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理论教育探析

2014-04-17 09:58
江苏高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三个自信教育者道路

康 凯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210097 )

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理论教育探析

康 凯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210097 )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具体内容。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需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三个自信”的理论教育。高校应该以“三个自信”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以“三个自信”引导教育观念和创新教育方法,发挥高校教育者的育人功能;以“三个自信”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进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学生;教育

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构成了党的“三个自信”理论。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的意义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而大学生又肩负着继承、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因此高校需要紧跟时代潮流,认真贯彻、学习、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承担起大学生“三个自信”的教育任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保障。

首先,开展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继往开来者与践行者,应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转化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人生的历程之中,大学生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有高度的自觉性,积极完成学业;在学习、工作中培养自身的各项能力,加快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生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有助于增强底气,认清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与主要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要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2]短短的四年大学生涯后,大学生将很快步入社会,面对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与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状况等难免不发生变化,而“三个自信”教育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的人生目标的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他们将成就一番大业。

再者,“三个自信”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对于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信心。大学生的自信培养不仅仅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自信,更是体现人生目标实现的自信。个人道路自信是指大学生不仅需要明确规划出自己的人生道路,还要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自信,脚踏实地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理论自信则是指大学生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知识要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应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而个人制度自信是指大学生在生活、工作中需要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需要培养自己的“三个自信”,坚定地打造和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索

在高校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加强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力军的大学生的“三个自信”教育。从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培养角度来说,高校应该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三个途径,探索“三个自信”教育最有效的方法。

1.以“三个自信”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三个方面引领高校思想文化建设,宣传中国先进文化,对大学生“三个自信”的教育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要把“三个自信”的教育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将“三个自信”的教育内容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坚持寓教于乐、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开展学术报告或者组织各类的评比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此外,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把政治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和成才教育之中”[3]。从而真正把“三个自信”教育贯彻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于潜移默化中实现大学生“三个自信”的教育。

2.以“三个自信”引导教育观念和创新教育方法,发挥教育者的育人功能

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受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较大,其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要求教育者要把握时代特征,以体现时代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来引导大学生思想建设。首先,在指导观念上,“三个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通过理论教育加强大学生对“三个自信”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比如“形势与政策”课可以设置“十八大精神”解读、“中国梦”的实现、“三个自信”专题讲座,宣传中央最新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帮助大学生认清我国当前的形势与所要承担的任务。其次,在方法上,教育者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从以往的单向灌输模式逐渐转变为单向灌输为辅、课堂研讨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整个教育过程成为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过程,并使教师的育人作用最大化。

3.以“三个自信”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各种意识形态交织碰撞,大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成为关键。 实践证明,自我教育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将“三个自信”寓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要求。因此,第一,当代大学生应带着“三个自信”的坚定信念,辩证科学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实践自觉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切实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二,大学生应科学规划自身发展,理性对待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自我审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来逐步实现个人梦想,通过追求“个人梦”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第三,大学生应深入社会、深入实践之中,了解社会、了解民生,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日常行为、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方式中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4]。这样既能够达到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的目的,也通过加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1]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3]池忠军.社会变迁中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思路[J].江苏高教,1994,(6):29.

[4]强 飚,李东海.辩证看待新自由主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J].江苏高教,2010,(2):117.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5

1003-8418(2014)06-0139-02

A

10.13236/j.cnki.jshe.2014.06.043

康 凯(1979—),男,黑龙江大庆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教育者道路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