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欣赏啊——《错过》课堂实录

2014-04-17 09:38徐杰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经纬线齐声幻灯片

●徐杰

一、相机导入

师:这堂课原来安排在上周五的下午,后来因为徐老师有事儿,把这件事情错过了。但是,我立刻主动打电话跟吴校长联系,就安排在了星期一的下午,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堂课。所以,错过了,有的东西还可以转化成——?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读)“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师:“几(jǐ)近”,应该读成“几(jī)近”。是不是这段话?

生(齐声):是。

师:当然,她读的这段话中有几句话是可以不读的。是哪几句?

生:后面两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几句话说的是“滞涩了行动,有了过错。”

师:徐老师虽然错过了,但是徐老师采取了行动。我可没有“凝结住行动”,对不对?所以,我没有“错过”。请坐。好,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理解“错过”

师: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点击幻灯片)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哪些词语可以用来阐述“错过”这个词语的含义?

师:不止一处,请快速浏览课文。

生:“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

师:(指着屏幕,提示学生审题)注意,是“哪些短语”。

生:“溜走”。

师:“错过”是一种“溜走”。请坐。

生:第二段中的“贻误”。

师:还有吗?

生:第11段中的“失之交臂”。

师:也可以。还有没有?

生:“贻误”前面还有一个“痛失良机”。

师:非常好。还有吗?我提醒一下,“失之交臂”前还有一个词。

生:“一念之差”。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看大家都没举手)我提示一下,第十小节还有。

生:“时不复返,机不再来。”

师:这么多的词语都找出来了,但我们现在还有最重要的一个词语没找出来,那么多的词语其实都是为这个词语服务的。比如说,痛失良机,失之交臂,机不再来,它们都强调了一个“失”字。那么,这个词在课文哪个地方,是什么?

生:第12段,“有所失”。(读相关文字)

师:请大家在书本上划下这段文字。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我们知道了“错过”这个词语的基本意义是“有所失”。

三、梳理观点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围绕“错过”这个话题有哪些主要的观点。首先请看1到6小节。请一位同学来朗读1到6小节。

(生不举手)。

师:我请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敢看徐老师一眼的同学来读。

(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请这位女同学来读一读。

生:(朗读课文1到6小节)

师:请坐。听这位同学读完后,我们来看看1到6节有哪一句可以作为中心句的?

生:“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著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师:那么,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在第几小节?作者是为了告诉我们“错过”和“没错过”是我们人生的?——常态(生齐答)。在第几小节?

生:第5小节。

师:对了。我们的常态就是照应了“经纬线”的,我们的人生是避免不了“错过”与“没错过”的。那么它的核心是:错过是人生的常态。(板书)

既然是一种常态,我们就应该正确地面对它。(点击幻灯片)课文的第13小节有这样一句话,说:“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得”呢?请同学们来读7——11小节。

徐老师先来读第8小节。“在追悔中产生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素,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我觉得“错过”的这种“得”就“使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我们这样来读课文,好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7到11节)

师:错过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比如,使灵魂升腾的能力。还有呢?

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

师:嗯,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这也是一种得。请坐。

生:从惆怅中升华出诗意与哲理。

师:升华的能力,是吧?而且这种升华的能力是“从惆怅中”升华出来的。这也是一种收获。

生:(沉默)

师:请坐,继续思考。

生:使生命更有厚度。

师:嗯,她说出了具有升华的能力带来的结果。还有没有?

生:使错过的转化为掌握。

师:很好,这是我们一开头就说的,使错过转化为掌握的能力。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谓的“错过构成另一种得”,就是——我们用一个排比的句式来总结。

生:错过意味着灵魂升华的能力,使你的心灵更有厚度,更有文采。

师:请坐下。你没有采取我的建议,但你依然说得很好,都是用一些积极的、正面的短语表达出了“错过构成另一种得”的意思。我现在想问一下同学们,“错过”会无缘无故地就变成一种“得”吗?

生(齐声):不会。

师:来,请你先说。

生:“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

师:请坐。他所说的是“立刻意识到”,“有意识”(板书),而且立刻要“追上前去”,追上去是一种?

