大学生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多变性、突发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从中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及新时期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
大学生;复杂性;多变性;突发性;网络舆情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已融入到国际社会当中,国内外的各种思想交汇在一起,使得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在这种纷繁的社会背景下,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措施及网络舆情的研究非常重要。
总体来看,在社会大变局的条件下,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复杂性、多变性和突发性。
1.大学生情况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首先是由于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所造成的。今天的高校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这种开放性使得外界环境中的信息时刻都在向高校渗透,导致学生的知识和信息来源愈加广泛。尤其是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缩短甚至消除了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由于其年龄层的特点及好奇心驱使,各种思想冲击在多角度地改变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社会矛盾不断折射校园,各种社会现象在校园里以各种方式呈现。一方面,学生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间矛盾的复杂性。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学生之间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差别拉大,加之90后的成长环境过于溺爱,学生的忍耐力较差,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加大,突出表现在同一个宿舍的同学之间在作息时间、缴纳水电费、交往等。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了大量的关于社会的信息,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特别大,甚至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再一个,校园里的各种拼爹现象导致的学生负面情绪和矛盾,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升学及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如何抵抗、解决社会矛盾对高校的冲击这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进一步的思考。
2.大学生情况的多变性。在当下复杂多变的思想大碰撞的年代,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随着思想潮流的奔涌而来,国家各方面的政策调整的幅度也在加大,每一项政策都可能牵动千万人的利益,有些政策如大学招生、异地高考、教育改革等,都跟大学生们息息相关。不同家庭背景、家庭环境的学生与复杂的学生工作交织在一起会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现象、新矛盾,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不同,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变得十分艰巨,这就呼唤我们学生工作者的动态管理。
鉴于新时期大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突发性特征,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学生思想、心理的波动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从而有效的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具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学生工作的预警机制。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有一定的征兆,如果之前能够通过各种信号识别出学生的某些事情的征兆,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则可以把一些恶性事件扼杀在萌芽之中。因此,学生情况的预警机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选择。因此,信息收集系统是学生工作预警机制的前提。首先,高校应有专门部门和人员收集、分析研究影响高校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舆情分析,高度关注可能危机师生安全或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事件走势,多渠道广范围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对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苗头,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原则,把问题控制在萌芽状况。其次,建立信息分析系统,把平常工作当中收集到的学生相关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建立数据库,录入到电脑系统,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现象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能够发现一些事件的相互联系,为事件预警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最后,需要建立学生情况的汇报制度,对于学生的出勤、离校等情况进行完备的登记,每天汇总学生的生活作息情况。具体说来,就是班委每天汇报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最近的学习生活状况,并且把相应的情况报告给班主任或是辅导员,然后进行汇总登记及进行相应的分析。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动态,对于管理学生突发事件等情况尤其有效。
2.加强学生的辅导工作。对于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但如何预防问题则是需要对学生日常的教育工作。一方面,高校需要关注性格内向生、言语偏激生,关注家庭异常生、困难生加强与他们的互动。建立班长、宿舍长报告制度,对于某个同学或室友有异常情况及一天不见的及时上报,特别针对在校寄宿生,并建立了定期巡查宿舍、课堂、饭堂制度。因此,通过建立一种管理教育机制,定期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如安全宣传月活动、公民道德观念教育、法制教育讲座,加强学生面对紧急情况和紧急问题时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理性判断、理性处理的能力。此外,高校需要加强日常学生心理调研和辅导。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综合机制、谈话机制,主动找那些情绪低落、遇到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谈话,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调整心态。同时,高校可以利用上政治课、形势政策课等课程的机会,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动态,让他们认清和了解社会形势,端正思想态度。
当今中国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来看,大学生已成为了主力军。大学生上网情况及其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好的网络舆情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负面舆情则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诸如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丧失基本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出现网络成瘾、网络色情、网络剽窃、撒谎、谩骂、攻击等失范现象。
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有六方面的特点。一是事件的利益相关性,包括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两方面越大,越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跟网站的特点也有重要关系。一般而言,网络舆情具有快速及时、互动性强、呈现出多元分散性以及普通公众话语权的获得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具备与否,必然影响青年学生对网站的选择,即网站本身的知名度越大,则互动性、多元分散性等越明显,则越有可能成为青年学生网络舆情的选择目标。二是网站的知名度越大,则越有可能成为青年学生网络舆情的目标。除了网站的知名度之外,网站的管理制度也会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舆情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当网络实行实名制之后,则网络舆情的讨论就会减少。三是网络的匿名性越高,网络舆情越会增强。同时,由于很多青年学生网络舆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信息资源以解决自身的问题,例如学习上获取新知识,情感上获得发泄等,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的问题解决性越强,则越有可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参与。四是网络舆情的问题解决性越强,越会激发青年学生的参与。五是青年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越积极,则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也越积极。同时,上网的青年学生并不都是网络舆情的制造者,绝大多数以浏览者的身份出现,被称为网络中的沉默者,只有少数所谓的网络中的活跃者才是网络舆情的发起者、跟贴者和传播者。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跟网络中的活跃者或是舆情领袖有很大关系,即舆情领袖的思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性。六是网络舆情领袖的观点越正面,则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影响也越正面。
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从传播媒体和社会舆情事件的监控方面,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控检测体系,分析和研究可能引发舆情的事件,及早为学生进行预防。二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和方法论的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舆情事件的本质。三是建立长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舆情预警机制和舆情疏导机制。
[1]王丰,马跃.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特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286-288.
[2]王楠,吴峰.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信息沟通机制研究[J].理论导刊,2008(10):20-22.
[3]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J].社会学研究,2007(11):81-88.
[4]胡敏.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J].大学生探索,2010(02):76-80.
Zhang Dan
(Finance and Taxation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Guangzhou Guangdong,510320, China)
The new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period is the higher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How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mplexity of new period variability, challen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y, to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and new period undergraduate network public feelings.
college students; complexity; variability; sudde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641
A
1000-9795(2014)02-0066-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2-24
张 丹(1976-),女,四川宣汉人,讲师,从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方向的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机制及其管理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1JDSZ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