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磊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72)
浅谈气候外交下的中国话语策略
马 磊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72)
中国是能源性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和表现将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在气候问题上,一部分西方国家握有一定的国际气候话语权,往往非公正地指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这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本文认为,中国应在气候外交博弈中运用有效的策略,构建气候外交话语权,以改善和提升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家形象。
国际气候话语权;中国外交
(一)气候外交和国际气候话语权。从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即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这个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到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会议(即华沙气候大会),世界各国就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依旧外交争锋不断,至今并没有达成令各方完全满意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自身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国家的当前利益和未来的长远利益之间的不协调。
大多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这些后工业化国家在新能源技术上具有优势,通过节能减排来推广新能源技术和产品,以此获取新的利益。而诸如中国、印度等新兴崛起的国家在发展中对能源消耗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如果冒然采取极端的节能措施,势必影响其当前的产业结构,也不利于未来的经济竞争。正是在各种复杂的利益和关切下,无法协调好各方也成为某种正常结果。事实上,节能减排是人类共同利益,但是部分发达国家无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实而无端指责,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拥有国际气候话语权来维护其利益。
(二)为什么要构建中国气候外交话语权。当前国际社会的舆论方向很大程度上仍主导于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无视中国在节能减排上的巨大努力和历史排放量低的基本事实,往往揪住中国的排放总量和高增长速度不放,不断抛出不利于中国形象的“中国气候威胁论”。以欧盟为代表,借着节能减排和人类生态文明的口号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构筑“绿色壁垒”,这对特别像中国这样的出口依赖度很高的国家来说,有承受巨大经济损失的风险。
由于西方国家几乎掌握了全部的国际气候话语权,因此掌握了如何评判节能减排优劣、制定节能减排规则、主导国际气候舆论等等的权力。而中国又缺乏有效地解释和说服他人的渠道和途径,因此容易陷于一种困境:明明在节能减排上有所作为,却无法全面地影响到西方舆论,而西方舆论也容易“忽视”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对全世界的贡献,甚至损害中国形象。
因此,笔者认为,要摆脱这种困境,树立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应当着力于构建中国的气候话语权,以实现国际气候公正和维护中国合理正当的国家利益。
笔者认为气候话语权,是指就国家在国际气候治理方面的评判、解释、主导等权力的综合。该权力不是以暴力、强制的方式改变他人、他国的思想和行为,而是通过语言运用来体现权力。中国要获取气候外交话语权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夯实基础:构筑国际气候话语权的雄厚实力。必须承认,西方国家在节能减排上的作为的的确确走在世界前列,在保护环境上做得颇有成效。这也是西方国家拥有气候话语权的底气所在。但是,中国并非缺乏资金,也不是缺少足够重视。近年来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①
中国完全可以用铁一般的事实,即以取得的节能减排成果作为最好的佐证,也是构建国际气候话语权最重要的话语基础。另外,中国国内节能减排市场巨大。欧盟希望推广其节能减排技术和专利,中国可以选择不排斥西方所谓的“人类共同利益”,反而要主动把这种“普适价值”接过来,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技术服务于我们自己的战略目的。中国是否可以把国内巨大的节能减排市场作为和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盟谈判的筹码,即未来承诺承担减排义务的同时要求西方在技术转让上予以优惠,甚至在国家利益需要时以市场合作要求西方国家和欧盟减少“绿色壁垒”?这是中国构建中国国际气候话语权的重要基础。
(二)强化公关:树立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往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树立很大程度上依靠官方宣传,灌输性较强。这不利于西方民众的普遍接受。而西方的一些政客和主流媒体更容易忽视官方宣传,甚至适得其反地无视中国在节能减排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这就要求中国开辟更多的国际公关渠道,利用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更好地树立中国的形象。
非政府组织(NGO)和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专家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他们能够将信息以较为随意和亲民的方式将中国的态度和作为传递到西方民众中去。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能够极大地帮助西方人认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正如约瑟夫.奈认为的那样,在外交中,“最好的交流者不是政府”,而是“私人和非政府组织同其他国家交往”,是私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即距离为三英尺的交流)”,公共外交应该“直接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②
(三)巩固联合:团结共同利益国家,形成代表性话语。削减碳排放量,会给很多国家的发展带来困扰,但又不能无理拒绝。中国可以以抱团的策略回应。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例,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被排放”的局面,结成了一个短暂的联盟,而发达国家则因对于国际话语权的主导而产生了分裂。
美国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丧失了国际舆论的道德制高点。而欧洲各国在低碳政治上举棋不定,各怀鬼胎,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需求很明显地超过了对生态环境控制的本身意愿。正如历次谈判中,各国争吵不休,也充分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政治环境下,各国的道德底线和利益需求已经无法平衡。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金砖四国和基础四国的成员国家之一。面对欧美的步步紧逼和自相分歧,可以考虑和发展中国家制定一套在国际法框架下符合各国利益、贴近客观实际、尊重各国文明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排放指标方案,以达到获取话语权并进一步争夺气候外交制高点的目的。这种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而产生的抱团效应,能以共同利益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抵抗西方的无端指责和恶意施压。在对待碳排放的意见上尚且不一致的国际社会中,以这套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指标方案无疑将换来低碳政治的话语权和裁量权。以便在气候外交博弈中获取主动。
要获取国际气候话语权,中国就要在气候外交里有自己的作为,有自己的表率,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在外交谈判领域形成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谈判技巧。中国也应成为影响国际气候舆论的一极,成为应对气候变暖的贡献力量和能够维护世界气候公正的积极力量。
[1]石高超,等.低碳战争:中国引领低碳世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杨洁勉.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M].时事出版社,2009.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http://www.ce.cn/cysc/newmain/jdpd/hb/201109/27/ t20110927_21047296.shtml中国经济网。
②Joseph.S.Nye,”Soft Power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9.No2 2004,p266.
On the strategies of China’s power of climate discourses in climate diplomacy
Ma Le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China is the country which emits the biggest quantity of greenhouse gases. The attitude and performance on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China's national image. On the climate issue, a part of Western countries hold the power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discourses and often non-justly accused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which is detrimental to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ina should use effective strategies in climate diplomacy game to build power of climate diplomacy discourse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on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ternational power of climate discourses; Chinese diplomacy
D81
A
1000-9795(2014)02-0032-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2-26
马 磊(1989-),男,上海人,从事军备控制与国家安全、中美关系、国际关系理论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