生(齐声):行动。

师:很好。有行动(板书)。仅此足够了吗?我们来看一看第10小节中的一个短语,叫“细细咀嚼”。“咀嚼”的原意是“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感悟。

师:“感悟”这个词还不够贴切。

生:思考。

师:“思考”和“感悟”都还不够贴切。有个词语叫“反思”,这个词学过吗?一个同学犯了错误,老师说“你好好地反思”。“细细地咀嚼”就是要“反思”自己在错过中究竟失去了什么,应该做什么。所以第10小节说的是要“反思”。其实有一个成语意思和它类似,是哪个?

生:亡羊补牢。

师:可以的。

生:力挽狂澜。

师:可以的。我们有没有学过一个成语,大意是说“前面的一辆车子倒了,后面的车子就知道这个地方容易翻车,就要小心了。”

生:(齐声)前车之鉴。

师:对了。这个“鉴”是什么意思?就是要引以为戒。会写吗?我们就把“亡羊补牢”,“前车之鉴”等成语,写在书上相应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有反思才有收获(板书:有反思)。犯了错误没关系,错过了没关系,细细地咀嚼,升华出感悟。通过意识到错过,反思错过,付出行动,就可以使错过转化为“得”。所以,课文的第二部分7到13小节,你觉得作者是为了告诉我们“错过是一种得”呢,还是“要想办法让错过构成一种得”?

生:想办法让错过构成一种得。

师:这样看来,第13小节中有一个词用得不大好。我想把它换一换以后,就可以使它变成一个中心句。试着把“品味”改掉,因为“品味”在这里不能涵盖以上三层意思。改什么词呢?“错过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它?”

生:珍惜。

师:要“珍惜”它,要珍惜“错过”,使它变成一种“得”,可以的。请坐。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实现。

师:“实现”,用“实现”比较好。他是说要“实现”它,把它转化为一种“得”。徐老师想到的一个词,叫“成就”,要“成就”它,这和你的意思是一样的……

好,所以这一层次的意思是“我们要努力地让错过变成一种得”,我们要努力地在错过中收获。

板书:让错过成为一种收获。

我们把余下来的14、15小节一起读一读。14小节,请男生读,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用语重心长的语气来读。男生读,女生听。

(男生齐读第14节)

师:请女生语重心长地读第15小节。

(女生齐读第15节)

师:好,有这样一句话,我想问问你怎么理解它呢?

(出示幻灯片: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

生:(沉默)

师:“预定的到站”,怎么理解比较好?

生:(沉默)

师:坐下。你来说。

预定的到站是什么?(等待)有困难?好,有困难没关系。有同学要发言,那等他说完了,再告诉你。你请坐。

生:人生的目的和目标。

师:你想想看,第15小节的第一句就说了“我们预定到站的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很显然它不是指人生的目标,而是指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人生当中某一个阶段的重要目标。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在某一天早上,因为自行车的链条断了,错过了一次早读课,虽然是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但是这样的错过你是可以弥补的,对不对?这并不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下次注意就行了,或者中午多读会书就行了。但是,假如明天就要中考了,但你错过了,没有能进入考场,行不行?(生:不行)那么第15小节中的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不能错过“中考”呢?(问第三位同学)你现在能理解了吗?是哪一句,你告诉我。

生:(沉默)

师:中考对你们阶段的学习来讲,它是——的阶段?书上是怎么说的呢?

生(齐声):最关键最美好。

师:对啊。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能发现了。我们可以错过一些枝节,但是我们不能错过最关键最美好的。为什么呢?人生在最关键的地方走错了,那就麻烦了。原来,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板书)

所以,作者围绕“错过”这个话题,着重谈了以上这三个最主要的观点。

四、涵咏语言

师:刚才我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时,发现有一点错误。有同学说1到2小节是引出问题,提出问题,接下来是论证问题,最后是总结。是不是呢?那是比较典型的议论文的结构,这篇课文跟我们学的典型的议论文同不同呢?(生:不同)

它没有中心论点,只有一个集中的话题。作者围绕这个话题谈了他的若干观点,所以这样的文章它不是单纯的议论文,(点击幻灯片)这叫杂文,也有人称之为随笔。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

(学生齐读课中小讲座)

师:记下来了吗?要不要全部记下来?你觉得要记哪些东西呢?

生(齐声):杂文。

师:“杂文”,要记的。“以议为主”要不要写?要的,还有哪句要写的呢?“观点是散的”,因为是“散”的,需要我们去提炼。这三点要记。这是我们记课堂笔记的一个好方法。

(等学生记录完)好了吗?

生:好了。

师:(点击幻灯片)“有哲思有意蕴是这类文章的显著特点。”本文是不是写得很有哲理?它是用了什么方法来说道理的呢?大家关注一下第7和第8小节,先朗读。

(学生齐读这两小节)

师:“没有意识到”,“能意识到”,什么方法啊?

生(齐声):对比。

师:这是你们自己的发现,多好啊!正反对比。本文的哲思就是通过对比这种手法来实现的。

你能找找课文中还有哪几处也是运用对比的吗?我建议大家静静地读课文,找出对比,并说说这个对比起什么作用。(耐心等待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的对比)

生:“上次侥幸抓获”与“这回冷静成熟地驾驭”进行对比。

师:很好,请坐。“上次侥幸抓获”与“这回冷静成熟地驾驭”进行对比。这个对比是为了突出什么?

生:(沉默)

师:你说。

生:是为了突出“成熟地驾驭”的作用。

师:还有对比吗?

生:把“付出行动”与“不付出行动”进行对比。

师:这组也是对比。把“付出行动”与“不付出行动”进行对比,突出了“付出行动才能够使错过转化为掌握”。还有吗?

生:“反思”与“不反思”进行对比。

师:嗯。大家注意到没有?第9、第10两个小节其实也是对比。它是怎么对比的呢?

(学生齐读原句)

师:这是把错过的类型进行了对比。有的是错过了还能再回来,有的是错过了却永远不可能回来了。还有吗?

有些对比不是紧靠在一起的。跟第二小节对比的是哪一小节?

生(齐声):第五节

师:这个对比起什么作用?你说。

生:(沉默)

师: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来,我们再来看一看。

生:(依然沉默)

师:这样,你先听别人说,再复述一遍好不好?我帮你找个就近的同学。

生:第二段是说“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错过”。

师:第五段呢?

生:“意识到错过就会有所得”。

师:那你说,把“错过”和“得到”放在一起,是不是对比?起什么作用呢?

生:(沉默)

师:你来说。

生:是为了说明“错过与得到是人生的经纬线”。

师(对第二位学生):你复述一下他说的。

生:(复述)

师:这里的对比是为了告诉我们“错过与得到是人生的经纬线”。(对第一位同学)你再说一遍。

生:(复述)

师:前面少了个主语,什么是人生的经纬线?

生:错过。

师:对,是“错过”。“错过”还只是一个经线呢,不是纬线。什么是人生的经纬线?“错过与得到”。你再说一遍。

生:错过与得到是人生的经纬线。

师:请坐。不是挺好的吗?我们来看,一共用了几组对比。

生:五组。

师:一篇小短文它用了五组对比。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是为了突出作者的某一种观点。其实,本文还不仅仅用了对比的方法。大家来看,(点击幻灯片)本文中还有很有趣的因果推理。这一句话在课文的第13小节,看看徐老师在句中加了什么词呀?

生:“因为”,“所以”。

师:对,课文有很多句子是可以加“因为”和“所以”的,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再举一个例子,第11小节就有:(因为)我们往往有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所以)这样的错过,则几近於过错。这样的句子有很强的因果推理。

还有一组很好玩的句子。它只有“因为”,把“所以”省略掉了。你可以把它补上去。大家看第六小节,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第6节)

师:它把“所以”隐含掉了。课文中有好多这样的句子。还有的有“所以”,没“因为”。请同学课后去找三五句这样的因果句,摘录下来。这种含有因果推理的句子也正是有哲思的散文的语言特色之一。

五、感悟拓展

同学们,关于“错过”其实有很多人有过精彩的论述,我们来一起读一遍。(点击幻灯片)

生(齐读):“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师:作者是谁呢?

生:泰戈尔。(继续读)“人生如列车,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刘心武”

“聪明的人因错过而收获智慧,愚蠢的人因错过而收获懊恼。”

师:作者是谁啊?

生:徐杰。

师:徐杰是谁啊?

生(大笑):你!

师:下课!

猜你喜欢
经纬线齐声幻灯片
水幕幻灯片
口令“齐声”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实现幻灯片的缩放功能
宽阔的胸襟
爱看热闹
经纬线
经纬线
经纬线
显示或隐藏“大纲”或“幻灯片”选项卡
选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